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朱亞萍++蘇小斌++邱悅

【摘要】本文以江蘇省常州市為例,構建耦合協調發展度模型,對常州市2008—2012年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研究.所得結果表明,常州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呈上升的趨勢,而且逐步向良好協調發展.
【關鍵詞】旅游經濟;生態環境;耦合關系;協調發展度
【基金項目】2014年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411055045x);2013年常州工學院大學生實踐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A400413049);2014年常州工學院大學生實踐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A3460414065).
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構成了一個復雜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兩個子系統之間存在著動態關聯關系,二者之間緊密關聯,通過耦合反饋,放大相互之間的協調效應,促進整個系統由低級向高級、由無序向有序狀態的轉變(見下圖).事實上,旅游業的環境依托、資源消耗等產業屬性決定了生態環境建設要為旅游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承載并制約旅游經濟的發展;旅游經濟發展又促進并脅迫生態環境向高層次發展.因而,深入研究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促進、相互限制的耦合互動關系,反映二者的協調發展狀況對于解決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將有一定的重要意義.
實現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外學者們關注的問題.本文研究分析了常州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復雜系統,通過建立耦合協調發展模型,對常州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定量分析,以期從定量的角度揭示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可望豐富相關的文獻.
一、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指標體系
1.指標選取與數據采集.本文以赴常游客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游客人數、國內旅游收入、旅游總收入、旅游總收入/全市GDP、旅游總收入/第三產業GDP、全市第三產業GDP增加值、游客人數/常州市居民數共九個指標來刻畫常州市旅游經濟發展狀況;另外選取常州市生態環境水平的指標,分別為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市綠化覆蓋率、空氣質量指數、環境噪聲、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自然保護區覆蓋率、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SO2排放量和CO排放量(數據來源于《常州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常州旅游年鑒》《中國旅游統計年鑒》等).
2.主成分分析.為避免分析結果受到測量數據不同量綱的影響,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得到相關系數矩陣.再通過主成分分析分別計算出兩子系統的各指標特征值、貢獻率、累積貢獻率,得旅游經濟的前2個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為96.641%,另外生態環境前3個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為93.672%.另觀察各主成分在指標上絕對值較大的載荷系數,可以判定旅游經濟提取的2個主成分分別為旅游經濟規模因子、對外旅游經濟效益因子;生態環境提取的3個主成分分別為生態規模因子、環境建設因子、空氣質量因子.
二、協調發展模型建立與分析
對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系統,建立耦合協調度模型
D=C·T,T=12f(x)+12g(x).
其中,D是子系統發展水平耦合協調度;T是復雜系統綜合發展水平,C為協調度,具體表示如下:
C=f(x)·g(x)14(f(x)+g(x))212.
計算旅游經濟子系統發展水平與生態環境子系統發展水平時,為克服主觀因素給指標賦權時帶來的偏差,因此在研究各指標聯系程度及信息承載量基礎上,采用熵值賦權法來確定各指標的重,同時利用上述模型得出2008—2012年常州市耦合協調度分別為0.974,0.797,0.449,0.779,0964.即看出,2008—2012年常州市的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狀況:2008年處于良好協調發展且旅游經濟滯后狀態;2009年處于中度協調發展且生態環境滯后狀態;2010年處于勉強協調發展且旅游經濟滯后狀態;2011年處于中度協調發展且旅游經濟滯后狀態;2012年處于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良好協調發展生態環境滯后型狀態.另外,可知常州市在整個5年間協調度和耦合協調度經歷了一個前期下降較大,中期較為平穩,后期上升較大的走向.由此可以預計,未來常州市的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狀況仍將在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的基礎上呈快速上升趨勢.
總之,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共進才會促使一個城市整體進步.總體說來,常州市的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況自2010年來由勉強協調向良好協調轉變,說明兩者能夠協調互促,共同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常州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二者的發展水平有交替變化的態勢.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其一,常州市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大財政支出,用于旅游事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以提高綜合發展水平;其二,通過立法手段劃撥旅游事業的部分收入用于生態環境的改善與保護,從而確保旅游產業得以可持續發展;其三,鼓勵生態環境好的地方在合理調配旅游資源的基礎上開發特色旅游項目,以促進旅游經濟水平提高.
【參考文獻】
[1]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熱帶地理,1999(2):76-82.
[2]崔峰.上海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5):64-69.
[3]王輝,姜斌.沿海城市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協調發展定量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20(5):115-119.
[4]王輝,林建國,姜斌.大連市旅游與環境協調發展度分析[J].海洋環境科學,2006,25(1):84-87.
[5]宋冬梅,肖篤寧,申元村.我國沿海地區生態城市建設評價[J].地理科學進展,2004(4):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