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
摘 要:文化育人與技術技能育人是高職院校育人的兩個方面。受以就業(yè)為導向的絕對強勢的高職育人理念的影響,許多高職院校實施的其實是偏執(zhí)的技術技能教育,以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校園文化建設對高職學生的文化培育效果也不夠理想,因而提出作家進校園加強學校文化建設的舉措,這種與學生面對面的、更加直接的文化育人方式,至少可以為高職學生普及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學知識,提高學生文學藝術實踐活動的學習效果,使包括自然科學類在內(nèi)的全體教師熟悉、了解、研究地方傳統(tǒng)文化,使教師在育人中努力做到文化育人與技術技能育人相融合。
關鍵詞:作家進校園;文化建設;文學知識普及;地方特色;傳統(tǒng)文學作品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2-0044-04
文化育人與技術技能育人是高職院校育人的兩個方面。自從有了大學以來,教育總是在素質教育與技術技能教育兩端徘徊。古希臘古羅馬時期,教育以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質與文化教養(yǎng)為主要目的;現(xiàn)代社會,教育以培育受教育者的技術技能以及提升整個社會的科學技術為主要目的,而教育本身的目的是要使素質教育與技術技能教育在受教育者身上得以和諧體現(xiàn)。但是,由于受社會因素、經(jīng)濟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響,教育其實很難做到這一點,有的時期素質教育多一些,有的時期技術技能教育多一些,而當下的高職教育似乎正處于技術技能教育的一端,而且有可能是偏執(zhí)的技術技能教育,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一、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研究現(xiàn)狀
改變偏執(zhí)的技術技能教育是一個兩難問題:一方面,經(jīng)濟發(fā)展、科技進步、國防強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需要大量的技術精英和高技能人才,需要強大的技術技能教育的支撐;另一方面,與人為善、謙恭有禮、精神奮發(fā)、社會和諧是全中國人民的執(zhí)著追求,是中國夢精神層面的主旨,素質教育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根本途徑,偏執(zhí)的技術技能教育有可能使人誤入崇拜技術技能的力量的迷途而難以自拔。那么高職院校應當開展怎樣的文化育人途徑,才能既保持強大的技術技能教育,又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與文化修養(yǎng)呢?人們一直在尋求破解這一難題的對策。一種比較普遍認同的觀點認為:校園文化是影響大學生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要在“教學科研設施、工作生活場所以及校園綠化環(huán)境”等物質文化建設,在“教學科研活動、組織管理工作”等行為文化建設,在“規(guī)章制度、學生行為準則,習慣、禮儀、校風、班風”等制度文化建設,在“精神氛圍、理想追求”等精神文化建設上下功夫[1]?;凇稗k大學就是要辦一個氛圍”的理念,一種觀點認為:“校園景觀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盵2]一種基于教育學思考的觀點認為:“校園文化必須是‘書齋文化的超越”,以社會化的視野,讓師生基至社會人共同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才能達到培育社會需求的大學生的目的[3],等等。所有這些觀點、做法都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文化素質養(yǎng)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收效顯然還不夠大,尤其在高職院校的收效更低,許多高職院校依然處于偏執(zhí)的技術技能教育之中。為此,筆者提出作家進校園共同參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這一議題。
二、作家參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所具有的優(yōu)勢
作家,作為一個時期的文化創(chuàng)作人群,他們所具備的文化素養(yǎng)與文化視野可以代表這個時期的文化內(nèi)涵主體。讓作家進高職院校校園,在培育學生文化素養(yǎng),幫助學生積累優(yōu)秀文化知識等方面,有其必要性、合理性,甚至是不可替代性。
第一,作家進校園,開展文化知識普及,可以很好地彌補高職學生文化知識的不足。從高等教育育人目標分析,無論是以知識的完整性來促成個體存在的完整性的育人方式[4],還是以對知識的追求與自我探索來達成個體德性的育人路徑[5],都要求學生有充足的知識儲備作基礎。如果以高考分數(shù)作為衡量標準,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較低,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因而更需要加強他們的知識積累。但是,由于學習能力不足已經(jīng)影響了他們對自然科學高深知識與高深學問學習、探究的期望,因而只能采取其他方式進行彌補,而那些只需要具有天性就可以較好地養(yǎng)成文化藝術素養(yǎng),只需要喜愛就可以較好地獲得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積累的文化知識,則應然地成為加強高職學生知識積累的首選。作家進校園正是幫助學生積累文學知識的有益舉措。
第二,作家進校園,與學生開展文學交流的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诮陙砀呗毥逃蟀l(fā)展過程中就業(yè)導向育人方式的絕對強勢,其帶來的文化育人嚴重不足的負面影響已經(jīng)突顯,加強被邊緣化的校園文化建設以及補充貧瘠的文化育人內(nèi)涵迫在眉睫。絕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一直在實施的校園環(huán)境建設、制度建設、習慣禮儀建設等文化建設舉措,是一種由外而內(nèi)的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的方式,實施這種方式的前提是學生本身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基礎,才能在更加理想的人文環(huán)境中更好地完善自我。也就是說,學生的文化素質基礎越好,由外而內(nèi)滲透的效果就越理想;學生的文化素質基礎越薄,滲透效果就越差。顯然,對于高職學生而言,這些做法的效果,比之本科生、研究生要差許多。因而需要采取更加直接的方式,安排更加直白的內(nèi)容,幫助學生完善自我。作家進校園,讓作家與高職學生進行長期的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不但方式比較直接,內(nèi)容也可以面對面地交流和選擇,因而能夠較好地吸引學生自主參與,是一種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實文化育人內(nèi)涵,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有效方式。
第三,作家進校園,幫助學生拓展文化知識,有利于學生掌握更加精湛的技藝。文化培育解決的是提升人的文化品質與精神素質的問題,技術技能培育解決的是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的問題,兩者各有所屬,分工明確,似乎沒有相關性,但實際上兩者不但相互關聯(lián),而且相互依存。精神與物質同時體現(xiàn)在一個人身上,是反映個體兩種不同的生存要素。如果只有精神追求,人會餓死;如果只有物質享受,人與獸無異。只有將精神與物質高度融合,并能很好地統(tǒng)一在同一個人及其人格上,才能相輔相成。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武功最高的掃地僧,他的佛法同樣高深,他認為,只有在修煉高深武功的同時修煉高深佛法,武功才能達到高深的境界。同樣道理,只有文化修養(yǎng)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掌握更加精湛的技藝,沒有良好的文化素質與文化積累,技藝水平的發(fā)展會受到很大影響。作家進校園正是幫助學生提高文化修養(yǎng)掌握精湛技藝的有益舉措。
三、作家進高職校園之前應做好的準備
(一)作家進高職校園之前首先要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學校選擇什么樣的作家才能適合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需求;二是營造什么樣的文學氛圍才能更好地吸引高職學生主動參與;三是選擇哪些文學內(nèi)容才能更好地滿足高職學生的文學需求。
這三個問題看起來似乎簡單,也是老生常談,然而正是由于沒有深入研究并且科學地解決這三個問題,才造成了迄今為止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沒有大的突破。請幾位文化名人到學校做講座是普遍的做法,但是,這種方式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事與愿違的現(xiàn)象:參加聽講的學生人數(shù)越來越少,許多學生聽講座時玩手機、睡覺,真正聽講座的學生寥寥無幾,講座甚至越來越成為主講人與組織者痛苦的事情。制作宣傳欄、宣傳畫冊宣傳學校主流文化的方式也正在成為宣傳欄與宣傳畫冊制作者個別人的事情,不但制作的人越來越少,觀看宣傳作品的學生數(shù)量也越來越少,更無法細究觀看的學生是否感同身受是否從中受益。運用校園網(wǎng)絡媒體與自媒體進行文化普及方式的成效也越來越差,絕大多數(shù)學生用手機瀏覽花邊新聞、閱讀庸俗文學作品、玩網(wǎng)絡游戲,只有少數(shù)學生才從網(wǎng)絡上獲得文化知識;學校下大力氣花大代價制作的課件放到校園網(wǎng)上,試圖利用網(wǎng)絡工具開展多樣化的專業(yè)教學,但是實施的效果其實很不理想,也只有少數(shù)學生通過網(wǎng)絡課件學習,許多學生甚至沒有主動上網(wǎng)學習過?;谶@些現(xiàn)象,如果不在文化活動方式方法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文化活動內(nèi)容的新穎性、趣味性上下功夫,即使作家走進了校園,也難以獲得好的效果。所以說,解決上述三個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解決起來也越來越困難。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高職院?;蛟S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選擇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家進校園。學校在選擇作家時應注重以下條件:作家從事的專業(yè)與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具有地方特色,作家的作品能夠代表區(qū)域文化發(fā)展水平,作家所在的地域與學校相近。這些內(nèi)容作為選擇進校園的作家的條件有其合理性。首先,文化具有地域性,文學具有傳統(tǒng)性,這是文化與文學固有的本質屬性,也是文學作品具有美感的根源與動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職業(yè)類型的人群對文學作品內(nèi)容的選擇與文學作品層次的愛好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與敏感性。高職教育具有區(qū)域性、產(chǎn)業(yè)性、職業(yè)性特點,高職學生比較喜愛那些具有地域特色與傳統(tǒng)特色的文學作品,因而在選擇作家以及作家作品的過程中也應強調地方特色與傳統(tǒng)特色。之所以選擇所在地與學校距離較近的作家,源于開展活動的可操作性,地域相近,則開展活動的成本低、頻率高,既便于與學生研討喜愛的文學內(nèi)容以及開展活動的方式方法,又有利于積淀具有地域特色的學校文化,形成地域文化與學校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
第二,盡可能多地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營造學校文學氛圍。文學與愛好密不可分,雖然是先有文學作品,再有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而后才會產(chǎn)生對文學作品的愛好,似乎文學作品的質量比學生對文學作品是否愛好更加重要。其實不然,學生在欣賞了文學作品之后,由于對該種文學作品產(chǎn)生了共鳴,才會形成對文學的愛好,才會主動地辨別、分析、思考、選擇作品,并且對作品的質量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所以,引導挖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愛好比選擇文學作品的藝術水平更加重要,從學生喜愛的文學作品類型出發(fā)營造校園文學氛圍,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引導、挖掘學生喜愛的文學作品的過程,其實也是培育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過程。建立學生文學愛好者社團,讓學生自行組織,與作家共同參與諸如春天讀詩、夏日誦荷、中秋賞菊、踏雪尋梅等文學活動,與作家一起登高舒嘯、臨水俯吟,甚至沿著古代名人文化足跡重尋文學之路,這些對培育學生的文學興趣都會起到良好的效果,也是需要營造的學校文學氛圍的內(nèi)容。
第三,作家進校園開展文化活動的作品內(nèi)容既要有通識性又要有雅趣。由于高職學生本身的文學素養(yǎng)較薄,要引起他們對文學的興趣,首先要從相對感性的、容易理解的、大眾化的文學作品開始,諸如武俠小說、歷史故事、人物傳記、傳說典故、地方戲曲,這些雖是通俗文學作品,但是喜愛的人多,有群眾基礎,學生從小耳染目濡,容易產(chǎn)生心理共鳴;當大眾文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再適當增加琴棋書畫、詩詞曲文,并與地方傳統(tǒng)文化要素結合,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雅大學文化,形成大學文化的雅趣。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引導的過程,要有專門從事引導工作的組織,這個組織應有教師參與、作家與藝術家參與、愛好文學藝術的學生參與,構建一個成員眾多、分工明確的文學愛好者、文學傳播者聯(lián)盟,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多種形式多種內(nèi)容的文學藝術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文學愛好與參與熱情。
四、作家進高職校園發(fā)揮的作用
作家進高職校園至少可以發(fā)揮以下幾方面作用:一是文學知識的普及與傳授,包括開設文學課程、做文學講座、開設文學論壇等,這一功能的特點是以知識的單向傳授為主,作家與學生的互動為輔。二是以文學藝術為主題,開展各種文學藝術活動,包括讀詩做詩、小說爭鳴、戲曲舞蹈、游春踏青、賞菊尋梅等,這一功能的特點是以文學互動提高學生文學興趣和鑒賞能力為主。三是以文學藝術的研究為主題,開展各種科研項目的立項與研究,以發(fā)表的學術研究論文、出版的文學研究專著等為主要成果形式,這一功能的特點是通過對文學作品的研究,深化學校文學基礎,提升學校文化品質。在發(fā)揮作家進校園作用的過程中,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為高職學生普及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學知識
高職學生大多來源于本省本地區(qū),從小受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喜愛的文學作品往往具有本土特征。由于大多數(shù)高職學生缺少鉆研精神和執(zhí)著求是習慣,他們對本土文化與本土文學作品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一鱗半爪,既不系統(tǒng)也不豐富,作家進校園或許可以從系統(tǒng)的、完整的本土文學知識的普及著手,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積累本土文學知識,較詳細地了解本地人文景觀和文化歷史,了解本地文化特色、文化形成過程以及文化發(fā)展趨勢,將文化與地域、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與經(jīng)濟、文化與社會的關系以知識的形式進行普及、積累,這不但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也有利于學生將專業(yè)與文化產(chǎn)業(yè)相結合,創(chuàng)新文化經(jīng)濟,依托本土文化開展創(chuàng)業(yè)實踐。作家不僅僅是學生文學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開展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咨詢專家,是校園文化經(jīng)濟建設的新生力量。
(二)與高職學生共同參與文學藝術活動
一種有效教育研究認為,學生的有效學習過程需要三方面的投入:認知投入、情感投入、行為投入[6]。如果說,本土特色的文學知識普及需要學生付出認知投入,那么參與讀詩、賞菊、重尋文化足跡等文學藝術活動需要學生付出情感投入與行為投入。由于許多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于將較多時間用于網(wǎng)絡游戲、聊天、看電影等虛擬活動,不太愿意從事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文學藝術活動,因此,學校首先要將學生從網(wǎng)絡上拉回來。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一方面網(wǎng)絡娛樂確實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學生在較長時間養(yǎng)成的上網(wǎng)成癮的習慣也不太容易改變。所以,學??赡苄枰獜膬蓚€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文學藝術活動的內(nèi)容盡量新穎,方式盡量多樣,能夠讓學生對文學藝術活動產(chǎn)生興趣,能夠自覺自愿地、全身心地參與;另一方面是以課程教學的形式,強迫學生參與文學實踐活動。顯然,后者是無奈之舉,在開始組織文學藝術活動的時候,后者的做法雖然武斷但可能是必須的而且是有效的措施,通過一段時間文學實踐課程教學,學生對文學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才會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從行為投入上升到情感投入。
(三)與高職教師共同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文學作品研究
高職院校的文學積淀從兩個方面體現(xiàn):一方面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通過文化育人,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文學積累,形成一定的文學素質,內(nèi)化于心,外顯于行;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教師身上,讓教師具有良好的文學基礎,包括自然科學類教師的身上也能深深地體現(xiàn)出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體現(xiàn)出讀書人的文化與文明。從本質上講,培育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首先要讓全體教師都有良好的文學素質,才能通過言傳身教,感染引導學生,所以說,培育教師的文學素質更加重要,這也是營造校園文學氛圍的重要內(nèi)容。對具有地方傳統(tǒng)特色的文學作品的深入研究是提升教師文學素質的有益嘗試。由于大多數(shù)教師對具有地方傳統(tǒng)特色的文學作品了解得并不深入,也缺乏研究素材,因此,讓作家與教師共同開展文學作品的研究,將作家深厚的地方文化知識積累和文學功底與高職院校教師嫻熟的研究技巧相結合,不但能夠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還能豐富學校文學積淀,提高文化育人水平,使高職院校從技術技能育人向文化素質育人與技術技能育人融合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彭志越.文化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1999(1):59-62.
[2]何銳連.校園文化建設與高職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6(6):82-85.
[3]冒榮.校園文化建設的教育學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1(1):62-66.
[4]吳式穎,任鐘印.外國教育思想史(第五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260.
[5]呂達,劉立德,鄒海燕.杜威教育文集(第五卷)[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367.
[6]岑逾豪.大學成長的金字塔模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6(10):74-79.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