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
摘 要:本文通過訪談法和觀察法對教師如何遵從幼兒的觀點進行學習區活動研究。首先教師在開展學習區活動之前要設計規劃圖,其次老師要聽取幼兒的想法并提供幼兒相應的輔助工具,并及時引導兒童,最后將幼兒的作品進行呈現,使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而不再是被動學習者,讓兒童的聲音被聽見,讓兒童的權利得到實現。
關鍵詞:幼兒視角;教師;學習區
自瑞典教育學家愛倫·凱提出“ 20世紀將成為兒童的世紀”的著名觀點后,兒童權利逐漸進入公眾視野。世界各國在政策法律、社會服務、教育研究等層面開始關注兒童權利。現今,如何在研究中有效地聽到兒童聲音成為研究的議題。學習區活動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教師應了解如何從幼兒的角度進行學習區活動。
一、相關概念界定
學習區:指一個有規劃且多樣性的學習環境,教師將教室劃分成數個小區域作為學習區(learning area),每一個小區域提供不同的學習領域內容,并且依照幼兒的需要、興趣與能力,放入可供操作的教具或玩具。本研究之學習區指將教室規劃成數個小區域,提供不同的學習內容,依幼兒的興趣、需要,以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
二、學習區實際運作原則
綜合許多學者的看法,筆者進行了關于實物的探討:教室內的學習區應如何安排與運作,才能幫助孩子主動學習?
(1)建立合理的常規。在開放學習區,應循序漸進,教導孩子使用的原則。
(2)逐漸開放各學習區。從開始開放到全面開放的時間長短宜視幼兒遵守規則程度而定,約一個半月到兩個月之久。
(3)選擇自己和孩子較容易掌握的學習區先行開放。優先開放容易收拾的學習區,學習效果會比較好。
(4)給幼兒足夠的操作時間。理想的操作時間應在四十五分鐘至一小時左右最為理想。
(5)隨時調整學習區內容。隨著主題或觀察幼兒的興趣、能力、需要以及互動的情形,為孩子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6)鼓勵幼兒自己選擇活動。支持孩子學習的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讓孩子選擇自己想去的學習區。
(7)學習區應與小組、團體活動相輔相成。透過小組、團體活動,孩子能積累學習經驗,自發地學習,將學習經驗內化為孩子的能力。
很多幼兒園都設置了學習區,教師的角色已經由傳統的主導者轉變為輔導者、教材提供者等角色;幼兒在學習區的角色也由被動者的角色轉變為主動探索者,因此,若是能妥善運用學習區時間給予幼兒豐富的探索機會,幼兒如能經常用學習區活動時間與其他幼兒互動、觀察、模仿,可學習到很多能力。因此,學習區時間,正是提升幼兒能力的最佳時機。
三、研究結果
(1)研究地點與時間。地點:新竹實小附幼樹班。時間:上午9:00—11:30。
(2)教學理念。以新課綱為整個設計教學的主軸。以幼兒為中心,尊重幼兒的想法,鼓勵幼兒嘗試新事物,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3)教師學習區規劃想法。聽從教授的建議,讓幼兒自己主導想要學的事情,老師進行輔助和引導,幫助幼兒實現自己的想法,在學期初進行主題規劃。踐行社會學習論,以幼兒游戲設計為主軸。
四、研究流程
(1)活動前?;顒忧?,教師先給每個幼兒一張設計圖,設計圖內容包括天氣、日期和所要選擇的區域。幼兒通過繪畫的形式畫出自己想要進行的活動及內容,并向老師說明。教師通過了解幼兒的想法,為幼兒提供一些參考,并進行學習區活動,在幼兒進行繪畫時,教師不主動提供給幼兒意見,但幼兒有需求時,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如幼兒在不會畫自己想要畫的圖時,教師可提供指導。
(2)活動中。在活動中,教師作為觀察者,觀察兒童是否需要幫助,或者有些幼兒在進行學習區活動時如果作品的方向存在問題,教師可引導幼兒回到自己最初想要研究的主題,并結合幼兒所制作的作品,給幼兒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3)活動后。 教師將幼兒已經完成的作品進行粘貼展示。幼兒通過學習來提高自信心與交往能力。
五、幼兒園環境整體評估
新竹實小附幼樹班共計五個學習區,不含室外環境,能夠滿足班級幼兒的整體需求,美勞區靠近水池,方便幼兒進行換洗,但是各學習區空間分配相比有些不足(如語文區和益智區相鄰)。教師能夠為幼兒提供每周至少四次的學習區活動,而且每次持續時間都在2小時左右,讓幼兒能夠專注于自己的創作之中,在學習區活動之后,教師也會讓幼兒進行反思,考慮自己在創作中的不足,并讓兒童進行思考,并希望下一次活動時能做得更好。
將一些完成的作品進行展示,在學習區活動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自主選擇學習區并希望幼兒能夠均衡地選擇學習區,鼓勵幼兒在不同的學習區中相互學習,也鼓勵幼兒使用團體合作的方式進行活動,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教師能與幼兒進行共同的討論,依照幼兒的需求調整活動。各學習區的定位清楚,明確地寫出了相關材料的位置,教師會根據學習區的性質對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且展示的方式考慮到了幼兒安全及視線高度。
六、教師角色
(1)教師為旁觀者。教師不直接教導幼兒認知,教師必須讓幼兒從事自發性的創作與思考,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自我發現與自我觀察或重新建構學習的事實。
(2)教師為情境環境的提供者。學習過程中教師是情境的組織者,為幼兒提供有意義的信息與知識,促進幼兒重新思考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與作品。
(3)教師為引導者。依據維高斯基的社會學習理論,教師與幼兒間的互動,通過拋出問題,讓幼兒思考與討論并尋求解決方法,引導幼兒展現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也讓幼兒參與計劃行動和分享責任。
七、總結
(1)通過與教師的溝通,室內外環境不定時、不定期進行變更,將兒童的手工作品進行展示,幼兒通過不同學習區的活動進行創作,以兒童興趣為主,教師充當引導者和觀察者。兒童可以多次進行同一個區角活動,并進行深入的探索發現,教師會將兒童的作品擺放在相應區域,以供幼兒相互學習。
(2)在幼兒園踐行社會學習理論,以游戲為主軸,進行學習區活動,學習區活動時間符合評估標準。通過相互合作能夠增強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對個體本身進行刺激能讓幼兒進行學習,還有通過觀看別人的作品也能增強自己的學習效果。
(3)幼兒在學習區活動過程中能夠與伙伴進行共同學習,以大帶小,實現社會性發展,促使幼兒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湯志民.幼兒學習環境設計[M].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
[2]黃世玉.幼兒學習區情境規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朱勝培.淺談幼兒科學區域環境的設置要素[J].讀與寫(教育教學版),2015(4).
[4]王淑君,劉曉潔.幼兒園環境教育的形式與途徑[J].學前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