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加艷
【摘 要】網絡技術的運用特別是教育信息技術的普及推動者原有教學方式的改革,語文特教方法和理念的轉變就是其中之一。網絡環境下既強調教學的實效性和直觀性,又要注重課堂主體能動性與創新性的提升,但是傳統的語文特教方法卻難以適應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因此如何突破傳統教學理論實現特教的素質教育化顯得迫在眉睫。
【關鍵詞】網絡環境語文特教方法;轉變
受素質教育和教育技術的影響,我國傳統的中小學特教方式已明顯滯后于教學需求,此外針對特殊的教學主體網絡教學又著重大挑戰,能否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特教教學的授課將直接影響著特教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基本功能,制約著高層次教學教育的開展。
一、當前特教教學在義務教育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過程的形式化
1.忽視主體的特殊性和科目的獨特性
目前特教在語文領域常常忽略課堂主體的特殊性,首先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往往過于片面化,比如:在正負數教學設計環節過于注重智力障礙學生的課堂變化,往往機械化的簡述,這既浪費時間又容易影響學生情緒。其次,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強調量化,當然這一方面特教主體缺陷的多樣化也給教學的開展帶來了困難,另一方面教師也在備課當中對主體特殊性不均等,在教學任務上與量化有關。但是義務教育階段特教語文并不像語文、外語一樣完全技術化,比如:外語教學完全可以電教化,但是語文往往具有推理過程,特別是計算的步驟化無法被電教所代替,而目前大部分特教老師在語文特教過程中忽略科目的獨特性,時常導致語文教學僵硬化。
2.課堂形式化
受特教教學的影響,義務教育階段特教語文容易形式化,與小學相比,小學階段形式化更突出,時常出現極端化的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滿堂灌”現象或者人文關懷式的娛樂,并非切實的傳授一定的知識。比如:閱讀教學,有的老師一氣呵成,有的老師娛樂到底,手拿不同顏色的粉筆讓學生歸類,課堂經常過程化、形式化。
(二)教學資源的配置不合理
1.教學用具陳舊、開展趣味課堂難
教學用具缺乏、陳舊,這是我國特殊教育面臨的共同難題,與語文等其他學科不同的是特教語文教學需要更多的教學輔助工具,特別是針對不同殘疾程度的主體而言,語文教學需要特殊的教學工具,比如:在識字、認字模型,需要聲控式和羅紋等樣式,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使課堂更加直觀,有趣的進行。
2.師資力量薄弱、無法滿足電教教學,教學方法保守
隨著近年來我國在高等教育專業不斷開設特教專業,但是也難以滿足特教的需求,另外學校現有的特教教師接受過專業培訓中較少,并且逐漸老齡化,時而又對電教等網絡教學資源比較排斥無法適應網絡環境下語文特教教學的開展。其次,現有教學也缺乏相應形勢下的教學理念并缺乏創新,導致義務階段特教逐漸保守化和簡單化。
三、網絡環境下教學特教方法轉變策略
(一)活躍課堂,注重主體的創造性
網絡教學資源豐富、生動形象,這既符合特教直觀性原則又能活躍課堂氣氛,比如:在有理數加減教學運算設計中,可以采用PPT形式或者視頻形式,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有聲有色的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真正體會:要我學——我要學——快樂學的轉變。讓語文知識寓于他們,讓他們在生活中掌握知識。
(二)分析學科獨特性,合理利用教學用具
義務教育階段特教教學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認知和初步理解能力。但是,教學科目與其他科學相比,靈活性較差,機械性強,特別是小學階段的語文步驟過程要求高,因此,語文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依據學生的基本情況,結合網絡資源開展基本環節的教學,還要充分利用教學輔助工具轉變“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靈活教學,讓教學方法從形式化、功利化向實際應用轉變。這一方面教師在授課中要大膽創設情境模式,讓學生利用教學輔助工具進行認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三)注重實踐,突出學生自我的實踐環節的創設
由于義務教育階段功利色彩顯明,特教教育也不例外,教師在教育環節上側重實效,忽視教學實踐環節,本來特教學生受生理缺陷的影響,動手能力不強,教師倘若在教學環節中忽略學生的動手能力,一方面容易造成學生實踐和理論的脫節,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和運用能力的提升。老師在教學設計上應注重教學實踐環節的設計,特別是根據教學主體的特殊性及他們生理缺陷的程度組成小組,通過自身操作充分掌握語文知識,比如在講述古詩詞時可以提供學生不同畫面、語音,然后背誦,在掌握基本認字識字的同時展開教學,通水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自我,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讓網絡技術與特教融合
21世紀的教育是信息技術主導下的現代化教育,因此,教育教學方法要必須向信息化靠攏,特教語文的教學本身存在特殊性和網絡資源的依賴性,這不僅體現在網絡化教學的普及,還體現在特教教學的本身特點,但是目前我國地方語文特教與教學方式出現“兩張皮”式的發展,因此在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中必須正確處理網絡資源和教學方法的關系,讓教學資源網絡化,教學方法信息化、技術化。
當然,特教語文教學方法的新轉變還有側重理念的創新,理論的升華,只有在理論與實踐的交融當中實現教學方法的新轉變。
參考文獻:
[1]陳秀敏.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職業承諾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10)
[2]牛雪梅,杜學元.論培智學校學生的生活適應教育[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09)
[3]劉寧寧.構建醫學院校殘疾學生體育教學體系的思考[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6(04)
[4]郭文斌.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特殊教育.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