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月麗+李娟+劉佳
摘要:高校對外漢語專業開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但現狀并不令人樂觀,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從知識結構的調整、教學模式的轉換、教學思路的突破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嘗試,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對外漢語;知識結構;教學模式;教學思路
隨著中國與世界接軌的深入化,以及國際間的對話與合作,近些年逐漸掀起了外國人認識中國,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化的熱潮。目前國家漢辦已經在許多國家辦了孔子學院,弘揚中國文化。全國各高校也紛紛開設了對外漢語專業,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深厚的中國語言文化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具有中英雙語交流和教學的能力,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較全面的了解。同時具備跨文化交際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應用型專門人才。對外漢語專業開設中國古代文學課作為專業必修課程,課程一般設置二或三學期,總課時約150左右。由于專業方向和培養方案的不同,對外漢語專業和漢語言文學專業雖然都開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但是針對不同的受眾,教學必須有差異性。以下是本人根據自己的上課體驗和教學反思,對對外漢語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探索。
一、調整知識結構,豐富教學內容
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一般四學期或以上,總課時量超過270,教師有充足的時間把文學史的線索和作品選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系統梳理知識點的同時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接受視野,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化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入的探究,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對外漢語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由于課時量的限制,還有學生定位于文化傳播方向,教師講授這門課程時必須調整知識結構。由文學史與作品選齊頭并重調整為輕史的勾勒重作品的解讀上,將文學史的發展線索粗線條理清即可,重心放在作品的賞析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上面。知識結構有所調整,但教學內容不能單一化,不能切割知識點,變成了碎片化教學了,更要力求知識有體系,做到豐富而詳瞻,比如講授唐代文學,在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的同時,要精選能夠體現唐代政治文化、民族習慣及其民俗文化的作品,還要把唐代宗教發展、科舉制度、商業文化、農業文化、知識分子的隱逸風氣、軍旅文化、音樂文化等滲透其中。
二、轉換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手段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長期采用以教師為主的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想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最大限度地傳授知識,在教學實踐中一般圍繞作家生平、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展開分析;學生被動接受,機械化記錄筆記,并沒有喚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的熱情,故而收效甚微。對外漢語的古代文學課程重在培養學生闡釋、鑒賞和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借助文學這一載體,通過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達到對學生人格素養、文化修養、審美鑒賞等方面的提升。教師必須轉換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做好知識結構的定位,通過引導和啟發,讓學生參與課堂,可以構建課堂知識討論模塊、思維拓展模塊、答疑解惑模塊,學生可以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古代文學所蘊含的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族精神。同時還要改進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電子教案、精選試題庫、網絡平臺、微信文章分享等作為教學輔助,在資源共享中多方面擴展學生的知識容量。教師將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將經典誦讀、詩詞背誦、戲曲改編引入課程,學生在興致盎然中積極參與,領悟文學潛移默化的巨大魅力。
三、突破單一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在長期教授某一門課程時容易養成固有教學思維,講授古代文學會對作家、作品形成不容置喙的價值定位,對外漢語專業要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思維,在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凸顯中國文化的精髓,那么教師給對外漢語專業教授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時必須突破單一的教學思路,要具備創新性思維。在教學活動中對于某些主觀問題,教師不必給出定論,允許學生“天馬行空”式思考,讓他們彼此間思想交鋒,自由討論,得出較客觀的結論,最后教師給予點撥。這樣不僅讓學生從被傳統教育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也可以在思想的共鳴中尋找知音,讓內心世界受到知識的洗禮和沖擊。教師教學過程中一般按照朝代的更替即縱向發展來講,為了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優化教學單元,還可以使用比較法教學,比如講授魏晉南北朝山水詩歌的時候,可以把謝靈運的山水詩和謝朓的山水詩進行對照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課是一門人文素養課,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滲透情感教育,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學習司馬遷的公正果敢、蘇武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蘇軾的曠達和樂觀精神、文天祥的浩然正氣。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而且有助于培養健全人格,培育愛國情感。
針對對外漢語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進行的教學探索,目的都是提高課堂效果,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發掘學生的優勢和潛能,達到學有所獲、學以致用,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