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國科大是科學的殿堂,是筑夢者的天堂,是離科學最近的地方。 ——題記
七月的北京,一場二十年多來最大的暴雨不期而至,但這也阻擋不了我們探索科學的步伐,伴著這場雨,雁棲湖有著一份別樣的新奇之美。我們在科技的海洋里遨游:初識了神秘的納米科學,驚嘆于超級計算機的驚人速度,留戀著神奇的蛋白質科學……
在這里,我第一次了解到生物課本里電子顯微鏡圖上的顏色,是后期添加上去的;在遺傳學接觸到的果蠅,竟與認知神經學有那么緊密的聯系。更不可思議的是我見到了沉睡幾千年后的古蓮種子長出的朵朵荷花,那種穿越時空的奇妙感簡直不可思議。這些全新的知識深深的觸動著我的每一根神經,更加堅定了我走科研道路的信心。
“創新是人的本性。”謝家麟院士說,“我們要建設科技強國,必須培養高素質的創新科技人才……”國科大,有全國一半以上的院士和眾多的杰出青年科學家,他們為了科學,孜孜以求。因為他們的付出,我們的國家才得以如此發展迅速,我們的民族才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又思緒萬千:“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 2015年諾貝爾領獎臺上,第一次出現了中國本土科學家的身影,第一次有中國女性講起了中醫藥的故事。屠呦呦在瑞典受到巨星般禮遇,可她在國內卻是“三無”科學家身份,我是不是該弄懂一些什么道理呢?華羅庚說過:“科學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么偶然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是的,我們太需要像屠呦呦這般淡泊名利、做最好的自己,最終得以實現了真我價值的科學家們。我,會是其中的一員嗎?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青少年要在平時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會獨立思考,培養科學精神。科學的生命在于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競爭力。”夏令營指導老師的一番話,讓我更加有了一種科學使命感。科研就是解決問題,沒有問題就不用做科研,科研沒有現成的路可走,得自己走出一條新路——這就是科學的使命。我想起了中菲鬧得不可開交的南海問題,菲總統杜特爾特訪華,美國暴跳如雷。這看上去像是政治問題,但如果換個角度,或許根本在于國力的大小,科技力量的強弱。“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正在震撼世界。你可曾想到,我國對科技的加快投入才短短的十五年!我們要相信,再過十五年,我國必將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國科大校長丁仲禮如是說。或許前路永夜,我也要前行;即使星光微弱,我仍堅定不移。
因為懷揣夢想,成就了我的國科大夏令營之行,雖然我浮想聯翩,但更讓我俯下身去,努力于現在的高中學業。感謝國科大,因為遇見了你,讓我遇見了最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晏焰延(1999-),女,湖南省石門縣人,民族:土家族,學歷:高中在讀生,研究方向:理科,單位:湖南省石門縣第一中學高三61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