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博
【摘要】在城市規劃大發展的背景之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我國土地空間合理開發利用所做出的一個重要舉措,它的實施對提高土地合理利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保護區域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本文圍繞區域經濟學理論,首先對區域經濟學中的重要理論進行闡述,然后分析主體功能區規劃當前存在問題,最后提出了基于區域經濟學理論主體功能區規劃方案,以實現區域和諧發展目標。
【關鍵詞】區域經濟學理論;主體功能區;規劃方案
前言
以往在城市規劃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導致規劃工作中經常出現規劃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協調、生產力分配不均衡,土地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等諸多問題,嚴重限制了城市規劃工作的正常進行,降低了規劃的效率,制約了區域優勢的發揮和集中利用。為了盡快解決這些問題,區域經濟學理論逐漸被應用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當中,為主體功能區規劃提供了相應的理論依據。
1區域經濟學理論概述
區域經濟學作為經濟學范疇中的一門分屬科目,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理論與學派,如增長極理論、二元經濟結構理論、點軸開發理論、核心一邊緣理論、平衡增長理論、惡性循環理論等等。這些理論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著區域經濟學理論不斷走向成熟,不斷豐富著區域經濟學的思想與內容。其中,核心一邊緣理論、增長極理論、點軸開發理論等是區域經濟學中幾個重要的理論。這幾個理論不管是在思想上還是主張上都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相契合,且在實質上貫穿于整個主體功能區規劃過程,對主體功能區規劃具有極強的理論指導作用與應用價值。
1.1核心一邊緣理論內涵
核心一邊緣理論最初研究的主要是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以及國家的發展模式,后被引入區域經濟學領域,經過大量學者們的不斷研究摸索,逐漸得到成熟和完善。其內涵是所有區域系統都是由核心區和邊緣區兩個子系統構成的,核心區一般指城市或聚集區,是社會經濟活動的集中區域,這里工業發達、技術先進、經濟水平較高且增長速度快,人口密集。而邊緣區則指分布在核心區周圍的,會受到核心區影響的邊緣區域,這里經濟相對落后。由于經濟等差距的存在,形成了空間二元結構,但隨著市場范圍的不斷擴大、交通設施的逐漸改善,核心區與邊緣區間的差距會逐漸縮小。
1.2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內涵
所謂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是指在對內對外均開放的條件下,各區域相互之間所形成的協同發展、相互促進、相互依存關系的一個過程。從大的層面來說,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內涵為維持各種生產要素處于較為理想的空間配置狀態中,且各部門經濟發展協調,盡可能縮小區域差異,優化區域經濟結構,相互包容、團結與合作,形成協調發展模式。該理論強調縮小東部、西部與中部區間發展差距,協調區域產業結構、協調區域間生產力布局,協調區間利益關系,消除市場分割與貿易封鎖。
2主體功能區規劃現存問題
2.1社會空間結構研究不足
雖然在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上提出的主體功能區規劃非常注重空間規劃的秩序,但對影響空間規劃秩序的社會空間結構研究卻較為薄弱。社會空間結構是個大的層面,它要求主體功能區規劃對區域內的人口、資源與產業三大要素進行充分考慮,促進三者在區域內、在社會空間上的有效匹配。但我國當前主體功能區規劃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區域,包括資源結構單一區,經濟壓力沉重區,發展落后、貧困區,逐漸衰退的老工業區等。而且,我國將大部分西部地區劃分為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維護了該地區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但同時也加重了西部地區未來開發的建設成本,增加了西部地區開發的難度。這是我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對社會空間結構考慮不全面、不充分的一個主要表現。
2.2規劃編制與實施中缺少民意
以空間規劃為主的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區域整體協調可持續發展,提高土地空間規劃的合理性,提高土地空間利用率,最終服務于全國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但在規劃編制與實施過程中,卻存在有民意融入不足,缺少民意調查與考慮現象,使得主體功能區規劃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理想目標,難以為人民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我國現行主體功能區規劃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對于配套技術規程的編制目前仍停留在區域人地協調發展、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層面,以及相關空間管理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上,且對現代計算工具過分依賴,導致相關工作者往往將精力集中于某一處,而沒有從整體角度出發,沒有對區域內的人口、資源、產業等各種要素全面考慮在內,對民意的調查與采訪力度也不夠,是我國當前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與實施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3基于區域經濟學理論的主體功能區規劃方案
3.1核心一邊緣理論對主體功能區的規劃指導
主體功能區規劃按照可開發程度將我國國土空間劃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重點開發區和優化開發區。禁止開發區指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古跡區、地質和森林公園等。限制開發區指經濟條件較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區域,其規劃目標在于改善生態環境。重點開發區指經濟條件較好、環境承載能力較強、人口聚集較好的區域,其規劃目標在于推動區域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在優化開發區與限制和禁止開發區之間起著一個承接過渡的作用。優化開發區是指開發密度較高的區域,其規劃目標在于帶動所有龍頭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基于區域經濟學視角,重點開發區和優化開發區為核心區,而禁止開發區限制和開發區則為邊緣區。邊緣區為核心區提供重要生態安全保障,并將核心區輻射效應擴散至周邊地區,尤其是生態型限制開發區。
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核心區從邊緣區不斷獲取市場生產要素產出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而這些創新成果又不斷向邊緣區拓展,不斷帶動周邊地區向著工業化方向發展,同時核心區支付給邊緣區一定的生態補償費,用于生態修復和保護,以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核心區與邊緣區在相互促進的發展過程中。兩者也在不斷的融合,主要表現在對限制與禁止開發區實施財政轉移政策,這樣可以加快區域之間公共服務的均衡發展,引導人口有序地向著核心區轉移,從而達到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各區域協調均衡發展目標。
3.2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主體功能區的規劃指導
本質而言,主體功能區規劃就是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念基礎上所提出的,所以基于區域經濟協調理論對主體功能區進行規劃必然會充分體現出區域協調發展。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的指導下,要求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區域間協調發展、區域間功能優勢互補為發展重點,將四種類型功能區各自所具有的獨特優勢進行有效互補,以優化和重點開發區經濟、技術優勢帶動限制、禁止開發區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參與國際競爭,以限制和禁止開發區農業、生態優勢為優化與重點開發區提供生態安全保障,提供可持續的資源供給,從而實現各區域間優勢的相互補充,實現各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在定位與劃分各區域主體功能時,應嚴格遵循分工協作、友好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原則來進行,將該區域擁有的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引入到薄弱區域,將薄弱區域擁有的農業優勢、生態優勢引入到其他區域,努力縮小各區域間的經濟差距與技術差距,努力追求平衡均等。
3.3增長極理論對主體功能區的規劃指導
增長極理論強調依靠經濟條件較好的區域來帶動經濟較差區域的開發與協調發展。根據增長極理論指導,在規劃主體功能區時,應將重要的經濟密集區作為極核點,現階段我國已初具規模的極核點有珠三角、長三角、中原城市群等。這些地區經濟都較為發達,人口較為密集,具有較高的開發強度,但環境問題與資源問題也非常嚴峻,必須要嚴格遵循區域經濟學理論指導積極制定優化的開發方案,以實現對這些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地區的健康優化開發,減少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的發生,實現中心城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目標。
4總結
主體功能區規劃作為我國國土空間規劃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基于區域經濟學理論對其制定科學的規劃方案并落實到實際規劃工作中去,不僅符合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核心理念,符合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求,而且可以為主體功能區規劃提供強大理論支撐,提高功能區規劃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有效促進區域經濟整體協調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