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倩
【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逐漸嚴峻、養老金缺口逐漸增大,加上人均壽命逐漸增加、生活成本逐漸上升,以子女贍養、社會養老保險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老年群體,其晚年生活保障變得愈發不足。“以房養老”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城市的試點,對補充老年人養老資金來源、盤活房屋資源、拓展保險業務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同時,由于傳統觀念的禁錮、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也為其發展帶來不小的阻力。本文在簡要分析“以房養老”試點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以房養老 住房反向抵押貸款 試點現狀 政策思考
基于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問題較為嚴重,養老金缺口較大的國情,為更好的滿足老年人物質生活水平,這就要求我們通過金融市場產品的創新來解決,“以房養老”慢慢進入大眾視野,并被多次提上議題。2014年6月23日,中國保監會發布《中國保監會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開始了自2014年7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城市進行為期兩年的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的試點。兩年試點結束后,中國保監會宣布試點范圍將繼續擴大。
所謂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也被稱作“以房養老”,是保險服務業與養老服務業的融合,具體指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選擇將其擁有完全產權的房屋抵押給保險公司,老人仍擁有房屋居住權并可依法從保險公司一次或多次領取一定的養老金直至身故,但老人身故后,保險公司將獲得所抵押房屋的處置權。這實質上是一種反向抵押貸款,在國外已實行多年并漸漸成熟,在我國還是一種新興的保險創新產品。
“以房養老”的成功試行會給保險市場、房地產市場和養老金保障制度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就試行兩年的結果看,我們不由得會有些擔憂:辦完所有“以房養老”流程的僅有47人38戶,相比于兩億多的老年人口基數,試行效果并不樂觀。該結果的出現也并非偶然,受傳統觀念影響,老年人目前接受這種舶來新觀念的能力不強,大部分處于觀望狀態;還有因看好房地產市場或希望將房屋留給子女等原因的存在而選擇持有房屋。所以,“以房養老”政策在我國的實施有前景也有困境。對此,本文對我國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提出以下政策思考:
一是民眾觀念需慢慢引導,“以房養老”相關宣傳要加大力度。我國目前“以房養老”遇冷的主要阻力在于民眾的“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較強,老人希望得到子女的照看,相應的,也希望在自己過世后將房產繼承給子女,這既是對兒女贍養的補償和鼓勵,又可保障和提高兒女未來的生活水平。對土地的依賴和重視,也讓老人對產權房反抵押的做法感到難以接受。觀念的引導與轉變并非一朝一夕,所以有關當局需加大對“以房養老”政策的宣傳力度,讓老年人充分理解其運作模式,同時可以減少因為對該政策了解的欠缺而引發的道德風險,并慢慢引導老年人傳統觀念的轉變,讓他們漸漸接受“以房養老”這種新興的政策。
二是政府支持在“以房養老”實施中要進一步加大。政府支持是“以房養老”政策中穩民心、助推進的關鍵。政府公信力更大,認知度更廣,規范性更強,使得政府的支持是一劑強大的定心劑,不論對老年人來說,還是對推出“以房養老”產品的保險公司來說,都會起到一定的保障和擔保作用。“以房養老”實施初期,政府的政策支持會使需求方和供給方更快銜接。
三是“以房養老”相關法律制度建設要進一步完善。任何制度和政策的出臺和運行都需要相關法律制度進行保駕護航。完善的法律制度從法律層面約束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使得在“以房養老”施行中每一主體都能各司其職,遇到糾紛也有清晰明確的法律條款可依,切實保護到各方利益。
“以房養老”現階段的試行雖然遇到頗多阻礙,但“以房養老”作為我國養老保障的一部分,是老年人養老資金來源的補充,同時對保險業、房地產業和社會保障均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以房養老”本身還是潛藏著巨大潛力的。隨著保險業不斷發展,養老類保險產品不斷創新,人們觀念慢慢轉變,宏觀環境漸漸成熟,會有更多滿足老年人需求的“以房養老”產品出現。短期來看,“以房養老”亟待解決面臨的諸多阻礙;長期來看,“以房養老”會迸發出更多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唐金成,曾斌.“以房養老”的國際比較及其借鑒[J].政策研究,2015(11):3-6+16.
[2]陳雅婷.“以房養老”意愿及需求傾向研究[J].經濟師,2015(11):51-52.
[3]劉杰鋒,朱沙,曾勝.以房養老:理念、模式和經驗[J].西部論壇,2014(5):32-39.
[4]金曉彤,崔宏靜.亞洲國家“以房養老”模式的經驗與借鑒——以日本和新加坡反向住房抵押貸款為例[J].亞太經濟,2014(1):11-15.
[5]胡國榮.美國住房反按揭貸款經驗借鑒及啟示[J].時代金融,2012(6):6-8.
[6]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福建監管局課題組.保險支持以房養老的國際經驗借鑒[J].福建金融,2012(3):23-26.
[7]岳磊,和莉.以房養老,尷尬中前行[J].金融博覽(財富),2016(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