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印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物理教研室 北京 100000)
淺談立德樹人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滲透
李天印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物理教研室 北京 100000)
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行動,是適應教育內涵發展、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就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立德樹人談幾點想法,供同行參考.
2016年10月12日,筆者到一所學校聽初二物理“運動和靜止”這節課,在講到參照物選取的問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閃閃的紅星》插曲“紅星照我去戰斗”,學生們看著美麗的山水畫面中,一個小孩坐在竹排上,一個老人用竹竿撐著竹排順流而下,聽著悠揚的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雄鷹展翅飛,哪怕風雨驟,革命重擔挑肩上,黨的教導……”,歌詞“黨的教導記心頭”沒唱完,就被老師關掉了.接著教師問學生,歌詞“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中的竹排江中游以什么為參照物?青山兩岸走以什么為參照物?看到這個教學環節,筆者感到很不舒服,為什么不把整首歌曲放完?哪怕是把“革命重擔挑肩上,黨的教導記心頭”這兩句歌詞也要唱完呀!
2016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在全國各大媒體都有隆重的紀念活動.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應當適時地也所體現,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教育學生不忘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即“共產主義一直以來都是共產黨人最高的理想信仰,這也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做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為此,課下在與任課教師交流時提出如下建議.
(1)介紹電影故事情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在播放這個媒體資料之前,向學生簡短介紹一下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故事情節.“紅星照我去戰斗”是1974年公映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這部電影講的是,在急風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鄉——柳溪鎮暫時還處在大土豪胡漢三的統治下.紅軍在潘冬子爸爸潘行義的引導下,打進了柳溪,建立了紅色政權,潘冬子參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
1934年秋,紅軍主力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潘冬子的爸爸隨部隊轉移.臨行前,他給潘冬子留下了一顆閃閃的紅星.在閃閃的紅星照耀下,潘冬子在宋大爹的陪同下乘著竹排奔向革命的前線,積極參加對敵斗爭,
(2)播放完整電影插曲,對學生進行樹人熏陶
利用電影插曲的素材,使學生不僅學習物理知識,也要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插曲是對學生進行物理知識、審美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極好素材.歌詞唱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雄鷹展翅飛,哪怕風雨驟,革命重擔挑肩上,黨的教導記心頭,黨的教導記心頭,黨的教導記心頭.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東流,紅星閃閃亮,照我去戰斗,革命代代如潮涌,前赴后繼跟黨走,前赴后繼跟黨走,砸碎萬惡的舊世界,萬里江山披錦繡,披錦繡!砸碎萬惡的舊世界,萬里江山披錦繡,萬里江山披錦繡.”
物理知識方面,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滔滔江水向東流,分別是以什么為參照物?
審美教育,電影畫面欣賞,山水壯麗,雄鷹展翅飛,哪怕風雨驟,砸碎萬惡的舊世界,萬里江山披錦繡.
愛黨愛國方面,革命重擔挑肩上,黨的教導記心頭,紅星閃閃亮,照我去戰斗,革命代代如潮涌,前赴后繼跟黨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凝匯在政治、哲學、經濟、藝術以及生產生活中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代表了各民族的優秀品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優秀的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在“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 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中指出,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引導學生提高人文素養、傳承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要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介紹中華民族在科學歷史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1 時間的測量——日晷
如圖1所示為日晷,中國古代測時儀器.由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有時間刻度,晷針垂直于盤面,通過晷針日影在盤面上的方向就能測定時間.因盤面安置的方向不同,日晷可分為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日晷的早期歷史尚不清楚,最早的可靠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開皇十四年(594)發明的短影平儀(即地平日晷).

圖1 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于南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但晷盤是木制的.后世改用石質晷盤,金屬晷針.
2.2 打擊樂器——編鐘
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編鐘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制造和使用樂鐘最早的國家.如圖2所示,編鐘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圖2 編鐘
2.3 光的直線傳播——皮影
如圖3所示,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不僅屬于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涂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受到外在環境以及獸皮材料質地上的差異等種種因素影響,皮影戲偶造型風格各地不同.元代時,皮影戲曾傳到各個國家,這種源于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影燈”.

圖3 皮影
2.4 光的反射——銅鏡
早年間銅鏡作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圖4所示,銅鏡就是古時候人們用銅做成的鏡子,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制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于鑒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鑒了.秦漢以后,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面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

圖4 銅鏡
2.5 磁現象——指南針
指南針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于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11世紀末或12世紀初,中國船舶開始使用指南針導航.北宋《萍州可談》:"舟師(掌舵者)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指南針應用在航海上,是全天候的導航工具,彌補了天文導航、地文導航之不足,開創了航海史的新紀元.圖5為司南.

圖5 司南
2016年10月16日晚上,筆者在清華附中聆聽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做的科普報告——神奇的量子世界.在報告中了解到,中國首次發表諾貝爾獎級物理論文.在實驗室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聞聯播節目中有隆重的報道,稱之為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圖6是電視屏幕的截圖.聽了這個報告后,激動不已,使自己聯想到,在我們的物理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介紹我們國家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將對學生起到激勵向上的作用,鼓勵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學習.

圖6 中央電視臺報道我國科學家發現“量子反?;舳?/p>
3.1 中國航天攀登世界高峰

表1 中國航天歷史性時刻

續表
3.2 中國蛟龍潛入深海
如圖7所示,“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 000 m級,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中使用,對于我國開發利用深海的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是繼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5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在全球載人潛水器中,“蛟龍號”屬于第一梯隊.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各類載人潛水器約90艘,其中下潛深度超過1 000 m的僅有12艘,更深的潛水器數量更少,目前擁有6 000 m以上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國家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除中國外,其他4國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大工作深度為日本深潛器的6 527 m,因此“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海試成功到達7 020 m海底,創造了作業類載人潛水器新的世界紀錄.

圖7 “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
3.3 中國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艦
圖8是遼寧號航空母艦圖片,簡稱“遼寧艦”,舷號16,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艘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前身是蘇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次艦瓦良格號,改裝后中國將其稱為001型航空母艦.
2013年11月,遼寧艦從青島赴中國南海展開為期47天的海上綜合演練,期間中國海軍以遼寧號航空母艦為主編組了大型遠洋航空母艦戰斗群,戰斗群編列近20艘各類艦艇.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除美國海軍外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單國海上兵力集結演練,亦標志著遼寧號航空母艦開始具備海上編隊戰斗群能力.據中央電視臺2016年12月15日報道,航母編隊首次進行使用武器演習.

圖8 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
3.4 世界最大升船電梯在三峽大壩試驗成功
2015年12月,三峽升船機成功完成實船過三峽大壩試驗,為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升船電梯”今年投入試運行奠定了基礎.據悉,三峽升船機工程是世界級難題,具有尖端技術、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如圖9所示.三峽升船機全線總長約5 000 m,船廂室段塔柱建筑高度146 m,最大提升高度為113 m,最大提升重量超過1.55萬 t,承船廂長132 m,寬23.4 m,高10 m,可提升3 000 t級的船舶過壩.這些數據顯示三峽升船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升船機工程.三峽升船機主體工程土建與部分設備安裝工程,歷時6年半建成.

圖9 三峽大壩
3.5 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
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即中國建造世界上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是由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審議確定的國家9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采用中國科學家獨創設計和我國貴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獨特地形條件,建設一個約30個足球場大小的高靈敏度巨型射電望遠鏡,如圖10所示.

圖10 巨型射電望遠鏡
具有中國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FAST建成后,其靈敏度、天區覆蓋面和測量精度將大大超越世界上已建成的射電望遠鏡,屆時將成為世界上口徑最大、最具威力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涵蓋的天文學內容豐富,從宇宙初始混濁、星系演化、恒星乃至太陽、行星與鄰近空間事件等的觀測研究,都有非常強的競爭力,其中脈沖星探測、中性氫和奇異暗弱天體成像等課題蘊藏著巨大的發現機遇.作為一個多學科研究平臺,擬回答的問題不僅是天文的,也是面對人類與自然的;它還將在日地環境研究、深空探測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建設將推動中國眾多高科技領域的發展.
總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教育事業的迫切需要,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陣地,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以予貫徹和落實,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勞動者,為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201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