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2016年5月1日“營改增”全面完成之后,地方主體稅種的缺失問題愈顯凸出,不利于地方稅功能的正常發揮和地方公共財政的確立,不能保證地方公共產品的供給,也影響內蒙古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本文立足于內蒙古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一獨特的自然優勢,研究內蒙古地區地方稅體系重構問題,分析資源稅作為其主體稅種的可行性,為政府進行財稅體制改革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營改增”;地方主體稅種;資源稅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了構建現代財政制度的目標,將財政定位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從而將地方主體稅種的選擇提到了新的高度,從現代財政制度的構建主體來看,要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理應賦予地方相應的稅權。2015年5月1日“營改增”全面完成,作為地方主體稅種的營業稅被作為中央和地方共享稅的增值稅所取代。由此所帶來的地方財為損失和地方主體稅種缺失,使已有的中央和地方財權與事權不匹配、地方主體稅種缺失、地方財力不足等問題更加突出。
(二)研究意義
地方主體稅種選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實踐意義。一方面。合理的地方主體稅種選擇可以為地方政府提供有力的財力保障。另一方面,合理的地方主體稅種選擇有利于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目標的實現。
二、資源稅成為內蒙古主體稅種的理論依據
(一)資源稅稅基穩固,能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與一個地方的所得水平和消費水平相比,當地的自然資源價值是更為穩定的,因此,與所得稅和商品稅相比,資源稅的稅基更為穩固,受經濟形勢和通貨膨脹的影響更小。而且隨著人類對資源需求無限性與自然資源稀缺性矛盾加劇,地方政府在投資優化環境上也更為積極,資源稅能使地方政府的職能定位和財政收入來源建設結合在一起。
(二)資源稅對經濟的扭曲程度更小。現在征收資源稅的礦產品和鹽,以及可以擴大到征稅范圍內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等都是非流動性的生產要素,對它們征稅不會改變這些生產要素的區域配置。資源稅的稅基流動性低,稅負輸出的程度低,具有成為地方稅主體稅種的稅基優勢。
(三)資源稅符合受益原則,適于地方政府征收。從資源國有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征收資源稅符合受益原則。而且環境資源的價值不需要專門機構評估,征管環節更為簡便易行,地方稅務機構對本地征稅對象的數量、分布等情況更為了解,從而對稅源進行的審核、評估也會更為準確、客觀,并制定出更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征收管理的制度和辦法,這可以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培養稅源的積極性和征收管理的精細化。同時自然資源的開發、使用環節不易隱瞞,納稅人很難逃稅,更能調動地方政府的征管積極性。
(四)符合稅收的經濟效率原則。全國各地區地理結構、資源稟賦各不相同,相比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區的情況,賦予地方一定的稅政管理權,也會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這也更符合稅收的經濟效率原則,通過介入資源的價格形成過程,全面影響開發者、生產者、使用者的行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三、構建資源稅為內蒙古主體稅種的現實基礎
資源稅應當成為資源富集地區的主體稅種,就內蒙古而言,作為全國的資源大省之一,資源分布廣泛:礦產種類繁多、煤炭資源極其豐富、石油天然氣的蘊藏量十分可觀、稀土資源得天獨厚。資源的富集為資源稅提供了廣闊的稅收來源。
四、構建資源稅為內蒙古主體稅種的對策
(一)擴大征稅范圍
擴大資源稅的征稅范圍,先將森林資源、草場資源和水資源納入其中,條件成熟時,再把地熱資源、海洋資源、灘涂資源等也納入到征稅范圍中。具體來說,森林資源可以選擇種類擁有量大、開采量大的林業資源來征收:對于草場資源,可以對利用草場的經濟行為來進行征收,如旅游、集約開發等:水資源可以下設礦泉水、地下水、地表水等具體的稅目。這樣一來,不但能夠擴大資源富集地區稅基,使稅收收入進一步增大,還能夠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
(二)改革計稅依據
改革計稅依據,在現有基礎上全面實行從價計征,進一步發揮資源稅調控作用。目前資源稅的征收采用從量和從價計征相結合的方法,從量計征的方法無法體現資源的稀缺性和價值性。我國應擇機進行資源稅從價計征的改革,以進一步發揮其調控作用。
(三)提高征稅標準
在稅率問題上,不僅要體現能源資源使用的有償性,還要從能源資源的稀缺程度、效用價值和環境危害等各方面考慮,提高資源稅課稅標準。一方面,能糾正畸低的能源資源價格,理順價格體系:另一方面,可以根據上述課稅標準,對這些能源資源采用差別稅率,使生態補償成本能得到體現。并且在推動市場化資源價格機制的同時建立稅收收入同步增長機制,實時監測資源價格變動,為調整資源稅稅率提供依據。這樣不僅能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還能提高地方政府運用資源稅收入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實現良性循環。
五、結論
在對資源稅成為資源富集地區主體稅種的理論與現實分析的基礎上,從擴大征稅范圍、改革計稅依據和提高征稅標準三個方面來分析構建資源稅為內蒙古主體稅種的對策,得出資源稅作為資源富集地區主體稅種的可行性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