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軍華
(1.貴州民族大學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2.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836)
鄉村旅游開發與“三農問題”破解之新思考
□廖軍華1,2
(1.貴州民族大學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2.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836)
“三農”問題對我國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切實加強農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與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是我國經濟工作的重心。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結構優化、農民收入增加以及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對滿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與發展農村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本文在分析發展鄉村旅游對破解“三農問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鄉村旅游以推進“三農”問題解決的思路,即政府引導,規范管理;科學規劃,力避盲目開發;塑造品牌,增強競爭力;挖掘內涵,突出特色;強化參與性,確保旅游者與鄉村居民利益;培訓人才,提升服務質量;加強環境保護,彰顯生態性。
鄉村旅游;三農問題;破解
“三農”問題對我國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任何時候都應倍加重視。切實加強農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與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是我國經濟工作的重心。而要讓農民收入有較大幅度增加,須優化現有農業產業結構,加速壯大第三產業,高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創新農村發展道路。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結構優化、農民收入增加以及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由于旅游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致使財富、技術與產業部分從城市流向農村,增加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因此,鄉村旅游在眾多國家和地區被認為是遏制農業走向衰退與增加農民收入的極佳手段[1]。鄉村旅游作為朝陽產業、綠色產業、開放產業與民生產業,與“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發展理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及共享)緊密相關,在扶貧攻堅、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中大有作為。近幾年來,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猛,對滿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與發展農村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實踐證明,發展鄉村旅游是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農村地區創新經濟發展模式與創新城鎮化的明智之舉[2]。這也契合了中央有關“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構全新農業經營體系”以及“完善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將有力地助推“三農”問題解決。
1.1 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鄉村旅游最早于19世紀出現在歐洲。1865年“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在意大利成立,標志著鄉村旅游從此誕生。相較而言,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晚于歐美發達國家,20世紀50年代開始萌芽,20世紀80年代興起,20世紀90年代得到快速發展[3]。以2005年國家旅游局公布首批203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為標志,我國鄉村旅游開始了組織化、標準化與規模化發展。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類型主要有三種[4]:(1)城郊農家樂型。該種類型的鄉村旅游利用緊鄰城市的區位優勢,依托鄉村差異性資源與城市市場相鄰關系,開發滿足城市居民的旅游項目。(2)景區農家樂型。此種鄉村旅游主要是通過借助風景名勝區的強大吸引力,開發設計各類旅游項目以滿足旅游者(包括城市居民與鄉村居民)的需求。這些分布在旅游景區周邊的農家旅店(以景區為依托),為周末來郊野景區旅游的客人提供食宿服務,其產品優勢是兼有自然環境與風景名勝。(3)農村農家樂型。該種類型的鄉村旅游散布在廣大鄉村地區,其產品優勢在于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宜人的氣候條件。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并且帶薪假期制度不斷完善,人們對鄉村自然環境與人文風俗的向往與追求,助推鄉村旅游快速發展,鄉村旅游對農業結構轉型升級、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推進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等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1.2 國內外鄉村旅游研究簡述
1.2.1 國外鄉村旅游研究簡述。國外鄉村旅游發展較早,相關研究較為全面深入,國外學者主要對鄉村旅游發展問題、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居民態度與居民感知以及鄉村文化旅游等進行了研究。關于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的研究,國外學者主要通過對案例發生地進行分析,在研究鄉村旅游發展狀況的基礎上提出有關鄉村旅游的認識與感悟。MartinOppermann(1996)[5]通過對德國南部鄉村旅游發展的研究,指出鄉村旅游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以及改變居民傳統觀念,同時也得出鄉村旅游由于規模小且受季節影響致使其貢獻較小;Rosa Maria YaguePerales (2002)[6]以西班牙為例,深入研究了傳統鄉村旅游與現代鄉村旅游的差異;Christopher S.Thompson(2004)[7]指出鄉村旅游除了是商業機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當地居民認識鄉村生活意義的理想途徑。對于鄉村旅游中居民態度與感知問題的研究,M.Dolors Garcia-Ramon、Gemma Canoves、Nuria Valdovinos(1995)[8]通過對西班牙兩個鄉村旅游案例發生地進行深入研究,指出鄉村旅游增強了女性家庭責任,拓寬了居民收入渠道,女性環境保護意識也得以提升;M.Jeannie Harvey、John Hunt、Charles C.Harris Jr(1995)[9]選取旅游低度發展、旅游中度發展與旅游高度發展三類地區,探索了三類地區女性與男性對旅游感知的差異以及三類地區女性旅游感知的差異;Michael D.Smith、Richard S.Krannich(1998)[10]則通過收集美國四個鄉村旅游地數據,深入探討了居民對鄉村旅游的感知狀況。關于鄉村文化旅游的研究,Moya Kneafsey(2001)[1 1]探討了當地居民參與鄉村文化旅游的影響因素以及鄉村文化旅游發展模式;Robert MacDonald、Lee Jolliffe(2003)[12]通過研究法國Acadian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認為該地區鄉村文化旅游發展經歷了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發展鄉村文化旅游需堅持五個原則(即真實性與質量原則、教育與解說原則、保存與保護原則、當地優先與容量原則、合作原則)才能做到可持續;MaiaLordkipanidze、HanBrezet、Mikael Backman(2005)[13]在研究瑞典Soderslatt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上,指出企業合作因素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1.2.2 國內鄉村旅游研究簡述。國內學者主要對鄉村旅游開發的意義、鄉村旅游規劃、鄉村旅游市場、鄉村旅游開發對策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研究。關于鄉村旅游開發意義的研究,粟路軍、王亮(2007)[14]指出鄉村旅游開發對城鄉統籌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以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唐建兵(2007)[15]認為發展鄉村旅游不僅直接效應(如實現生產發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促進鄉風文明等)明顯,而且關聯帶動效應(如促進鄉村社會、文化事業及環境保護發展)亦十分顯著;賈紅風、李云霞(2009)[16]則認為鄉村旅游業能促進農民脫貧致富、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速美麗鄉村建設。張進偉(2016)[17]指出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傳統農業產業化,實現傳統農業區域可持續發展。關于鄉村旅游規劃與設計的研究,唐建兵(2007)[15]在深入研究鄉村旅游規劃中存在誤區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改進措施;曹國新(2008)[18]認為鄉村旅游開發規劃總體上經歷了由“游客之極(強調風格)的規劃模式”到“遺產之極(強調趣味)的規劃模式”再到“多元互動(強調綜合)的規劃模式”的演變過程。程哲等(2016)[19]指出旅游驅動鄉村轉型發展的關鍵在于注重產業融合,加強生態環保,創新開發模式,重視社區參與。關于鄉村旅游市場方面的研究,李桐、張曉智(2008)[20]指出:基礎設施不能適應旅游發展的需要、鄉村旅游市場制度建設滯后以及農民的素質偏低等是鄉村旅游市場存在的問題;盧沖、張曉慧(2008)[21]基于SWOT分析提出了解決我國鄉村旅游市場發展問題的應對策略;鐘曉鵬、陸林(2010)[22]以合肥市民為研究對象,在探索合肥市鄉村旅游發展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余兵(2015)[23]對新媒體語境下鄉村旅游產品營銷方式創新進行了研究,并提出具體的營銷方式。關于鄉村旅游開發對策方面的研究,李俊梅(2012)[24]從鄉村旅游經營主體與政府管理部門主體兩個角度研究了基于地方旅游產業促進政策的鄉村旅游發展對策;蔣述東(2012)[25]基于城鄉統籌的視角,從鄉村旅游規劃、資源開發、經營策略、旅游人才、旅游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發展重慶鄉村旅游的對策;彭順生(2016)[26]在分析我國鄉村旅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的應對措施。
綜上所述,國外鄉村旅游發展早于國內,相關研究也較全面成熟,國外關于鄉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發展問題、鄉村旅游中的居民態度與居民感知以及鄉村文化旅游等方面。相較國外,國內鄉村旅游發展較晚,相關研究不及國外成熟,但國內學者從鄉村旅游開發的意義、鄉村旅游規劃、鄉村旅游市場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國內外鄉村旅游研究理論成果對于指導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實踐將起到積極作用。
2.1 有利于拓寬就業渠道,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旅游業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面廣且就業方式靈活多樣。根據相關統計,旅游業每提供1個直接就業崗位,便會增加5至7個間接就業崗位。鄉村旅游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就地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就業機會。首先,鄉村旅游對從業人員的進入門檻要求較低,而且不存在年齡、性別等限制,農村剩余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在技術技能要求高的行業就業難度較大,但在技術技能要求相對較低的鄉村旅游中,由于村民對當地文化、環境等較為熟悉,通過一定的旅游服務技能培訓,這些農村剩余勞動力(包括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便能從事導游接待、衛生、景區管理等工作,在鄉村旅游發展中找到用武之地,使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成為鄉村旅游的主力軍。其次,從事鄉村旅游的村民可以兼顧旅游與農耕。當進入農忙時節,農民從事農耕操作;進入農閑時節,農民可從事鄉村旅游,極大地拓寬了就業渠道[27]。因此,開發鄉村旅游能夠增加就業機會,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2.2 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其脫貧致富
鄉村旅游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具有較強的乘數效應。據統計,旅游從業部門每增加1元收入,將為社會帶來6-7元的綜合經濟效益[28]。發展鄉村旅游,一方面能促進產業鏈延伸,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將農村的無形資源(如農業生態效益、鄉村文化等)轉化為經濟資源,增加鄉村居民收入。由于鄉村旅游具有投入成本低且收益回報快、經營風險不大、經營方式多樣且靈活等特點,因此,特別適合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開發。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鄉村旅游,通過旅游業的帶動輻射,能大大提高該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使當地居民脫貧致富。由于鄉村固有的自然景觀、農耕生活、民俗民風等,村民可以不離開鄉村在家經營鄉村旅游。另外,村民也可以選擇入股的方式,參與旅游項目,增加收入來源。同時,鄉村旅游的迅猛發展也促進了生態農產品的生產、銷售,成為廣大農民一條強勁的收入源泉。
2.3 有利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鄉村旅游是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產物,其借助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多姿多彩的鄉村文化及農業生產活動場景吸引旅游者前來觀賞、體驗、休閑度假。鄉村旅游者追求“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因此,鄉村旅游經營者應以市場為導向,變革原有農業結構,充分利用鄉村的自然文化景觀,大力發展農特產品,提高農業的觀賞性,塑造宜人的自然人文環境,為游客提供靈魂的歸宿。而這樣必然會增大經濟作物的比重,有利于農業結構優化,形成區域農產品特色化。鄉村旅游的高關聯度必然會帶動相關產業(如商業、農產品加工業、咨詢業、建筑業、物流業、交通運輸業等)快速發展,促進農業向第三產業的延伸與滲透,產生諸多新業態,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鄉村旅游突出鄉土性與農業特色,堅持農業資源開發與自然生態有機結合,關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29]。
2.4 有利于提高鄉村居民素質,促進鄉風文明
眾所周知,開發鄉村旅游能夠增加農民收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這是鄉村旅游給農村物質層面帶來的變化。精神層面,鄉村旅游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在鄉村旅游的推動下,鄉村居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裕,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蓬勃發展。鄉村旅游吸引了大量城鎮旅游者,他們為鄉村帶來大量信息與先進的理念,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農民的思想與行為。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許多地方建起了圖書閱覽室、文化交流室等,開辦了各種文化補習班與技能培訓班,極大地提升了農民的文化水平與專業技能。另外,有許多村民為了適應鄉村旅游發展的需要,更好地與游客溝通交流,積極學習普通話和外語(通過閱讀、網絡自學等方式),個人素質得以全面提升。部分農村還組織村民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環境保護、生態文明以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所有這些都有利于鄉村居民素質提升,鄉風日益文明。
2.5 有利于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
鄉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場是城市居民,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能為鄉村地區帶來富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促進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有力地推進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發展鄉村旅游能促進農村資金加速流轉,積累農村建設資金,緩解廣大農村資金供給不足的困局,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注入資金源泉。便捷的交通條件、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必要條件,因此,建設與維護道路交通、生態環境與基礎設施是發展鄉村旅游的要務。各鄉村旅游目的地為了吸引游客,為游客提供美好的旅游體驗,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不斷完善優化接待設施,加強環境保護,美化村容村貌,形成天藍、水綠、山清、人和的優美鄉村畫卷。
2.6 有利于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推進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發展鄉村旅游能引導城市人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傳向農村,促進鄉村居民與城市旅游者物質與文化交流。來自城市的鄉村旅游者在價值觀念、消費水平等方面處于強勢文化地位,會對處于相對弱勢文化地位的鄉村居民產生一種示范效應,促使弱勢文化向強勢文化靠攏,有利于城鄉文化融合發展。與此同時,為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涵蓋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各鄉村旅游目的地政府也積極采取措施(如集體出資、個人投資等)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鄉村道路、通訊、供電、供水以及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與提升,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別日漸縮小,為城市鄉村統籌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發展鄉村旅游,能促進鄉村農業由弱轉強以及城鄉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化,加速鄉村非農化與城鎮化進程,有效破解“三農”問題,推進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30]。
解決好“三農”問題是當前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而發展鄉村旅游是基于我國國情而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應積極推進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努力培育鄉村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解決“三農”問題找到突破口。具體應從以下七個方面努力:
3.1 政府引導,規范管理
鄉村旅游的發展與“三農”問題息息相關,政府應加強引導,在政策層面予以大力支持,以推進鄉村旅游業加快發展。國內外鄉村旅游發展實踐證明,在經濟社會欠發達的鄉村地區發展鄉村旅游初期,政府主導是取得顯著效益的關鍵因素。因此,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應加強政府引導,規范鄉村旅游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因地制宜探索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各地應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鄉村旅游發展的理想模式(如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旅游發展型、工業企業帶動鄉村旅游發展型、休閑產業帶動鄉村旅游發展型以及畜牧養殖帶動鄉村旅游發展型等)[31]。(2)合理規劃,科學管理。各地政府應對鄉村旅游發展進行資源評價、市場調研與科學規劃,努力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同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制定出臺扶持鄉村旅游發展的優惠政策(如銀行貸款、財政補貼以及稅收優惠等),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政策保障。(3)協調好各方關系。兼顧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是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真正惠及村民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應切實協調好當地政府、旅游投資企業以及鄉村居民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力避消極現象產生,使鄉村旅游成為破解“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3.2 科學規劃,力避盲目開發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鄉村旅游項目,是農民在“農家樂”的基礎上自發發展起來的。許多項目在開發前沒有進行科學的規劃與市場調研,致使重復建設嚴重、項目特色缺乏、資源環境遭受嚴重破壞、項目整體建設水平低下、衛生狀況不容樂觀、旅游環境較差。同時,鄉村旅游從業人員主要是當地農民,由于整體文化素質低下及技能培訓缺乏,其接待服務水平偏低,甚至有的地方時常發生“蒙客”“宰客”現象,嚴重損害了旅游形象。鄉村旅游要健康持續發展,“高起點、高水平”的發展道路是其必然選擇,而科學合理的規劃是重要保障。因此,發展鄉村旅游要做到規劃先行,將鄉村旅游規劃與農村其它發展規劃(如基本農田保護規劃、村鎮建設規劃等)相結合,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及資源持續利用相統一,努力建設完善基礎設施以改善農村環境,制定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培訓計劃、提升其服務意識與服務質量,從而促進鄉村旅游開發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環境效益協調發展[1]。
3.3 塑造品牌,增強競爭力
鄉村旅游要擴大影響,提升知名度,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努力朔造品牌形象,增強競爭力。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加強品牌營造。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通過科學規劃鄉村旅游和營造鄉村旅游品牌,挖掘資源特色,形成不同的規模,促進鄉村旅游產業化邁向健康之路。(2)努力提升產品與服務質量。質量是品牌延續的保障,國內外所有著名的品牌都是因為有質量一流的產品,鄉村旅游要朔造品牌,增強競爭能力,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升產品與服務質量,為旅游者提供優質、舒適的旅游服務和流連忘返的旅游體驗。(3)強化鄉村資源特色和文化挖掘。鄉村旅游的意蘊在于優美的自然生態風貌與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因此,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應凸顯鄉村宜人的自然環境資源,挖掘與包裝好鄉村文化,突出鄉村當地的特色文化與民俗風情,以此吸引外部資金投向鄉村旅游。(4)重視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對于塑造品牌形象意義重大,品牌定位不準確(定位過高、定位過低以及定位模糊等)將對產品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各鄉村旅游目的地在開發旅游的過程中,應根據其資源、市場等條件進行合理的品牌定位,滿足旅游者不同的需求。(5)做好廣告宣傳。品牌形象是消費者的主觀感受,其好壞取決于品牌本身的知名度與美譽度,社會公眾對品牌的信任度與忠誠度也對品牌形象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鄉村旅游品牌形象塑造要以旅游者為中心,加強廣告宣傳,不斷提升其知名度與美譽度。
3.4 挖掘內涵,突出特色
特色是旅游產品的生命線,亦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生命線。鄉村旅游的特色突出地反映在兩個方面:(1)鄉村旅游產品的總體特色(鄉村旅游區與一般旅游區的差異)。“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重要標志,而獨特的農業自然資源與鄉村文化資源是鄉村旅游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應突出特色,體現“土”、“新”等特點,立足農業本身建設各類設施,避免鄉村城鎮化而導致自然風貌與民族特色的丟失。(2)各個鄉村旅游目的地的自身特色。目前,旅游產品單一、缺乏特色以及經營理念雷同是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因為沒有深入挖掘鄉村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地方特色沒有發揮出來,造成“千村一面”的狀態。地方文化的獨特性與多樣性是游客向往鄉村旅游的一個重要原因,鄉村旅游為游客提供不同于居住地的多種文化體驗,農業生產的地域性與差異性也為多樣性鄉村旅游的開發提供了條件。因此,鄉村旅游開發應立足當地資源,深挖其內涵,將鄉村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與風土人情及傳統文化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朔造強勢旅游地形象,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自主旅游品牌。
3.5 強化參與性,確保旅游者與鄉村居民利益
參與性原則包含旅游者參與及社區居民參與兩個方面。旅游者參與方面,隨著旅游者旅游經歷的不斷豐富,旅游者開始將目光由觀光轉向參與及體驗。人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渴望參與而選擇鄉村旅游,在此背景下,鄉村旅游初級產品(觀光農業)將難以滿足現代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開始轉而選擇參與性強的鄉村旅游產品(如體驗農家生活、品嘗農家風味、參加農事活動等)。因此,鄉村旅游經營者應把握市場需求,在開發旅游產品時凸顯旅游者的參與性需求,在各類旅游產品中豐富參與性內容。在鄉村居民參與方面,鄉村居民參與旅游開發是增加其收入、確保其利益訴求的有效途徑。因此,鄉村旅游解決“三農”問題應遵循鄉村居民參與的原則,因為旅游發展如果只讓少數人受益,扶貧與解決“三農”問題將是一句空話,只有農民廣泛參與到旅游開發中,才能真正讓鄉村居民脫貧致富,“三農”問題才能最終破解。政府應采取措施積極引導農民參與旅游發展,使其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真正受益者。一方面,通過鄉村居民參與鄉村旅游,能有效提升旅游產品質量,增強鄉村特有的文化氛圍,提高鄉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鄉村居民通過參與旅游,能夠在鄉村旅游發展中滿足其利益訴求,認識到保護鄉村自然生態環境與鄉村文化對發展旅游的重要性,并主動保護生態環境與鄉村文化,從而促進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
3.6 培訓人才,提升服務質量
人才資源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第一資源,鄉村旅游要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不斷提高鄉村旅游從業者的整體素質。在農民進入鄉村旅游行業之前,相關部門應對其進行旅游管理、市場經營、服務技能、法律法規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培訓,在考核合格后方可從事鄉村旅游工作,這將為鄉村旅游服務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對農民的培訓應持續不斷,將定期與不定期培訓相結合,努力建設學習型農民旅游服務團隊,這樣才能達到培訓效果,才能真正提高農民的服務技能與綜合素質,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保障。鄉村居民積極參與培訓、投身鄉村旅游活動,對鄉村居民而言,有利于提高個人素質,提高收入水平;對旅游經營者而言,為鄉村旅游持續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3.7 加強環境保護,彰顯生態性
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是鄉村旅游開發的基礎,因此,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的前提。鄉村旅游源于人們對工業化與城鎮化負面效益的逃避以及對鄉村恬靜、溫馨、宜人環境的向往和追求,其基礎是優美宜人的生態環境。因此,開發鄉村旅游應遵循生態性原則,注重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與鄉村傳統文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旅游者提供無污染、無危害、讓人心曠神怡的健康旅游環境。在具體設計鄉村旅游開發時,保護環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培養鄉村旅游經營者的環保意識,使他們在開展鄉村旅游時,能夠自覺保護環境,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力量;(2)厲行節約。廣大農村雖然資源豐富,但畢竟是有限的,所以在開發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應提倡節約,這樣才能保證鄉村旅游發展的持續性;(3)建筑材料應與鄉村生態環境相適應,盡量選用“綠色”、環保的建筑材料,色彩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4)盡量使用可再生能源為主(太陽能、風能、沼氣等),力圖減少對鄉村地區空氣的污染;(5)采取措施禁止“視覺污染”(如濫倒垃圾、污水橫流等)。
“三農”問題對我國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切實加強農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與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是我國經濟工作的核心。而要讓農民收入有較大幅度增加,須優化現有農業產業結構,加速壯大第三產業,高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創新農村發展道路。鄉村旅游作為朝陽產業、綠色產業、開放產業與民生產業,在扶貧攻堅、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中大有作為。近幾年來,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猛,對發展農村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實踐證明,鄉村旅游是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農村地區創新經濟發展模式與創新城鎮化的明智之舉。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將有力地助推“三農”問題解決。
[1]邱云美.鄉村旅游發展與“三農”問題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2006(9):11-13.
[2]李金榮,金曉彤.淺談鄉村旅游開發與“三農”問題[J].長白學刊,2007(1):128-130.
[3]柯珍堂.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與“三農”問題關系探析[J].生態經濟,2010(1)114-117.
[4]郭濤,張鵬輝.我國鄉村旅游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1):28-29,9.
[5]MartinOppermann.RuraltourisminSouthernGermany [J].Annals of Tourism of Research,1996(1):86-102.
[6]Rosa Maria Yague Perales.Rural tourism inSpain [J].Annals of Tourism of Research,2002(4):1101-1110.
[7]ChristopherS.Thompson.Hostproducedrural tourismTowa’s Tokyo Antenna shop[J].Annals of Tourism of Research,2004(3):580-600.2002(1):7-24.
[8]M.Dolors Garcia-Ramon,Gemma Canoves,Nuria Valdovinos.Farm tourism,gender and environment in Spai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 (2):267-282.
[9]M.Jeannie Harvey,John Hunt,Charles C.Harris Jr.Genderandcommunitytourismdependence level[J].Annals of Tourism of Research,1995(2):349-366.
[10]Michael D.Smith,Richard S.Krannich.Tourism dependence and resident attitude[J].Annals of Tourismof Research,1998(4):783-802.
[11]Moya Kneafsey.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socialrelations[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01(3):762-783.
[12]Robert MacDonald,LeeJolliffe.Culturalrural tourism evidence from Cana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2):307-322.
[13]MaiaLordkipanidze,HanBrezet,Mikael Backman.Theentrepreneurshipfactorin sustainable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leanerProduct,2005(13):787-798.
[14]粟路軍,王亮.城市周邊鄉村旅游市場特征研究:以長沙市周邊鄉村旅游為例[J].旅游學刊,2007 (2):67-71.
[15]唐建兵,鄉村旅游規劃中的誤區及改進分析探討[J].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6(4):346-349.
[16]賈紅風,李云霞.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云南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9(5):131-133.
[17]張進偉.基于產業融合的傳統農業與鄉村旅游互動發展模式[J].農業經濟,2016(2):101-102.
[18]曹國新.從極性思維到多元互動:鄉村旅游規劃模式的變遷[J].旅游學刊,2008(7):8-9.
[19]程哲,蔡建明,崔莉,劉彥隨.鄉村轉型發展產業驅動機制:以盤錦鄉村旅游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37(1):143-150.
[20]李桐,張曉智.鄉村旅游市場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思想戰線,2008,(34):85-88.
[21]盧沖,張曉慧.我國鄉村旅游市場發展現狀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6):6904-6906,6923.
[22]鐘曉鵬,陸林.合肥市鄉村旅游市場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6(1):66-68.
[23]余兵.新媒體語境下鄉村旅游產品營銷方式創新[J].新聞戰線,2015(8):58-59.
[24]李俊梅.基于地方旅游產業促進政策的鄉村旅游發展對策[J].特區經濟,2012(2):168-170.
[25]蔣述東.重慶城鄉統籌與鄉村旅游發展對策[J].前沿,2012(10):89-90.
[26]彭順生.中國鄉村旅游現狀與發展對策[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0(1):94-98.
[27]樊忠濤.鄉村旅游破解“三農”問題芻議[J].知識經濟,2015(5):41-42.
[28]邱云美.鄉村旅游發展與“三農”問題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2006(9):11-13.
[29]陳國柱.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探討—論鄉村旅游的作用[J].懷化學院學報,2006(10):20-22.
[30]楊朝繼,李輝.鄉村旅游:緩解西部“三農”問題的一種嘗試[J].攀登,2005(2):50-52.
[31]張利庠.可資借鑒的八種新農村發展模式[J].今日浙江,2006(5):17-18.
責任編輯 劉宏蘭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3.001
F592.3
A
1004-0544(2017)03-0005-0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BSH010);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建設項目。
廖軍華(1975-),男,湖北天門人,管理學博士,貴州民族大學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