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笑
摘要:詩歌有一定的節奏,有一定的旋律;音、意、視覺的節奏旋律會和諧共振。
關鍵詞:詩歌;原理;節奏;旋律;音、意、視覺;和諧共振
本文所說原理,僅指非常適用于詩歌,而不同時非常適用于其他文體的原理。
例如,比喻是一種修辭,詩歌常常用到,但詩歌之外的文體也大量使用,比喻就不在本文論述范疇;
又如,真情實感于詩歌極其重要,但散文、小說,甚至繪畫、音樂,也不能缺失真情實感,真情實感就也不在本文論述范疇。
一、節奏原理
節奏,指用反復、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后連貫的有序整體。
例如,火車行進中發出的“咣當、咣當”聲,不停反復,就是一種節奏。
節奏本指聲音層面的變化。節指停止,奏指奏響。后來,節奏不僅限于聲音層面,景物周期變化和情感周期變化,乃至生活的周期變化等,也都被認為是一種節奏。例如,人們常說生活節奏等。
詩歌節奏原理,本文指詩歌的語言有鮮明的節奏。
例如,《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僅從字數看,《靜夜思》每個句子都是五個字,四句構成五個字的周期反復,形成節奏。
平時,我們很少說話句子字數一樣多。一旦我們說話句子字數一樣多,就很容易被”當作“是詩歌。漢語詩歌,特別是古典漢語詩歌,句子字數大量一樣多。
為什么句子字數一樣多,容易被”當作“是詩歌呢?因為,一方面我們日常說話也有節奏,但節奏不會如詩歌一樣整齊鮮明,如字數一樣多等;另一方面,我們天生喜歡有鮮明節奏的事物,有鮮明節奏的事物意味著重復,意味著有清晰的規律,容易把握。
注意,節奏鮮明也不全是詩歌。如順口溜:
感情深,一口悶;
感情淺,舔一舔;
感情厚,喝個夠;
感情鐵,喝出血。
當然,從廣義講順口溜也是一種詩歌。只是由于順口溜在文字形式上、語言風格上,有其俚俗、歡愉等特征,回味性弱,難以產生優美等的心靈共振,所以,在我們習慣于了那些高雅美好的詩歌是詩歌后,我們常將其排除在了一般意義的詩歌之外。
詩歌的節奏鮮明不只在字數方面,還有其他如語音、語義等多個方面。一般來講,語句越是節奏鮮明,語義越是多層次交織,越有回味性,越能營造出一種氛圍,就越容易和讀者產生心靈共振,越會被認為是詩歌。
詩歌的節奏同音樂節奏有點類似,但又有很大不同:一是義不同,二是音不同。
詩歌有語義,可以直接表達思想,音樂沒有語義,無法直接表達思想;詩歌聲音層面可變化范圍有限,音樂則無比豐富。
唱歌則介于詩歌和音樂之間。注意,歌詞廣義講也是一類詩歌,是更適合唱的詩歌。中國古人詩歌和歌詞曾是一回事。
二、旋律原理
旋律,指一種有規律的,錯落有致的連續節奏變化。
旋律原本指音樂的音高、音量等變化,后來不僅指音樂,還包括了生活社會等其他一切事物的連續節奏變化。例如,常有人說社會主旋律等等。
詩歌的旋律原理,本文指詩歌的語言有明顯的錯落有致連續節奏變化。
漢語詩歌中,最直觀的旋律變化是字數變化。
例如,《聲聲慢·尋尋覓覓》部分(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大家僅看句子字數,就能感受到清晰的錯落節奏變化。
例如以句子為單位,四字句、六字句、三字句、七子句等不同的句子,錯落有致,節奏變化很有規律。
實際上,我們說話也有一定旋律,只是不像詩歌那么節奏清晰,那么錯落有致。
詩歌的旋律不只在字數方面,還有其他如語音、語義等多個方面。
三、音意視覺和諧共振原理
詩歌同一般的語言不同,音上通常有鮮明的節奏和旋律,有音樂美;同音樂也不同,有直接的語義;寫在紙張等媒介上,不同于一般的文體,常常分行,有清晰的視覺節奏變化。
詩歌音意視覺和諧共振原理,本文指詩歌音的節奏與旋律和意的節奏與旋律和視覺的節奏與旋律彼此相互作用,和諧共振。
例如,《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詩歌前三句異常工整,各方面節奏都非常鮮明。
前三句每句句內,都有三個外部非遠景,是意的節奏;每個景物都是兩個字,兩個字算一組,共三組,是三個視覺組的節奏;每兩個字兩個讀音,共三組,是三個二音組的節奏。
例如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枯藤”、“老樹”、“昏鴉”是三個可引起悲傷感的景物,也是三個二字組和二音組。三個景物和三個二字組、二音組和諧匹配,就在讀者腦海里交織作用,產生共振回響。
詩歌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每一句都描寫了一個方向的景物,三個句子寫了三個方向的景物,就構成了三個落寞意組的節奏;三句每句共六個字,每句一樣長,又是三個六字大音組的節奏;三句書寫時分成三大行,長度完全一樣,還是三大行視覺的節奏。三句三個大的景物組和三個大音組和三大行彼此和諧交織,相互作用,就產生了共振回響。
前三句句內有句內節奏,句間有句間節奏,總體上看非常工整。
第四句“夕陽西下”,句子的內外節奏開始變化,不同于前三句。語義上只一個景物,并且,一下跳躍到遠景;語音上則變為“夕陽”、“西下”兩個二音組;視覺上變為四個字,只有兩個二字組,全句少了兩個字。
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語義上,突然概括性地寫了人的落寞狀況,加入作者態度;語音上,則因語義分割為兩部分“斷腸人”和“在天涯”,句內成了兩個三音組;視覺上,全句又回到六個字,字數等同前三句,句內則變成兩個三字組,不同于前三句中每句的三個二字組。
顯然,詩歌前三句語義、語音、視覺節奏是一致的,內部結構每句都是三個并列關系,都是三個并列二字意組、音組,六個字一句,句子長度一樣;而到第四句和第五句,一切發生了變化,全句語義上都變成了一個偏正關系,語音視覺上則變得參差交錯,先是兩個二字意組、音組構成四字句,接著最后一句是兩個三字意組、音組回到六字句。全篇下來,音的節奏、意的節奏、視覺的節奏就交織變化,形成了音意視覺的和諧共振與旋律變化。
音意視覺和諧共振的心理基礎是通感聯覺。所謂通感聯覺,本文指各種感覺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現象,即對一種感官的刺激作用引發另一種感覺感受。
例如,低沉的聲音給人的是聲音感受,卻同時可以給人位置低和重量重的感受。顯然,低和沉本不是聽覺的感受范疇,是視覺和觸覺的感受范圍,但聲音卻給人了這些感受,就是聽覺帶動了視覺和觸覺感受。
通感聯覺許多人會單獨說通感,或單獨說聯覺。本文之所以把通感和聯覺合并在一起說,是因為無論通感還是聯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有人從心理層面定義,有人從修辭方面定義,而且,即使一些人方向相同,他們中不同的人表述的范疇也不一定相同。所以,為簡要闡述一種詩歌共振于人的心理根源,本文把不同人有時說的同一范疇的概念就放在一起來說,都叫做了通感聯覺。當然,方便起見,有時也只寫作了通感,或只寫作了聯覺,本文均是指同一概念。
通感聯覺心理現象跟自然界不同類事物發生時的正相關有關。即自然界發生了事物A,往往會發生B,于是人們感受到到A時,就常會預設將感受到B,甚至,無論是否發生了B,都常會感受到B。
各類事物中,聲音的節奏很容易和人的情緒情感產生通感聯覺。例如我們聽到搖滾音樂鏗鏘有力的節奏,我們許多人會情不自禁地情緒被帶動,身體會有節奏地搖擺起來;又如我們聽到悲傷的音樂,心中會泛起悲傷的波瀾,呼吸會走向深長。
詩歌是節奏的語言,詩歌的語音節奏會通感聯覺出人的情緒情感節奏或某些通用節奏,通感聯覺出的節奏和語義節奏產生共振,或和語義節奏通感聯覺出的情緒情感節奏共振,就產生了心靈回響,產生了所謂的詩意。
例如上述《天凈沙·秋思》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語音三個音組通感聯覺出情緒情感節奏,或某個通用節奏,三個語義景物又通感聯覺出悲涼的情緒感覺節奏,兩組聯覺出的節奏疊加共振,振幅加大,讀者的悲涼感被強化,就產生了詩意。
詩歌的音的節奏旋律非常簡單,遠不如音樂豐富,通感聯覺出情緒情感等感受較弱,因此,詩歌深層次節奏旋律的關鍵點在語義。語義若能產生恰到好處的節奏旋律,加之詩歌的語音、視覺節奏,詩歌就很有感染力。
《天凈沙·秋思》在音上、視覺上比較容易掌握,稍微學習過元散曲結構的人都能寫出來,但在語義上寫出其境界,讓語義的內容和音的節奏旋律產生心靈共振回響,則難之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