秦敏
【摘要】貴州省花溪大學城位于貴陽市貴安新區,聚集了各大高校和高新技術產業,為資源共享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省教育廳也力推大學城內資源共享,并把課程資源的共享作為起點,但實際的共享過程卻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從大學城課程資源的現狀調查出發,通過分析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為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高效運行提供參考路徑。
【關鍵詞】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
一、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現狀及問題
(一)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現狀
1、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
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由省屬高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建立省屬高校戰略聯盟課程互選管理平臺為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工作提供信息、資源和技術支撐,平臺由貴州財經大學省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負責日常運行維護。目前參與的大學城資源共享的院校有: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醫科大學和貴陽中醫學院四所院校,各院校教務處分別管理本校相關事宜,每個院校分設一個管理員。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形成政府主導、高校分管的運行模式。
2、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保障機制
首先是課程資源共享的經費來源。省教育廳除發布的相關文件外,無經費上的保障機制,相應活動經費和課酬均由參與院校負責。
其次是課程質量保障。共享課程的選定并未按《通知》中的學生網上申報課程、開課學校組織課程試聽、選課確認的步驟進行,而是網絡平臺直接公布各院校開設互選課程門類。網絡平臺并未設置教師互評、學生評教等途徑進行有效反饋。省屬高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領導小組也未聯合各高校建立教學督導隊伍,對各高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圖書互借情況進行監督。
3、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課程門類及開設情況
大學城自2014年春季學期起開設校際間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目前的課程組織形式采用傳統的課堂授課形式,暫時沒有推出網絡課程共享。四所院校開設的課程門類有:人體奧秘、微生物與人類生活、傳統保健體育、養生學、食品營養與健康、公關禮儀、經典廣告欣賞和社會保障學8門課程。開設時間為每周六,持續10周。第二學期新增了4門課程。從第二學年開始,互選課程門類逐步增多。截止到2016年,大學城共享課程增加至17門。
貴州省花溪大學城2016-2017學年第二學期開設互選課程名單
學校名稱 開設課程 課程時間
貴州醫科大學 實用院前救護術 每周六
共10周
人體奧秘
微生物與人類生活
趣味藥物學
貴陽中醫學院 中醫養生文化 每周六
共10周
藥用植物科學繪圖與藝術鑒賞
太極拳
多媒體課件制作
貴州師范大學 公關禮儀 每周六
共10周
食品營養與健康
會計基礎
大學生性健康教育
橋牌入門
貴州財經大學 易經 每周六
共10周
地球科學科學概論
輕松管理
環境科學概論
以上表格數據來源:貴州花溪大學城高校互選課程管理系統
(二)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問題
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到目前為止已經實施了3年,盡管在政府的倡導下,各參與高校進行了共享路徑的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的許多問題不容忽視,這些問題成為大學城課程資源深度、高效共享的攔路虎。花溪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尚處于初級階段,共享范圍小,參與人數少,共享層次和水平不高,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4各方面。
1、缺乏共享理念
花溪大學城創辦的基本條件尤其是硬件條件可以較好的滿足教學需求,但由于大學城內各高校類型、層次、規模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歷史上并沒有教育資源共享的傳統和動力,高校往往容易遵循既有的路徑依賴,對大學城的課程資源共享只是處于政策壓力,而缺乏原生的傳統和內在動力。另外,各高校著力打造自主品牌和特色,樹立學校形象,勢必影響課程資源的共享。且高校并未認識到課程資源共享對學校和學生發展的意義以及資源共享對社會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各高校仍處于自我發展的模式,而缺乏共享的理念。
2、缺乏制度保障
諾斯認為制度是這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更規范的講,它們是為人們的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實施意味著大學城各高校將形成一個有機組織,各高校是組織中的子因子。只有規范的制度才能保障這個組織的正常運轉。目前,只設有省屬高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領導小組作為總的統籌機構負責統籌,并未制定相應的制度進行規范行為。缺乏相應的制度,各高校在課程資源共享上就缺乏合法性、權益性和規范性的保障。
3、缺乏高效的運行機制
在目前的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機制實際運行當中,首先各組織的權益并沒有非常明確的規范,運行中并沒有專項資金作為物質保障,組織機構單一,且是單向的運行機制,缺乏有效的反饋平臺和激勵機制,最關鍵的是目前課程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從性質上而言是一種外部行政力量的干涉,而不是高校間在權益明確的基礎下建立的內生組織,這樣的運行機制勢必影響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高效運行。
4、缺乏課程質量的保障機制。
通過統計發現,2014—2015學年的課程總量為8至10門課程,2015至2016學年以及2016至2017學年第一學期的課程總量為17門課程,課程門類少,重復率高,且限定每生每學期只可選擇一門課程,課程時間全部安排在周六,導致學生選擇面窄,上課時間受到嚴重局限。課程的授課方式只有傳統的課堂授課以及考查方式,機制不夠靈活,效率很低。從課程的名稱看,單一課程較多,綜合性課程較少,互選課程并不能體現高校的特色和優勢。網絡平臺缺乏評教反饋途徑,無法跟進課程的運行,保障課程的質量。
二、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策略
(一)形成共享理念
高校獨立自治是我國大學傳統的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各高校各行其政,在教學、科研以及行政上甚少聯系,因而大學與大學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逐漸形成壁壘。而課程資源共享的實質是使大學之間產生多因素的聯系,利用各高校的專業、學科及資源優勢,形成資源聚集、資源整合以達到資源共享。
目前,省屬四所高校的主體校區已搬遷至花溪大學城。就地理位置和形式上而言,各高校已形成集合之勢,校門相互敞開。課程資源,特別是優勢課程資源上的開放與共享,可以打破校際間深厚的壁壘,促進高校對資源共享的價值認同,是進一步推動各高校在學科、專業、科研等方面聯合建設與發展的基礎。
(二)建設共享制度
1、締結高校聯盟
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將打破高校自我發展的辦學模式,深度的資源共享應從政府主導,高校執行的模式中轉換為政府牽頭、高校聯盟的模式,從而從外在的行政壓力中擺脫出來,內生為一種內在的自我成長力量。締結高校聯盟,是實現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制度化建設的第一步。
2、制定共享章程
由高校聯盟共同制定課程資源共享章程,明確高校在課程資源共享中的權利與義務。規范課程資源共享的過程,使目前小范圍的、淺層次的課程共享蛻變為大范圍的、深度的共享。課程資源共享的各方參與者可以按照相應章程履行職責,享受權益,從而保障各方的利益。
3、成立專項基金
目前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缺乏專項資金的支持,各高校依賴高校內部的資金為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課程資源共享的持續進行,挫敗了參與教師的積極性。因此省教育廳有必要撥出專項資金成立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專項基金委員會,??顚S谩?/p>
4、加大學分互認的力度
根據目前貴州省教育廳下達的通知,學生除了學習本校課程外,還可以通過跨校課程互選,學習其它高校的相關課程,將修得學分可以轉換為本校學分。同時,本校課程學分也為其它高校所互認。在此規定中,并沒有規范學生獲得校際互選課程的學分在大學整個學習期間總學分的所占比例以及學分轉化原則,缺乏必要性和強制性,使高校互選課對于學生而言成為可有可無的課程。因此,必然要加大學分互認的力度才能從客觀上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優化課程資源
課程是高校教學活動的載體,課程資源指的是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是實施教學所必要的實驗設備、圖書資料、師資力量等硬件與軟件條件。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需要優化課程資源,整合各高校特色專業學科、師資、網絡以及圖書資源,使課程資源達到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
根據《省教育廳關于實施省屬普通本科高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圖書互借的通知》,課程資源共享秉承互惠互利、學科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推進高校教育資源建設,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目標之一是實現省屬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使廣大學生能享受高質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目標之二是探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新模式,推動不同類別學校、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和途徑,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需要。課程互選中規定從2014年起課程的類型從通識教育課程(含必修課、選修課、各級精品建設課)開始試點,逐步過渡到所有課程,包括省屬各高校開設的必修課程、選修課程、講座、輔修專業、雙專業、雙學位的課程以及職業技能培訓課程等。
【參考文獻】
[1]張凱麗,陳楊健.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問題研究[J].學園,2015(22).
[2]道格拉斯.諾斯,韋森. 陳昕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效績[M].格致出版社(上海).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