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英
【摘要】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戶籍制度改革并不徹底,許多舊制度的桎梏并沒有真正打破,因此,必須從創新戶籍管理體制及管理方式,健全戶籍制度改革的配套制度,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公共財政體制,完善相關的戶籍法律體系等角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
【關鍵詞】戶籍制度改革;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
一、創新戶籍管理體制及管理方式
戶籍制度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更好的為公民服務。為了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就要打破舊的戶籍制度的桎梏,創新戶籍管理體制及管理方式。當前,我國的戶籍主要是由派出所負責管理的,但具體的一些戶口登記管理工作則是由居委會和村委會負責辦理,于是就會出現碰到戶口方面問題具體不知道找哪個部門解決,各個部門也會出現踢皮球、扯皮現象,降低辦事效率。因此,首先,我國可以考慮設置一個部門專門負責戶口相關的所有管理工作。其次,要逐步把現行的戶籍登記制度逐步過渡到人口登記,即把以往以家庭為單位、以戶口簿為形式的靜態管理方式轉變為長期居住地為準的戶籍管理方式,實現人口的動態管理。國務院在《意見》中指出的建立居住證制度,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第三,戶籍登記數據是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和進行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據,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強化戶籍管理基礎性工作,完善戶口登記制度。同時,要加快社會保障號的編制實施工作,使這一公民的終身號碼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涉及公民利益的方方面面發揮充分作用。
二、健全戶籍制度改革的配套制度
戶籍制度改革是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關鍵,而剝離嵌入在戶籍制度之中的一些不公平待遇是戶籍制度改革的關鍵。事實證明,單兵突進式的戶籍改革障礙太多,容易無疾而終。因此在對戶籍制度改革的同時還要對就業、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相關配套制度方面進行相應改革。在就業方面,主要就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給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同等的就業機會和薪資待遇,消除就業歧視。同時積極宣傳和認真執行《勞動合同法》和《工會法》,增強新生代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教育方面,無論是私立學校還是公辦學校都要在接納農民工子女方面發揮積極、正面作用,放寬其入學戶口限制。在社會保障方面,要增強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安全感,在提供其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時,針對這一群體的異質性,建立分層、分類的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土地流轉方面,加快推進與戶籍相關的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在不違背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根據自愿,有償的原則,農民可以出租、轉讓、互換和入股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流轉,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原本在農村的閑置土地問題,同時其也會從土地流轉中得到相應補償,增加其融入城市的資本。
三、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取消城鄉二元戶口制度是消除城鄉戶籍等級差異的第一步,由于附著戶籍制度上的社會福利制度才是改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戶籍制度改革的關鍵。對此,《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爭取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為我國戶籍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具體實施過程中,重點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逐步建立起統一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很多新生代農民工更愿意去大城市就業生活,除了其更多的就業機會外,還與大城市中的社會保障水平密切相關,因此可以通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民個人三方的社會保障成本分擔機制,提高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二是要加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基本公共服務主要包括基礎教育、公共醫療衛生、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四個方面。雖然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重點,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依然很大,教育資源匱乏,醫療條件有限,社會保障水平低等一系列問題依舊突出,因此國家和地方要加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和相關政策的傾斜。
四、完善相關的戶籍法律體系
戶籍管理是一種調整社會秩序,調和社會關系的治國安邦的手段,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沒有正規的統一的法律條文規范,這項工作很容易就出現無序、無度、無為的后果。因此要根據《憲法》等相關法律制定出一部與我國現在的國情相適應的《戶籍法》,而且在立法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穩定有序、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統籌配套的原則。戶籍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消除戶籍制度上附著的一些福利制度,因此還要逐步調整和完善與戶籍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必要的話政府還應該設立專門的權利保障機構,對一切非法侵犯新生代農民工平等權利的行為嚴懲。除此之外,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中的部分內容也與新的刑法、刑事訴訟法相抵觸,各地出臺的一些戶籍政策早已突破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中的有關內容,因此要與時俱進修改相關戶籍管理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