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

古人好立碑,以為永垂不朽。碑者,悲也。起初,人死后下葬,按尊卑等級,在墓穴旁立兩根或四根木柱,拴繩牽引棺槨落入墓穴,稱“窆木”。木上刻字記述死者生平事跡,一同埋進墓中。后換作石柱,立在墓道口。這便是最早的碑。后來,泛濫化,無論悲喜,凡事都要立碑。秦始皇東游嶧山,一幫書生為其在山石上銘刻功德,開了為活人立碑的先河。所以觀今日神州大地,古跡遍地碑遍地。
唐代陸龜蒙有一篇《野廟碑》,說甌越(浙江)一帶,民間好事鬼神,山頭水畔處處是神廟。廟里那些人為雕刻、供奉起來的神祇,外表威武果斷、黝黑碩大的,就稱將軍;和氣溫順、白皙年少的,就稱某郎;外貌莊重而又威嚴的老婦人,就稱姥;面色嬌柔艷麗的,就稱姑。隨著歲月流逝,廟的規(guī)格越來越大,廳堂越來越寬敞,臺階越來越高,就連院子里的樹,也長得茂密參天,遮陰蔽日,鳥兒筑巢其上。廟,變得莊嚴肅穆、陰森可怖,那些在廟前放牧的老人和孩子都心驚膽戰(zhàn)。人們造出來的神,卻把自己給嚇唬住了,生老病死,都歸因于神力所為。家家戶戶前來祭神,爭先恐后,宰豬宰羊,家境再不濟的,也殺雞屠狗,寧可全家餓肚子,也不敢慢待了神。
這讓人想起被神吞噬了的祥林嫂,怕死后被閻王分尸,把一年的工錢捐給土地廟,自己卻在一個祝福之夜,凍死在了漫天風雪中。
立碑造神,是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籠絡(luò)、控制人心的一種手段。那些想騎在老百姓脖子上的人,就是戴著官帽說著人話的神,他們極力塑造自己的威儀,皇宮、官衙建得像神廟,筑高墻以為威嚴,立石碑以為不朽。高墻大院建得越深,說明與百姓越是水火不相容。百姓若不群起扒掉這些高墻,還為其樹碑立傳、供奉不已的話,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