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 董曉芳
摘 要: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校園活動的豐富,一些大型校園活動的直播與錄播也漸漸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從最開始的單機位錄制發展為多訊道現場導播。為校園活動提供高水平的直播或錄播信號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將通過對導播理論以及蒙太奇語言的概述結合筆者學校的大型校園活動,對現場導播的蒙太奇語言進行簡單闡述。
一、校園大型活動的現場導播
導播存在于多機位錄制、轉播或直播的節目中。導播的工作就是機位調度和鏡頭切換。他必須熟知鏡頭的景別特征和各種運動鏡頭的功能,掌握蒙太奇理論及鏡頭剪輯的風格與節奏,利用蒙太奇手法進行二度創作,從而準確乃至錦上添花地呈現節目的精彩之處。
1.機位布置一般規律及景別切換概述
校園活動往往沒有詳細的腳本,音頻、燈光與導播攝像也往往是分開的,機位的設置需要根據現場環境而定,一般以舞臺為中心,面對舞臺左右兩邊為1號、3號機位;2號機位為正對舞臺的大全景或小全景,是主機位,在鏡頭的切換中經常作為過渡機位。以上構成了最簡單基礎的三訊道導播。上文所說的跳軸就是以舞臺中心為中軸,在拍攝同一景物時,畫面直接從左軸硬切到右軸,觀眾看了會有不流暢的鏡頭跳躍感。繼續增加機位,4號機位一般為特寫等小景別鏡頭,如晚會主持或者舞蹈演員、演唱者的特寫;5號機位一般搖臂或軌道車等升降移動機位;6號機位一般作為2號機位的補充或是觀眾的反打鏡頭。當然,這些機位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根據活動現場進行增加削減或調整。[1]
2.校園活動導播視覺語言表述規律
在轉播設計方法上,大型活動具有可借鑒的視覺語言表述規律。用這種遞進式的區域歸納法來指導布置機位,可以更好地連結導播與攝像之間的關系。在正對主席臺的右側最高看臺設置機位展示體育館全景。在主席臺對面左右兩邊設置兩個機位,一個負責主席臺小全景以及學校領導特寫,另一個則專門負責主席臺人物特寫。同時在主席臺上設置機位負責學生的鏡頭反打。活動禮結束后,中軸線由主席臺變為體育館南側搭建的交響音樂會舞臺,團隊需要在音樂會準備間隙完成機位的調整。首先,主席臺上方的機位負責舞臺右側大提琴、低音提琴及管樂器的拍攝,主席臺對面看臺一個機位負責舞臺左側小提琴、定音鼓、手鼓等樂器拍攝,另一個則撤到舞臺正對面負責舞臺小全景展示,而開臺上方的體育館全景機位則調整為指揮鏡頭反打,同時在舞臺前方設置一個自由機位,負責主持人、合唱團以及樂器演奏者的特寫拍攝。這樣,兩個內容與中軸線不同的節目都能夠實現全景、中景、近景以及特寫鏡頭的切換。[2]
二、校園活動表現性蒙太奇鏡頭語言的塑造
表現性蒙太奇鏡頭語言在交代事件本身的基礎上,通過一些藝術手法,更深刻地表達活動的內在含義,進而升華。下面將通過對校園活動的總結,簡單闡述幾種不同類型表現性蒙太奇鏡頭語言的應用。
1.儀式性鏡頭語言的塑造
在現場直播中對每一環節形成相對固定統一的具有儀式性的模式化鏡頭語言,使之平滑過渡。推近景再使用淡入淡出特技將畫面平滑過渡,避免全體入座的混亂畫面,保持典禮的嚴肅性。
2.美學性鏡頭語言的塑造
校園活動導播在敘述活動內容的同時,還應根據節目內容表現出不同的意境,使觀眾跟著導播的節奏體會活動主題,體驗節目的美感。具體來說,機位的設置、鏡頭的角度、運動方式、鏡頭切換節奏以及切換時機等因素都決定了美學性蒙太奇鏡頭語言的表達。舉例來說,在慶祝建黨95周年交響音樂會《黃河頌》中,《黃河船夫曲》、《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三個樂章的節奏相對較快,為了展現合唱所要表達的民眾的怒吼、黃河的怒吼等激烈的情緒,根據節奏進行合唱團不同區域中近景的快速切換,使觀眾感受到一種慷慨激昂的保衛黃河、保衛中國的民族戰斗熱情。
3.組合式象征性鏡頭語言的塑造
組合式象征性鏡頭語言通過將不同景別、不同角度、不同運動方式拍攝的相似類型元素組合完成敘事并更深入的表現事件的含義。在新生軍訓閱兵中,不同學院的學生正步走過主席臺,導播通過正步特寫、搖臂的宏大全景、主席臺機位中景等不同角度、景別的切換組成鏡頭鏈條,展現新生青春勃發的精神面貌。[3]
結語
校園活動多姿多彩,以上只是對筆者學校具有代表性的校園大型活動的導播切換進行總結,校園活動雖然不如電視直播節目場面宏大、機位設置復雜,但仍然需要導播鏡頭切換過程中遵循蒙太奇鏡頭語言規律,根據實際情況,最大化展現完美的活動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宇紅,如何做好電視文藝節目的導播,電視研究,2015
[2] 柳剛,留住歷史的瞬間——論大型活動電視直播節目的蒙太奇鏡頭語言塑造,電視研究,2015
[3]趙毅 柏成建,電視現場直播前導播的案頭工作,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