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非

在新聞誕生的時期,大家也知道,像托爾斯泰和霍桑這樣的大作家,他們都有一個習慣,就是他們很多的素材和作品都來自于報紙。報紙上的新聞是激發作家想象力的重要的介質。那個時代報紙是一個奢侈品,不是誰都能讀的。另外,當時的交通條件、獲取資訊的手段遠不像今天這樣便捷,作家們增廣見聞的途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報紙,并不奇怪。
到了今天,我們仍然有很多的作家,看著互聯網的新聞寫作,遭到了廣泛的批評。完全依賴于新聞的報道寫作不僅是懶惰的,也是極其危險的。網上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在今天是一個什么狀況,我想在座的各位恐怕都比較清楚。在過去,新聞報道出現事實錯誤,媒體是要承擔很大責任的;而在今天,網上媒體、尤其是自媒體所“報道”的事件,似乎總是會發生“反轉”。自相矛盾的訊息隨處可見,令受眾無所適從。而且,媒體的權利被濫用之后,我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急劇退化。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消費訊息,而無意探究事情的本末。不過,作家們根據新聞信息來寫作這件事,本身也說明了新聞媒體巨大的影響力。
同樣,文學跟社會學的關系也非常緊密。二十世紀的文學理論,比如說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所有這些東西,其實里面都蘊含著特別多的社會學內容、社會學的方法和人類學的基本范疇。文學和社會學嚴格地來講,都屬于社會科學,都在面臨科學化的進程。
我記得早年在上海,王元化先生曾向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他說,我有一個問題老弄不明白,巴爾扎克寫了那么多的人物,從官員、銀行家、大學生到小職員、妓女、裁縫,他對所有的這些人都了解得那么深入,他是怎么做到的?王先生提出的這個問題,我當時想了半天,已記不清是如何回答的。但是今天,這個問題的答案十分清楚。巴爾扎克也好,魯迅也好,他們當時的居住環境,是各色各樣、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五方雜處的環境。只要讀一讀魯迅的《阿金》,我們就不難想象出當時魯迅在上海的居住環境。也就是說,你足不出戶,可以見到各種各樣的人。今天的社會不一樣。由于社會和知識分工的細密化,我們只對自己的工作、自己學的一點東西比較了解。另外,有錢人住的地方和窮人住的地方不在一塊。成功人士、白領、知識分子和回遷戶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社區。你想隨隨便便就了解一個全景式的社會畫面,越來越不可能了。
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對于文學寫作者來說,就需要向社會學學習。學習社會學的走訪與田野調查,學習它的統計方法。文學研究其實也一樣。大家也知道,傳統的文學研究門類中,新近崛起的一個影響很大的學科,就是所謂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我覺得是文學和社會學結合非常成功的典范。
另外一方面社會學也需要向文學學習。舉個例子來說,你讀了十本關于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社會學著作,你不一定就能弄明白美國五六十年代到底是什么樣的社會。但假如你讀過一兩篇理查德·耶茨或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說,你也許馬上就會對美國五六十年代人的基本生存狀況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今年暑假高考結束以后,有一些家長帶著孩子來清華看我。我發現好幾位孩子所報的專業,竟然都是物理學。這么多的孩子學物理,到底是咋回事呢?有家長跟我解釋說,我們家孩子學物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能像劉慈欣和郝景芳那樣去寫科幻小說。當然這個事情也可以讓我們從反面感覺到,不同知識門類之間加速融合的趨勢。我在這里給大家提出一些忠告,或者說,提出一些我個人的建議。我覺得一個人,假如說他把自己局限在一個自我意識始終很舒服的境況里邊,把自己封閉在很狹窄的知識門類或專業當中,是很成問題的。不管你是否樂于接受,那種偏安于知識的一隅而孤芳自賞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