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程+趙驥越+朱克勇
在未來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中,重大突發事件或組織重大軍事演習中。動員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將要涉及到保障力量中的的眾多部門、行業以及個人。要使動員工作能夠快速、高效地進行,運用經濟動員手段,建立和健全相應的動員經濟補償制度,根據困難和危險程度等條件對動員主體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對動員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主體形成經濟激勵,進而提高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戰時動員使用的效率。
一、解決好動員使用資金的來源問題
要實現運用經濟動員手段完成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戰時動員的任務,必須首先解決好動員使用資金的來源問題。可以考慮建立專項國民經濟動員儲備基金,戰前政府從國民經濟動員儲備基金中撥款到軍隊系統直接用于緊急情況下的軍需社會保障戰時動員,建立國民經濟動員基金,做好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戰時動員財力保障準備,使戰爭經費儲備于動員基金之中。國民經濟動員是國家行為,政府是國民經濟動員的投入主體,國民經濟動員辦事機構所需的業務經費應由財政預算內行政事業經費專項安排。國民經濟動員重點項目所需的基建、技術改進、科技等資金應納入固定資產投資以及科技三項費用予以統籌安排。軍民兩用基礎性建設資金,通過地方和軍隊兩條渠道實施。更為重要的是要拓展國民經濟動員建設項目的投入渠道,鼓勵各種形式的投資建設。對平戰結合,有市場、有效益的國民經濟動員建設項目,政府應給予財政貼息支持,積極探索建立國民經濟動員項目專項基金、軍民兩用技術研究開發基金、重要戰略物資儲備周轉基金、國民經濟動員物質征用補償基金等,以保證國民經濟動員工作的順利進行。要選擇一些軍事價值明顯、地方經濟發展又很急需、經濟效益又比較好的國民經濟動員項目,作為平戰結合、滾動發展的試點,保證政府投入的資本金的回收和再投入。二是應在股票、證券、彩票等投資領域中開征國民經濟動員稅。三是多渠道籌措戰時經費。如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就采取擴大社會保障稅的征收范圍、提高燃油稅、加征煙草、酒精飲料稅、取消對石化燃料工業的補助和免稅、加征運輸安全稅以及改變部分財政預算支出等一系列獲得戰爭經費的籌措方式和手段,使戰爭和危機處理經費在平時不斷地得到有效積累,它產生的一個外部效應是能夠使國民經濟不會因戰時額外的經費負擔受到較大的沖擊,減緩緊急時期爆增的經費需求對國家財政和國民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和震蕩,有效調節緊急狀態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保障動員機構開展國民經濟動員工作的需要。
二、建立完善的軍需社會化保障經濟補償機制
在戰時條件下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進行軍需保障面臨著超常的困難和危險,使得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要付出的將會急劇增加,對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的合法權益和收益會造成一定的限制或損失,這時軍隊或地方政府應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來激勵其進行戰時的軍需保障行為。隨著我國現代民主政治理念及人權保障理念的確立,根據公共負擔平等原則,戰時經濟動員應當由社會全體成員共同負擔,要避免某一地區或某一方向發生戰事就使該地區和方向負擔加重,使直接參與部隊保障活動的部分公民、法人和組織負擔加重,全體國民必須平衡不可抗力量事件中的公共利益負擔。
三、軍需保障力量戰時動員經濟補償方法
第一,明確經濟補償范圍。經濟補償是對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的相關單位和個人,因履行國防動員義務所造成的直接損失和特殊貢獻給予補償,其中包括: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的相關設備的滅失、損壞、折舊;操作、保障人員的工資或者津貼;應當給予合理補償的其他直接財產和利益損失;戰時軍需社會保障人員承受的心理壓力、過大勞動強度。
第二,制定經濟補償標準。首先,應當確定經濟補償的原則,一方面應考慮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戰時動員是直接參與平時軍需保障的社會力量應盡的國防義務,執行戰時動員和戰時軍需保障任務獲得經濟補償不應以盈利為目的。另一方面也應考慮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的社會屬性以及保障經營活動的企業性,企業的生存發展和經濟效益目標成為首選,在執行國防動員任務時若不能得到合理和及時的經濟補償,將直接威脅到這些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所以,制定經濟補償標準時應在公民的國防義務和其經濟利益需求之間尋求平衡,本著公平、公正、科學、適度的原則,合理確定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動員的經濟補償標準。其次,要把握制定經濟補償標準的方法。確定經濟補償標準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成本核算法”,即以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在執行國防動員任務時所付出的實際成本為核算標準;另一種方法是“機會成本法”,即以被動員單位和個人為保障國防需要而承擔的機會成本作為補償標準。根據補償原則,應以“成本核算法”為主,根據不同情況并參照當時的市場與社會環境而適當調整。
第三,規范經濟補償程序。一是搞好情況統計,統計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相關物力損失、損壞情況,以及操作、保障人員的傷亡情況,并出具相應情況證明。二是提出補償申請,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的單位和個人憑證明材料,向部隊或地方相應動員機構提出經濟補償申請。三是主管機構審核。部隊和地方主管機構審核情況屬實,雙方達成一致的補償協議,并報有關人民政府批準后在規定的期限內實施補償。四是調解解決問題。當雙方對補償問題出現爭議時,由主管機構進行調解,經過調解仍無法達成一致時,由上級主管機構依法做出裁決。
第四,進行直接經濟補償。一是傷亡人員撫恤,對所動員的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在執行軍事任務時發生的人員傷殘和死亡情況,根據《軍人撫恤優待條例》以及因公殉職撫恤的規定辦理,所需經費由國家和地方財政解決,給予戰時傷亡的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優厚撫恤。二是增加工作量的經濟補償,根據工作量的增加量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第五,加快我國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戰時動員經濟補償立法。要實現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戰時動員經濟動員手段運用的法制化和正規化,必須有相應的法律依據,除了現有法律法規外,尤其要加強經濟補償的立法工作,確保運用經濟動員手段實現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戰時動員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