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琳琳 俞建英
智能化建設助力西北油田降本增效
□ 蔣琳琳 俞建英
140余套信息應用系統大幅提升了西北油田工作效率和管控能力,為企業建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西北油田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勘探開發地理條件復雜、自然環境惡劣,夏熱冬寒,每年沙塵暴天氣約6個月,且生產戰線長,較遠井站距油田總部約1200公里,給勘探開發、生產經營工作帶來諸多困難。
油田加速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智能化建設,積極應對生產經營的挑戰。
“油壓9.8兆帕,套壓13.5兆帕,泵壓14.3兆帕,水罐液位1/3處,打開蓄水閥門,增壓點啟泵……”在西北油田采油二廠中控室,生產運行人員正在電腦上監控T728CH井的智能化注水作業。
中控室大屏幕,只見各種參數通過通信鏈路被傳送到集中監控室,這些數據被分析后又變成一條條生產指令快速發送出去。

西北油田雅克拉采氣廠值班人員在監控無人值守井站。 蔣琳琳 攝
這就是西北油田實施的油氣生產信息化建設。截至目前,該油田已經完成1899口油氣井的遠程數據采集,占生產井數的93%以上,基本實現了對主力區塊油氣井的整體監測和可視化管理。聯合站、計轉站等125座站庫實現工藝參數自動采集和視頻監控,其中TP18計轉站等19座井站(庫)實現無人值守。
2011年起,西北油田對采油二廠實施第一期遠程監控系統建設,82口電泵井進行了技改,遠程采集的各項參數效果良好,電泵躺井率下降4.26%.
為了完成2016年原油產量和成本指標,采油二廠分兩批開展遠程監控系統二期建設,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井口數據采集、傳輸、顯示流程清晰化和標準化,及時準確地將電泵井井口數據遠程監測與數據共享,降低電泵井的巡井和維護成本,有效地解決了點多、線長及電泵躺井率高等問題,大幅提升了現場管理的實時性和安全性。

技術人員通過視頻跟蹤了解注水現場情況。 朱春江 攝
“電泵井很嬌弱,一點照顧不周都可能出問題。”采油二廠采油管理二區副經理閔航說。
27口電泵井,產量占采油管理二區總產量的40%,其中幾口井地處偏遠。重點問題重點對待,于是,遠程監控系統成了電泵井忠實的“保姆”。
為了實現對電泵井的全方位監護,管理二區安排專人24小時值班,通過遠程監控系統密切跟蹤。遠程監控網的建立,將電流上升、液量下降等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同時,專職電泵管理員每天對油井生產情況跟蹤分析,及時優化調整摻稀量,確保了油井的連續生產,最大限度挖掘油井潛力。
“30分鐘是避免油井停機的黃金時間。”管理二區成立了電泵井搶險應急小組,開通搶險綠色通道。同時,借助遠程監控系統24小時全天候、全方位跟蹤監控,一旦發現異常,運行調度和技術人員馬上趕往現場,及時處理。
遠程監控系統的使用實現了油井的連續性檢測,提升了電泵的生產動態分析及管理水平。油井遠程監控系統實現了電泵油井的運行狀態和井口生產參數的連續監測,提升了油井的生產動態管理水平。應用后,躺井率較上年同期下降7.1個百分點,年減少產量損失9856噸,年節約稀油6720噸。
“如今,油井都安裝了遠程監控系統,實現了無人值守信息化管理,我們將日常巡井改為異常巡井,真正實現了降本增效。2016年,稠油上返次數較上年同期下降110井次,增產7464噸。”采油二廠采油管理二區班組長陳孝乾介紹說。
為提升生產管控能力,西北油田建立了“電子巡井、中心值守、人機聯動、快速響應”的生產運行機制,實現生產全過程感知、管控和超前預警,采用異常巡井模式。該模式推行后,現場工作量降低了1/3,電泵故障停機次數年減少136井次,單井處理時效由7.7小時下降至3.8小時,年減少產量損失4113噸,年節約稀油2748噸。
采油二廠還嚴格按照“一井一策、一層一策”方案,為油井量身定做“優化套餐”,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時效,降低了各項費用。
2016年,西北油田以建設經營管理(ERP)、綜合研究、生產運行三大平臺為目標,以具體業務需要為導向,完成了140余套應用系統建設,基本覆蓋了油田所有工作,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業務管控能力,在油氣發現、降本增效、精細化管理、風險防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西北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