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文這樣寫,也挺好
●李志遠
邊讀邊樂邊思索地讀罷商子雍先生《欲與洋人試比高》一文(2017.9上《雜文月刊》),覺得,雜文這樣寫,也挺好。
有道是“文無定法”,雜文自然也不例外。有人說“雜文越不正經越好”,意思是,突破套路,自如揮灑,只要寫得順手,讀者點頭認可、嘖嘖稱許,就好。此言有理。我以為,該文應歸屬這個“不正經”的圈兒。
自然隨意,像拉家常。你我他都知道,歐洲人比中國人個子高。這點,是常識。該文就從這兒入手,說到荷蘭人平均身高,男性1米85、女性1米72。這和咱中國人一比,作者不禁驚嘆:
“天啊,這么高!”進而說到“有道是不以個頭論英雄”,“那種小個子整出了大動靜、顯示了大才能、成就了大業績的
人和事,數不勝數”。又說到“世界上不可以只有大個子,也不可以只有小個子,否則,兩種身材的高大偉岸和小巧玲瓏,又如何相映成趣、各美其美呢?”這里,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也沒有賣弄知識之嫌,而是心平氣和、富含哲理地平等交流,“是真佛只說家?!保屓烁械接H切隨和,樂于接受。
就地取材,輕松方便。一邊是旅歐見聞,一邊是“最草根、最普通的一件:鄙人的老伴兒,身高不足1米60,海拔為全家8口人中之最低。但在家里,她卻威信最高、親和力最強、地位最重要?!彼麑习閮涸郧煽肆V告相贈:“小身材,大能量?!痹诓祭竦慕菘丝偨y府門前,觀賞了衛兵換崗儀式,老伴兒還和總統府門口的衛兵合了影。為了長一長小個子老伴兒的志氣,還為照片中的她設計了內心獨白:“你個子高,我志氣高;你塊頭大,我決心大。你是你們國總統的衛兵,我是我們家戶主的領導。誰厲害?”不必為引經據典而翻箱倒柜、搜腸刮肚地查尋資料,事例就在身邊,隨用隨取,輕松方便。
風趣幽默,不忘初衷。文思如脫韁之馬,語言更是風趣幽默,但末了,勒住繩索、面露嚴肅地說:中國人如若飲食結構科學改善,再加合理鍛煉,肯定長得更高、更壯些。我們鄰居日本人不就是這樣慢慢長高的嗎?和洋人比塊頭,實在是無關緊要的事?!拔覀冋嬲枰脱笕恕雀摺?,是生態水平誰高、經濟發展誰高、幸福指數誰高?中國人的爭‘高’,要在這些方面使勁兒!”點明主旨,到此打住,足可令讀者深思而頓悟,大有“驚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感,接下來便是會心一笑了。
老人的“糗事”不宜放大
●劉曰建
《如無意外,你定會老》(雜文月刊2017.9上),標題新穎:假設“如無意外”,不寫之寫;規律“你定會老”,無可奈何。筆者年近八旬,感謝作者為老年人鼓與呼。
另再“續貂”幾句。老年人話題常炒常新、花樣翻新,罵也好贊也罷,都有點片面,缺乏代表性。有的甚至浮想聯翩,文章舉例“晨跑老人被汽車所撞,同情被撞死者不到20%”,此事是指臨沂的“一死二傷”,那可是“妖魔化”老人的典型:“山東臨沂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群老人在機動車主道上晨跑,一輛出租車從后方撞入人群,導致一死二傷”,網民痛斥“活該”,令人不寒而栗!至今不知死傷者有多“老”。北京青年報記者還原真相,暴走的是“山鷹”非“老人”,山鷹暴走協會的隊員告訴記者:“其實暴走隊隊員的年齡并不像網上很多人說的都是老年人,暴走隊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但是最多的是40和50多歲的人,大多數都是還在工作的?!蔽覈糯捌呤焕稀保摵蠂夏耆藰藴适牵喊l達國家65歲以上,發展中國家60歲以上。四五十歲也能稱老人?
有人設了“陷阱”:“壞人變老還是老人變壞”?肯定或否定哪一方,都難逃一個“壞”。最好都肯定:兩者都有,都是極少數,不足為怪!有人一路走來一路壞,如孔子罵的原壤:年幼時你不講孝悌,長大又沒什么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ㄓ锥粚O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有人工作時戴著面具,人模狗樣,退休后原形畢露。“壞老人”和“老壞人”,都是老人群體里的老鼠屎,無須放大以偏概全。跟著起哄者也糊涂,你在起勁丑化老人形象的時候,包不包括你家的老人,還是壞老人都在別人家,你家的老人是好的?人人都如是想,結論要么洪洞縣里沒好人,要么君子國里沒壞人,都是荒謬的。以德而論,老人群體和各年齡段的人一樣呈“棗核形”,“道德模范”和“為老不尊”,是兩個尖端,多數是蕓蕓眾生。與其不厭其煩炒作老人的“糗事”,不如正視老齡社會的諸多問題,畢竟,老齡社會已向我們走來。
僅僅“小心地滑”就行了嗎
●張良漢
看罷《雜文月刊》(2017年9月上),《跌跤是一件不可預測的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程學武先生從自己下樓一不小心一只腳踏空跌了一跤說起,延伸至某高官貪污腐敗淪為階下囚,最后得出人的一生,不可預測的跌跤有多種形式,關鍵是,要把握好現在,走好每一步,上的每一個臺階,都要踏實、穩重,時時在欲望深處放置一塊“小心地滑”的警示標牌。
其實,防跌跤僅“小心”還不夠,關鍵要有必要的措施和辦法。筆者經多年觀察,要是掌握以下方法,有可能無憂。一是要練好“內功”,就是走路時不要“心不在焉”,也不要“一心兩用”,要有高度的不踏“紅線”意識;二是要練好“腿功”,就是不斷加強“鍛煉”,增強體魄,增強不違反“交通規則”意識,提高“走路”技能;三是要練好“思功”,就是深刻反思別人跌跤原因,從中吸取深刻教訓,杜絕此類情況發生。
當然,上述方法也不是“滴水不漏”,有一點必須說明,防跌跤應該是我們每天必做的“功課”之一,將伴隨我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