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在高校轉型的過程中,應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為此,應探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高校轉型;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2-0080-04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等各領域的不斷向前發展,國際化傾向越來越突出,對我國高等學校的辦學模式和辦學質量、規模等都有一定的新的要求和變化。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上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五大任務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1]。2015年10月21日,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決策部署,推動高校轉型發展,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頒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在《意見》里明確了14個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其中“明確類型定位和轉型路徑”作為為首要任務,并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高校轉型發展的突破口[2]。2016年6月16日,為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廣東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頒發《關于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實施意見》(粵教高[2016]5號),確立了包括加快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構建行業企業合作發展平臺、將應用型高校確定為廣東省本科高等教育發展重點之一,鼓勵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高等學校時定位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等九大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3]。2016年6月27日,廣東省教育廳啟動全省普通本科高校開展轉型試點高校遴選工作,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作為獨立學院通過申報,成功成為廣東省首批14所普通本科轉型試點高校之一。
一、轉型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
政策導向和各級政府部門的意見體現轉型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高校人才培養和就業要求體現轉型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企業產業升級的需求體現轉型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可行性。
(一)轉型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為順應形勢的發展,提升勞動大軍就業創業能力、產業素質和綜合國力,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本科轉變的決策,各級政府部門相應對這一決策提出了具體的貫徹實施意見。縱觀整個《意見》,不難看出其指導思想、基本思路都涉及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一主題。轉型發展的大部分主要任務,諸如“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建立行業企業合作發展平臺”、“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等都是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基礎。可以這么認為,普通本科轉型高校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其向應用型轉變的成敗。
(二)轉型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中國青年報》2016年4月8日刊登《首份高等教育質量“國家報告”出爐》,文章顯示:2015年在校生規模達37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各類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學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但很多的地方高校,本來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卻一味地將辦學定位為學術型或研究型,與實際的辦學資源和條件不符合,造成學生就業難,地方企業招人難的局面。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國家要求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本科轉型。這類高校的轉型實際上就是回歸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上來[5]。高校的這一功能必然要依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來培養人才以滿足地方企業的人才需求,同時解決學生的就業和創業。
(三)轉型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可行性
縱觀當前全球經濟的競爭格局,發達國家紛紛加快部署在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為了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于2010年10月10日頒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決定》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6]。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的決定,我國多個省市都紛紛啟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并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當地經濟復興的核心[7]。但一直以來,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和高技能人才,長期處于產業鏈條的末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調整升級,企業急需適應這類轉變和調整的各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因此,企業必然會尋求與地方高校的合作來培訓現有的勞動力和引進各類應用型創新人才,這就為轉型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可行性。
二、轉型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盡管高校轉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但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現就基于我校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十多年的實踐基礎上闡述在學校層面和企業層面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校方面
我校于2004年正式招生,是一所獨立學院。它是由國家重點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與民間資本相互結合、共同創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其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所需的應用型人才。基于這一定位,我校從建校以來,與400多家各類企業簽定了合作協議。在此基礎上安排學生到企業認知實習、生產實習;聘請企業資深企業家到校講學、講座和帶畢業生設計(論文)。但由于學校一直未出臺鼓勵教師帶學生到企業實踐的有關政策,以及實踐教學工作較為辛苦和繁雜,再加上教師本身的教學任務繁重,很多的教師都不愿意從事這項工作,直接影響了學校的實踐教學和企業的合作。另外,受各方面因素的約束,引進的教師幾乎都是剛畢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而有著豐富企業實踐經驗的人員因學歷和職稱等因素被拒之門外,這樣的師資水平和結構不僅嚴重影響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而且因為無法服務于企業,還嚴重影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實施[8]。
(二)企業方面
在計劃經濟的年代,高校的學生一般都是通過地方政府的安排或協調在國有企業實習,由國家統籌考慮相應支出。高校培養學生有了保障,學生畢業后由國家統一安排工作,不允許自主擇業。而當今我國已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過去的國有企業通過改制數量逐步減少,股份企業及私人企業逐步增加。這類企業絕大數只追求當前的經濟效益,盡管它們有的企業,甚至為高新技術的企業為了經營的需要和企業的發展,要從高校招收人才,但不愿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來共同培養人才[9]。探究問題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大多數企業還不能像國外企業那樣有意識地承擔社會責任,不關注自主創新、不注重品牌建設和企業人才的發展,不具備放眼世界的眼光;二是地方政府沒有制定出有關政策來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共同培養人才。學生到企業實習需要安排工作人員講解、培訓和監管,這無形地增加了企業人力成本和負擔,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三是有些企業從商業機密、生產安全等方面考慮也是不愿接收學生實習,如電氣、電信等一些行業就是這部分企業的典型代表,他們不希望學生去生產現場,以免出危險和商業泄密;四是目前有的地方高校由于各種因素,師資力量不強,企業得不到有效的幫助,培養的學生不符合企業的需要,這些都使得企業不太情愿與學校合作。
三、轉型高校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對策
對于地方本科轉型高校而言,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實現高校轉型發展的突破口,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必然選擇,是服務于地方經濟的有效途徑[10]。既然轉型高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存在問題,那就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來加以解決。
(一)地方政府要制定政策并貫徹執行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里明確指出: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作用,推進需求傳導式的改革,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廣東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在《關于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實施意見》(粵教高[2016]5號)里也明確指出:研究制訂促進校企合作辦學的激勵政策,調動企業與轉型高校合作的積極性。
當前,地方高校轉型發展非常有必要,它符合地方高校辦學的宗旨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實際。作為地方政府應該把地方高校的發展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中去規劃、去考慮、去對待,積極穩妥地為地方高校和地方企業的合作牽線搭橋[11]。廣東省早在2009年就解決高校學生實習難的問題通過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后,于2010年1月22日經廣東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生實習與畢業生就業見習條例》,并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在此條例中強調保證學生的實習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還有社會團體和其他的社會組織,應當提供幫助和便利并提出一些優惠政策;對企業接收學生和畢業生實習、見習并支付實習報酬、見習補貼的,按照國家規定給予稅收優惠。對實習基地、見習基地依法減免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12]。這一條例的實施在當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惜執行不到位,挫傷了企業的積極性。本次地方高校轉型提出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與企業深層次的合作,涉及面廣、難度大,當地政府一定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貼息貸款、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立項優先等;明確校企雙方在“結合”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權利義務和相互關系等,并落到實處,常抓不懈。
(二)學校要強化內功,深化與企業的合作
盡管廣東省政府要求研究制訂促進校企合作辦學的激勵政策,調動企業與轉型高校合作的積極性。但作為轉型發展的高校來說,應該要主動強化內功,深化與企業的合作。否則既是有政策支持也無濟于事,因為企業要的是給它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和有用的人才。在這種背景下,也是基于人才的培養和學生就業的需要,作為轉型高校就要充分理解“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實際內涵,圍繞內涵強化內功。
1.體現辦學的“地方性”,注重為地方培養應用型人才,積極融入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意識的辦學理念,圍繞地方主導產業著力建立契合地方需求的特色專業群,凝練辦學特色。
2.體現辦學的“應用型”,打破當前唯學歷、職稱的觀念,努力構建“雙師結構”教師隊伍。根據當前地方經濟的現狀,改革現有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3.體現辦學的“服務性”,走開放辦學發展之路,積極創建資源共享的校地協同創新平臺,強化產教融合,不斷增強辦學活力[13]。
我校地處珠海,其通用航空產業是該地方主導產業之一。2009年7月,我校與珠海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簽署協議合作共建“航空學院”,培養復合型、應用型航空專業技術人才。隨后,與珠海航空產業園等30余家企業共同組建了“通用航空協同育人平臺”。利用該平臺,學校與企業共同管理教學,如制定教學計劃、引入行業教材和標準教學、學校老師和企業導師協同教學、學生實習由企業安排、學生畢業進入該平臺的企業。通過這種形式的辦學,強化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應。2014年該平臺被批準為廣東省首批(也是廣東省17家獨立學院唯一擁有的)“協同育人平臺”。
(三)企業要積極加強與學校的合作
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決定,是基于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以及高校的結構情況提出的。其目的是要求轉型高校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地方企業提供有用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從而增強國家實力。因此,高校轉型給轉型的高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最終受益的是地方企業。為此,各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從事新興產業企業應該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站在有利于企業本身的角度積極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實現學校和企業的雙贏。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在高校轉型意見里提出的首要主要任務是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高校轉型發展的突破口。這一方面指明了轉型高校辦學的思路;另一方面意識著這一任務的艱巨性。這種艱巨性要突破,就要求轉型高校一定要強化內功,有能力服務于當地企業,除了培養合格的人才外,還必須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企業則應該主動加強與學校的合作,通過合作解決人才需求和培訓現有員工的問題;通過合作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改造,這些都有利于企業的發展[14],同時也盡到為社會培養人才的一份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EB/OL].http://www.gov.cn/ldhd/2014-02/26/content_2622673.htm.
[2]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Z].2015-10-21.
[3]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關于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實施意見(粵教高[2016]5號[Z].2016-6-16.
[4]諸葛亞寒.首份高等教育質量“國家報告”出爐[N].中國青年報,2016-4-8.
[5]吳章榮.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路徑分析[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5(4):91-94.
[6]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EB/OL]http://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
[7]劉健.地方本科高校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思考[J].三明學院學報,2016(2):1-5.
[8]邢賽鵬,陶梅生.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體系構建研究——基于“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視角[J].職教論壇,2014(29):4-8.
[9]都昌滿.高校學生實習:問題分析與解決途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44-147.
[10]馮子芳.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路徑探究——以欽州學院為例[J].管理觀察,2016(14):81-84.
[11]民進衡水市委.關于政府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規、制度保障的提案[N].衡水日報,2015-11-03.
[12]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廣東頒布高等學校學生實習與畢業生就業見習條例[EB/OL].http://www.hrbaodian.com/falv/110975.html,2010-03-01.
[13]王清義.高校應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轉型[N].河南日報,2015-04-01.
[14]李士偉.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提升校企合作質量[J].2011(10):70-71.
責任編輯 秦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