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梅

【摘要】目的 探討臨床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對比兩組的并發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發生率、死亡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死亡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護理,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護理路徑;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見的心血管內科急癥,其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急劇的中斷和閉塞,導致相應的心肌嚴重缺血和壞死[1]。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容易引起休克、心律失常等并發癥,是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30例,女15例;年齡47~75歲,平均年齡(62.5±7.2)歲。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51~73歲,平均年齡(63.6±8.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應用常規護理方法。包括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以及心電監護儀的變化,給予氧氣吸入,做好日常的生活護理,給予常規用藥指導和健康教育。
1.2.2 觀察組
由主治醫生、責任護士、護士長等多方參與制定護理路徑內容。入院當日主動給患者介紹病區環境、主治醫生及責任護士,幫助患者完善相關檢查,遵醫囑給予心電監護、氧氣吸入,并建立靜脈通道。生活護理:做好晨晚間的護理,保持患者床單位的整潔、舒適,幫助患者勤翻身、以免引起壓瘡。觀察患者夜間睡眠狀況,提高其睡眠質量。疾病知識宣教:采用圖片、視頻等方法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心肌梗死的發病原因和治療方法。加強病房巡視,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幫助患者做有效的康復訓練,并指導規范用藥。④飲食指導:囑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低鹽、低脂的半流質食物,多吃水果、蔬菜以防便秘[2]。⑤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主動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心理疏導和安慰,不斷地鼓勵患者配合治療。⑥出院指導:辦理出院手續后,叮囑患者回家后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再次進行用藥指導,告知患者定期來院復診。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以問卷的形式進行護理滿意度的調查,70分以上為基本滿意、80分以上為滿意、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比較
對照組發生心律失常4例,心力衰竭2例,共6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3.3%;觀察組心律失常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22%。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死亡1例(2.22%),觀察組無患者死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85.7±4.2)分,優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93.6±3.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快發展,人們對醫療衛生機構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醫護人員各方面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常規的護理方法不能達到人們對醫療機構服務的高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完善相關護理制度,提高護理服務質量[3],以達到提高醫療機構質量水平的目的。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傳統的常規護理對護理目標認識模糊,缺乏系統全面的護理內容。而臨床護理路徑則避免了這些缺點。經過本次研究發現,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3.3%遠遠高過觀察組的2.22%;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應用臨床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提高醫療機構質量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黎記弟.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2):2046-2047.
[2] 王正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3):33-35.
[3] 竇欣悅.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J].護士進修雜志,2014,16(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