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棟

指出別人思維有病是件危險的事情。但提出思維健康的一些標志,相信反對的人會很少吧。我認為健康的思維需要涵蓋下面幾點:
一、健康的思維必定是獨立的,而非人云亦云。對待事情要先審視一番,然后才下結論,即使這結論最后與眾人同,那也是它獨自得出的。反之,便是思維折腰、打盹,或者偷懶了。
二、健康的思維必定充滿活力,而非沉睡或僵硬。比如彈簧,壓下去能彈起來方為正常,否則便是失去彈性,不復為彈簧矣。
三、健康的思維必定是開放、包容的,而非封閉、獨斷的。
四、健康的思維便是越學越覺得自己無知,而非自許聰明。博學智慧如蘇格拉底者,當德爾斐神諭說他是希臘最聰明的人時,他陷入困惑:“我真是希臘最聰明的人嗎?我究竟比別人多知道什么?”最后他明白了,“我知道自己無知,這就是我比所有人都聰明的地方。”孔子云“活到老,學到老”也是這個意思。
五、健康的思維是運用理性思維,而非受感情控制。所謂運用理性思維,便是具備基本的邏輯知識,并遵循邏輯思維來運思,而非成為情感與意志的奴隸。
六、健康的思維必定是勇于懷疑的,而非凡事輕信。人類的所有進步均為懷疑之樹所結下的果實。沒有哥白尼的懷疑與研究,沒有布魯諾的捍衛與發展,人類恐怕至今還遵從著“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學說吧,又談何上天入地。
七、健康的思維必定是竭力掙脫習慣性思維之束縛,而非向其屈服。比如有一些人,其典型的思維模式便是非黑即白,一個人不是好的,就是壞的,長期以往,便成習慣,從而貫穿于其一切思維之中。假如能掙脫此非黑即白之習慣性思維束縛,尚能恢復正常之思維,否則,便終身成其為囚徒矣。
八、健康的思維必定是人的思維,以追求真理為己任。就像殷海光先生終身服膺的“是什么就說什么”原則,拒絕把“是什么說成不是什么”,或“把不是什么說成是什么”。它的眼中只有真理,目不斜視,而不受權力、金錢、權威等干擾,更不會遵從“明哲保身”的古訓。
上述便是我總結出來的思維健康的標志,并時刻對照之來檢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