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子雍

出生在新世紀的年輕一代,年齡最大者,已經是高中學生,他們之中,有多少人經常寫、或曰曾經寫過真正意義上的書信呢?
年輕人不寫信、或者很少寫信,老年人又怎樣?實話實說:年逾古稀的我,也已經很久不曾像互聯網時代以前那樣,端坐于書桌之前,在漂亮的箋紙上寫下一行行文字,向遠方的親友或說事、或陳情了。
書信這么一種為人類默默服務了幾千年的信息載體,面對著鍵盤書寫的便捷和網絡傳遞的迅速,竟不得不與現實生活漸行漸遠。歷史上,緣于科技進步,人類在獲得新的美好的同時,也不得不與舊的美好疏遠、甚或告別的事,這不是第一樁,也絕對不會是最后一樁。
但是,書信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早已彪炳于史冊,其不朽價值,僅就犖犖大者,有以下數端——
史料價值。但凡流傳下來的歷代書信(不管是原件抑或印刷品),無論公函、私信、家書,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地記錄了當時社會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態,彌足珍貴,特別是其中的一些私信、家書,在真實性上比起許多官修的所謂“正史”,要更值得信任。
文學價值。從古到今,一些出自文人之手的私信、家書,如收進《全唐文》《全宋文》中的韓愈、李白、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人的書信,明人的尺牘小品(如我年輕時讀過的湯顯祖《玉茗堂尺牘》),以及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兩地書》《傅雷家書》,都是精美的散文佳作,已經成為文學史上的不朽篇章。
藝術價值。在硬筆書寫傳入中國以前,所有以文字表意的信函,幾乎都是用軟筆寫就。其中有些大文人、大書法家的手札,就順理成章地成為被歷代中國人所追捧的傳世書法佳作,是眾多學書者終生不懈追求的藝術高標。與杰出的書法藝術相匹配,設計巧妙、印制精美的箋紙,也是書信的藝術價值之所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由魯迅和鄭振鐸兩位先賢搜集、印制的十余種《北平箋譜》,即為傳統箋紙中之精品。
社會價值。在交通不便、信息流通手段落后的古代,公函尚有官方設置的驛站負責傳遞,而私信、家書的送達,就只能通過托人代交這樣一些不太規范的渠道進行。杜甫有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可見在古代(近代、當代亦是如此),家書在維系親情、鞏固人倫、和諧家庭、穩定社會這樣一些大事上,是何等的功德無量!
鑒于以上種種,盡管使用鍵盤書寫、經由網絡傳遞的短信、微信、電子郵件,將會成為信息傳遞的主要通道乃大勢所趨,但傳統書信這種溝通方式,依然會被一些人所喜愛,經歷幾千年沉淀所形成的書信文化的巨大魅力,更是會地久天長地留存。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文化學者、收藏家薛勇先生的書信收藏、以及在西安由他創意舉辦的這次“見字如晤 陳年記憶”家書收藏展,才顯現出不同尋常的意義。來這里感受中國傳統書信文化的魅力,在這里展望中國書信文化的發展前景,然后,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為中國傳統書信文化在新的樣態中大放異彩盡綿薄之力,這,應該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