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敉
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微課與課堂教學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微課的有效應用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研究的焦點。文章主要研究微課在高職職業通識課程的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闡述微課教學的必要性、應用模式以及影響微課應用的因素。相關研究表明,微課教學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有利于促進職業通識課程的教學與改革。
關鍵詞:微課;高職職業通識教育;有效性
1.將微課與高職職業通識課程教學相結合的必要性
(1)順應信息化教學的發展趨勢。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要求:“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支撐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行動。”自2012年教育部舉辦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比賽以來,每屆比賽無論從參賽人數還是從規模來看,都反映出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共建發展勢頭迅猛的現狀。采用微課這一新興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和課堂教學效率。
(2)可滿足高職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當前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較欠缺等現象,這給高職教育帶來極大的挑戰與壓力。在職業通識課程的教學中具體表現為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較強,課堂氛圍活躍,但是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歸納不到位;學生在課堂中難以持續集中注意力;實踐活動完成情況虎頭蛇尾,老師也難于監控。而微課短小精悍,目標單一明確,交互性強,方便學生學習與老師監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課前自學、課后鞏固,同時還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職業通識課程教學特點的需要。根據1998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提出的“八項核心能力”,柳州城市職業學院整合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訓練即職業通識課程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職業核心能力包括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與數字應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核心能力的培養會伴隨學生畢業、就業以及職業發展全過程。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與需求,借助微課教學,學生在課堂上能更充分地與老師、與同伴進行體驗式和交互式學習,同時課后亦能通過微課鞏固和復習重要知識點。
2.微課教學模式在職業通識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微課的高職職業通識課程教學進一步改革傳統課堂教學,建立起高效的教學模式,可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課堂微課教學階段,確定學生在預習階段難以解決的問題和難點,在課堂中教師創設情境,學生或協作學習或獨立探索,交互體驗,討論難題,分享成果和評價反饋。課后微課教學階段,學生繼續課堂中的實踐任務,觀看微視頻鞏固復習,并通過互動平臺完成拓展練習與交流學習心得。
3.影響微課應用的因素分析與對策
通過微課教學實踐在高職職業通識課程中的應用,分析歸納出微課教學模式還存在微課資源不豐富、微課設計的局限性和微課制作不規范等問題。微課教學不只是簡單地做出幾個微視頻,同時還應完善交互平臺的建設、不斷更新與補充資源。微課設計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多樣化導致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較多知識點的出現影響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每節微視頻時長不宜超過15分鐘,否則影響學生集中注意力。目前微視頻普遍存在清晰度不高、機位單一、字幕不明顯、后期制作粗糙等常見問題。這對教師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和跨學科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應適應微課教學模式并加以改革,從而實現新的發展。微課的互動設計、趣味性設計成為亟待解決的重點和難題,因此要想有效應用微課教學模式,必須設計好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人機互動的教學環節,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未來繼續推進與深化微課與高職職業通識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微課教學實踐表明,微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亦能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同時相關研究也發現,微課應用方面還存在不足,為推進高職職業通識課程教學改革,應發揚成績,解決不足,培養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小強.微課與高職課堂教學結合的有效性探索——以高職數據結構課程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6(7).
[2]楊 明.高職教育微課開發綜合討論[J].職教論壇,2014(6):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