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相對于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武術文化產業的發展武術文化創意人才決定了武術產業發展的寬度和高度。武術文化創意人才的養成需要個人因素也需要外在培養,武術院系在培養武術文化創意人才上有著優越條件,現階段武術院系在培養人才上著重技能培養、缺乏知識經濟文化理念與武術產業發展還沒有進行有效的對接。因此,武術院系要以知識經濟的文化理念培養創造性人才,打造一個有利于創意人才發展的孵化器,使那些武術人才成長為武術文化創意人才。
【關鍵詞】武術文化產業 創意人才 培養方式
文化從古到今一直都存在于社會上,但是作為文化產業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形成卻是開始于改革開放,文化部門逐步由國家專門經營走向市場化除少數門類外由全民自由經營大陸的文化市場開始形成,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文化創意行業,文化產業得到空前發展,武術文化創意產業伴隨著文化產業崛起。
一、從文化產業視角看武術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創意人才需求
我們從文化創意創意人才的作用對武術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分析。從中國學者的觀點來開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有所不同其主要區別在于:文化產業主要指文化內容要素起核心或主導作用的產業,就現在的武術行業中的武術學習、武術培訓等;文化創意產業主要指創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導作用的產業,武術產業中存在的如武打演員、武術動漫的編劇、導演;武術表演節目的主創、導演等需要對武術文化進行創作的產業。因此作為武術在產業化的過程中一些可以劃分到文化產業一些可以劃分到文化創意產業,但是武術產業要發展壯大一定是全部走向創意化,只有不斷的創新才是武術文化產業保持活力最強勁的動力。武術文化創意產業是知識經濟的一部分,知識經濟強調知識與信息在經濟活動中的突出地位,創意人才扮演著智力資本的角色,是文化人才中的核心部分,武術文化產業的創新就是需要具有創造、創新能力的武術文化創意人才。
創意人才具有創意精神擁有創造力、差異性、個性和實力的人才。一些學者把它分成四大類:文化創意生產者、創意設計策劃人才、創意技術人才、文化創意經營管理人才。文化創意生產者是創意內容的創造者和生產者,武術文化與影視、文學、繪畫、動畫、設計等結合后那些武術文化內容的創作者。創意設計策劃人才是指把創意以完美、恰當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的專門人才,武術產業中指武術文化項目的策劃人員、設計者。創意技術人才是能夠運用科技手段完成創意或為創意服務的技術人才,武術文化中有武術動漫的制作者,武術文化衍生品的制造者等等。文化創意經營管理人才是對創意產品的設計、 策劃、 生產、 銷售全過程進行經營管理,武術文化產業中有武術文化藝術公司經理、 武術文化創意項目經理等等。
“策劃、研發人才與倉意執行人員相比更為稀缺,對產業有通透了解,對社會文化有較深理解,能夠結合中國實際不斷創新的高級創意人才與普通技能型人才相比更為稀缺,具有國際水準的更是風毛麟角。”有學者調查表明創意產業人才鏈上現狀是第三類創意人才明顯多其他高端原創人才和經營人才呈現明顯不足的現狀,武術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一份子表現出同樣的癥狀,顯然武術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已成為該產業健康發展 的關鍵 。
二、從文化產業創意人才視角看武術文化創意人才的特征
1767 年西方學者 Duff 在的著作中分析了創意的構成:一是想象力,二是判斷力,三是品位。這三個方面可以看作是創意人才所應具有的素質和特征。具體的說創意人才具備的素質特征有學者把它概括為三個方面: 1.創新想象能力2. 綜合人文素質綜合人文素質,指創意人才具有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一定的理論水平、合理的知識結構,還要具有知識創新的能力;具有開闊的視野,還要有一定的市場意識、經營理念、熟悉消費者的心理等。3. 經濟技術素質掌握必備的市場經濟規律和市場營銷策略,具備過硬的科學技術能力。相對于文化創意產業對于人才特征的描述和要求,武術文化創意人才應該具備那些方面的特征呢?
(一)具備與武術相關的文化背景。
武術首先是一門技擊的術科,但是中國武術由不只是一門單純的術科,它根植在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土壤里,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軍事理論、中醫理論、倫理觀念等等深深影響和改變了武術的表現形式和修煉方式,不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所理解和表達僅僅是武術外在的直觀的視覺表達方式。以武術為載體開發文化創意產業,這些人才具有深厚的武術文化知識及相關的歷史、哲學等知識背景。武術館校雖然培養了大批擁有較高水平的武術運動人才但是大多數運動員對武術文化的理解還較為粗淺;文學藝術科技等行業的人員雖有創意的技能但缺乏對武術技能的深刻體驗表達武術文化略顯膚淺,而高校作為培養高層次武術人才的重要場所,它具備了二者結合的可能。
(二)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
除了與武術相關的專業知識外,復合型的知識結構也是養成武術文化創意人才的重要因素。“文化產業強調要培養具備全面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但這個概念往往被曲解。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絕不是低水平、平庸的復合,而應該是具有精專技術基礎上的全面高層次復合。”[3]因此武術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既有武術技術及文化理論的基礎知識,也要涉獵范圍廣泛具備跨界的專業素養和技能,具備的對于多元文化的認知和整合能力,對交叉學科和多元文化認知的廣與博也是必備要素;最后還應具備相應的產業開發與市場推廣技能,要充分了解以移動、互聯、數字化為特征的現代傳媒手段,熟練掌握現代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的產業化專業知識。
(三)不斷探索和嘗試的好奇心與創新精神
武術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核心就是創新能力的培養。一般來說,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人員都應該具備持續不斷的組織學習能力、高超的審美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資源整合能力等等。創新所指向的對象必須是原創的,獨特的,未被前人發現或提出的,要想創新就要不拘一格,不被現有的專業和門類所束縛,能夠利用一切相關的現有知識去挖掘探索。旺盛的求知欲正是創新的直接動力。
(四)了解文化市場有較強的市場洞察力
武術文化元素是創意的基礎,通過武術文化創意元素生產出能用于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的武術文化產品是關鍵,運用銷售和流通等多種方式方法是手段,使武術文化產品即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又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是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武術文化創意產業。在武術文化元素和產業之間進行糅合創意,才能形成武術文化創意產業。把武術文化定位于創意產業,其目的是通過一種市場化的運作實現武術及其文化元素的經濟價值。僅憑專業的、多元的知識結構和創新精神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把這些元素納入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遵循價值規律,使武術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當今社會消費需求緊密結合,才能使武術文化體現出其市場價值。
文化產業說到底是以人力資源創造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是先進生產力的表征,是人腦與電腦的融合,無形的資產高于有形的資產。在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中,人才、創意以及技術支撐下的文化創新至關重要。
三、武術文化創意人才高校培養的現狀
(一)武術院系重視技術培養忽視了武術創意人才的培養
2008年統計全國開設與文化創意產業有關的專業或相關研究機構的院校約80余所其中 37 .5 %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1]。武術由于技術性較強需要從小訓練到大學時候技術已經處于高水平階段了加上武術套路運動員本身就具有表現性,因此從武術運動員中走上演藝道路的還是比較多的著名的如吳京、趙文卓等都是體育學院大學生,其次武術院系的學生走上社會后從事武術培訓工作的居多,各個大中城市武術培訓班、跆拳道培訓班多是這些學生所為。近幾年上海體院等院校開設了武術表演專業,這使原本在武術學校開展的武術表演班走上了高校的培養道路。許多體育需要開設體育經紀人的培養專業但是武術院系沒有開設相關的專業,相對于市場的反映武術院系走的要慢一些。
(二)缺乏把武術作為知識經濟看待的文化理念
武術院系缺乏能夠緊跟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教育理念還缺乏明確的市場意識,在武術課程設置上明顯反映出對創意人才培養也局限于技能型的培訓,不重視學生人文素等復合型素養的提高。據統計,韓國共有288 所高等院校設有創意產業相關專業,其中政府指定資助游戲專業的大學與研究院就有106個。韓國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文化產品影響到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韓國高校的創意人才培養不無關系。相比而言,武術文化產業在社會上不斷的發展壯大,我們的武術院系還缺乏培養武術創意人才的理念。
四、從文化產業的視角看高校武術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方式
武術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需要武術文化與其它行業、高科技融合才能推動武術文化成為文化產業,與此相適應各個武術院系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突破原有的學科界限,推進文化產業不同行業之間的交叉與融合。
(一)以武術為主的多學科的結合
武術文化產業學科具有跨專業、跨學科、跨行業的特點,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首先應當在依托于傳統的廣播、影視、出版、藝術等專業培養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創意理念的培養。文化產業領域的學科建設不僅僅是簡單的多個學科的簡單融合,而是多學科的融合和交叉,結合新技術、新理念的同時交叉融合出新的專業、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培養出的武術文化創意人才是復合的、全面的、兼容并蓄的,能夠適應更多的業態發展和更快的產業發展。
(二)注重專業理論教學與產業實踐教學的結合。
武術院系的學生們在理論學習的同時參與市場、了解市場、適應市場。過度的重視理論教育致使專業與實踐相脫離,導致學生們缺乏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創造力,最終會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很快地與社會和市場相適應。
(三)創造培育創意人才的平臺
搭建并共享文化創意交流平臺、舉辦開放性名牌高校精品講座,使學生能夠自主的通過廣泛的平臺活動多方面的文化創意及知識,刺激創新精神的養成。武術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不一定是教育者刻意追求、周密計劃、苦心經營就能夠如期而至的,教育者煞費苦心地去編織“偶然性”之網,不如主動給學生的主體性發展 、多樣性發展留出廣闊的空間。“適宜的氣氛有利于學生產生新的想象和思想就地帶來創造成就”。
參考文獻:
[1]王龍飛.產業價值鏈視角下我國武術創意產業的發展路徑[J].研究山東體育科技2014(04):1-5
[2]姜文學.創意產業與創意人才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76-79
[3] 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何去何從[N]. 中國文化報.2012-11-22
[4]畢日生文化創意人才:未來世界經濟的最主要推動力[J].文化藝術研究2014(10):39-44
[5]殷寶良.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社會科學家2009(10):126-128
[6]龔怡祖.從“李白現象”看教育創新之路[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04):103-107
[7]王習勝.創造力開發模式及其效用審視[J].中國科技論壇2003(09):111-113
[8]高校是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搖籃[N].光明日報.2009-09-02第005版
[9]葉心明等.基于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武術發展的思考[J].山東體育科技2012(05):15-17
[10]張瑞英.文化產業發展視野下高校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策略[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10):74-76
[11]牛愛軍.文化創意產業視角下的武術產業發展[J].體育科研2008(01):70-72
[12]王雪野.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現代傳播[J].中國科技論壇.2014(02):106-110
[13]張建平.阻礙學生創造力發揮的教育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01(10):5-7.
作者簡介:李通國(1972——)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競技武術訓練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