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李翔
【摘 要】當前中國社會正大力倡導法治社會,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法律,明禮誠信,團結友愛。但是,目前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誠信意識薄弱,乃至整個社會契約意識缺失,責任感不強。因此,培養大學生成為能夠貫徹依法治國這一理念的高級人才刻不容緩,加強大學生的法治精神和契約精神的培養,是有效開展誠信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根本途徑。
【關鍵詞】法治觀念;契約精神;誠信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歷史和現實的實踐證明,培育現代誠信觀念是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倫理基礎。
一、大學生法治精神和誠信契約精神現狀
所謂法治精神,一般而論,是指人們在對現實生活中法的關系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法治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其核心要求是堅持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精神本質上是一種對法律權威敬畏的信念,這種信念的倫理基礎是誠信,因為法律所涉及的是人與人之間具有“ 契約性”的社會關系,它要求法律的制定、執行和監督都必須貫徹誠信的原則,這是法律權威性之公正力量的重要來源。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商鞅立法,使變法治國之策得以貫徹,就是一個證明。離開了社會誠信,法治精神既難以確立,更難以弘揚。
具有開放性、功利性和權利義務對稱性的特質,契約精神所蘊含的自由交往、利益本位、權責對等的理念恰好與現代誠信的特質相一致。在經濟、社會日益契約化的當代中國,合理引進和倡導契約精神,無疑會為現代誠信的構建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建立起現代誠信堅實的基礎性資源。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道德建設的基石。然而,在大力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社會上虛假信息、制假造假、金融欺詐、商業欺騙、政務失信、學術造假等現象層出不窮。這些不講誠信的行為嚴重破壞了社會風氣,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大學生法治觀念不強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高等學校也不再是一塊凈土,社會上的誠信缺失的風氣逐步影響到高校校園。少數大學生的誠信缺失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是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在社會的最前沿傳播文明,創造文明、無疑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擔當中流砥柱。
第一,大學生都重視專業課,而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只是臨考應付,一次大學生缺乏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易產生錯誤的觀點,淡薄法律觀念。第二,很多同學覺得法律知識好像離得很遠,學校雖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于法律基礎》這門課,講述了相關法律知識,但課時較少,理論未與實踐相結合,老師也只是按照教學大綱進度,講述基本知識,課堂氣氛乏味,學生們不懂如何運用,流于形式。第三,學校開設關于大學生法律知識方面的課程只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同時一周也只有一次課,說明學校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關注不夠,高校的法治教育存在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現象。
三、大學生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養成的路徑選擇
契約精神是現代法治社會和經濟社會的基本特征,只有契約才能使現代社會建立所有人都平等互信的有效保障機制。誠信社會的建立是一個契約精神的普及和契約社會的重構過程。
大學生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的養成問題,既是個人問題,又是學校和社會問題。大學生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的觀念淡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通過個人學習、學校教育和社會法治環境的影響等多渠道作用,幫助大學生加快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的養成。
首先,合理重構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教育的平臺。第一,對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教育應貫穿于整個大學期間,加強公共基礎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授課,培養大學生最近本的法治素養。第二,提高公共選修課中法律課程的比例,通過精彩的實踐案例教學,讓同學們身臨其境,增強法治觀念。第三,建立大學生法治觀念和契約教育檔案,對大學四年期間的表現如實記錄,并于用人單位的招聘職位掛鉤。
其次,實現全面實現依法治校,優化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教育的校園環境。只有法治化的場景下才能營造法治氛圍,即一種由法治主體基于主觀上對法律之上、至圣、至貴、至信的思想認識,進而在客觀上依法辦事的行為定勢而逐漸形成的社會風氣。同時,學校還應多利用廣播、宣傳櫥窗等形式多向學生宣傳我國法治建設成就,揚正抑邪,以違法犯罪為恥,引導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
當前,我們已經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歷史新階段。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只有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善治。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只有真實體現人民意志的法律才能獲得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也只有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的法律才能有效實施。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指導,科學的繼承和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誠信觀,形成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要求的現代誠信觀,使之成為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的社會倫理基礎,才能有效推進法治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