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國

爸媽早已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中老年模樣,他們和年輕人一樣,正在通過智能手機擁抱移動互聯網的新生活。一項調查顯示,全國中老年“剁手軍團”已然十分龐大,僅淘寶天貓就有近3000萬的中老年“剁手黨”,其中,50—59歲臨退休人群是主力軍,占比高達75%。數據顯示,過去9個月,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網購人均消費近5000元,人均購買的商品數達到44件。(10月29日《南方日報》)
這個調查有點出人意料。在很多人看來,“老”代表落后,老年人不理解、不接受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拿移動互聯網來說,似乎只是年輕人的專利,老年人連智能手機都不會用。可這個調查表明,老年人一樣有著年輕化的一面,他們可能不是我們想象的樣子。
社會的發展,往往是群體性的。在接受社會變化時,年輕人“春江水暖鴨先知”,常常走在社會的前列,老年人的接受程度可能慢一些,但并不代表他們就一直落后于社會,脫節于社會。身在這樣的新時代,老年人也會踩著年輕人的“腳后跟”,成為新生活方式、新消費方式的參與者。
不僅在智能手機、網購上,在很多方面,老年人都有著“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很多矛盾都是供需脫節的表現。近年來,廣場舞、老年大學已經成為全國性現象,其興起充分表明老年人對于養老有著越來越多的要求,在老有所養的范疇里,有著越來越多的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如果整個社會正視老年人的需求,努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我們在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上有著更好的表現,在提升公共活動空間上有著更好的設計,那么整個社會在“老少和諧”上就會煥然一新。
社會在發展,需要也在發展。年輕人有著發展的需要,老年人也有著發展的需要。陶行知先生寫過一首《小孩不小歌》,其實還應該寫首“老人不老歌”,正所謂“人人都說老人老,誰知人老心不老;你若以為老人老,便比老人還要老”。譬如,“銀發族”成為網購新力量,從一個側面表明老年人不僅渴望而且能夠擁抱移動互聯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這指向的也正是滿足老年人發展的需要。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適逢重陽節,很多人表達著善待老人的心聲。其實,進入新時代,善待老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滿足其“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