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紅
(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海南海口 570228)
中國科技創新國際化戰略發展的現狀、特點和趨勢
□尹紅
(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海南海口 570228)
從發展科技創新國際化的現實背景出發,指出在國際化方面,已呈現政府間科技合作全面展開、人才國際化戰略全面實施、合作的形式不斷創新等特點,也存在過分注重政府主導型模式和國際化合作的領域不理想等問題。因此,從重視科學技術外交在國際外交中的作用、提升科技創新戰略性等四方面提出發展展望。
科技創新國際化;人才戰略;科技外交
隨著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全球化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高科技已成為各國保持和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制高點。以全球化視野加強科技發展的國際化戰略布局,深化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是提升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積極參與全球事務治理和保障國家外交戰略實施,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的有效方式。
經濟全球化加速知識、人才資源和自然資源全球化流動,也引起科技全球化,即“科技活動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科技活動成果全球共享,以及科技活動規則與制度在全球范圍內漸趨一致的發展過程。”[1]科技創新國際化是一個國家或研究機構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合作與競爭、共同應對國際科技問題與挑戰,并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加速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的過程[2]。主要表現在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政府間國際大科學工程、科研人員全球流動,科技創新越來越無邊界。一方面,大科學時代全球性科學研究很難由單個機構或國家的財力和智力獨自承擔。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很多領域與美日歐等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仍處于模仿、學習和追蹤的階段,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是縮小差距、與國際接軌、實現科技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各個國家在自然資源稟賦存在先天性差異和經濟發展不平衡,每一個國家都需要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充分利用國外的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及自然資源以彌補本國科技資源不足[3]。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國家科技發展戰略中突出強調利用國際資源,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國際化戰略,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主要體現在人才國際化、科技項目合作等方面。2015年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NEC)與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聯合發布了2015版《美國國家創新戰略》,指出聯邦政府在投資基礎創新領域,將為提升美國創新能力打下堅實基礎。具體措施中包括爭取優秀人才移民以發展創新型經濟[4]。2015年韓國政府出臺第3期《中小企業技術革新中長期規劃(2014—2018)》,針對中小企業創立初期階段的研發能力培養,重點為企業提供與海外大學、研究機構開展研發合作的機會。
國際科技合作是促進科技發展國際化,最重要的途徑。自“十二五”規劃以來,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已上升為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發展戰略。2011年科技部發布《國際科技合作“十二五”專項規劃》,2012年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和科技部等8個部門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指導意見》指出,“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資源,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5]2015年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一帶一路”五大合作重點,其中包括推動新興產業合作,促進沿線國家加強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的深入合作[6]。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強調,“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力爭成為若干重要領域的引領者和重要規則制定的參與者。”[7]
2.1 科技創新國際化的特點
2.1.1 政府間科技合作全面展開。目前,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的關系。政府在推動科技合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引導作用,從“引進來”轉變為“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引進來”指合作從學術交流轉變為實質性的共同研發,從主要是向發達國家學習轉變為與發達國家共同合作。由于是國家層面的合作,參與合作的科研機構也是科研實力比較強,因此科研合作水平較高,對快速提升創新能力有較大幫助。在中美、中歐和周邊國家等都有寬領域的科技合作。“走出去”指與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條件、不同發展基礎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科技支援和幫助培養這些國家緊缺的科技型人才。如2014年開始實施的亞非國家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即支持亞非國家青年科學家、學者和研究人員來中國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工作,旨在促進與亞非國家科技人員交流,幫助亞非國家培養科技領軍人才,構建中外科研機構、大學與企業間長期合作關系。
2.1.2 大力實施人才國際化戰略。人才是最重要的創新資源,特別是高層次的創新人才,不僅有豐富的科研能力,也要有國際視野。中國高度重視海外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國內人才國際化的培養。一方面通過優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如2008年中央開始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截至2014年5月底,“千人計劃”已分十批引進4 180余名人才,在科技創新、技術突破、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正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在中央的示范帶頭作用下,各地方也出臺適合區域發展的海外人才吸引計劃,如“上海千人計劃”強調,圍繞加快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需要,重點引進和支持一批國際金融、航運、貿易、經濟領域高端人才以及有一定國際知名度的文化藝術大師和創意人才。另一方面重視本國科技創新人才儲備基礎建設,特別是青年人才國際化培養。國家各個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都通過專項人才資助計劃來加強國際型人才的培養與開發。如教育部主要是通過資助培訓項目、國外訪問學者及合作研究項目加強人才國際化;或者在計劃中突出人才培養國際化,如2012年“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特別強調要加強人才國際交流。
2.1.3 合作形式多樣化。為了有效進行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目前,中國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國際科技合作,主要分為競爭型合作和互補型合作。前者指以競爭關系為前提的科技合作。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國間在尖端技術和創新產業方面進行著競爭。后者指不以競爭為前提,而是與合作國建立互補性的合作方式。中國已逐步形成了從雙邊到多邊、從中央到地方、從官方到民間的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對外科技合作格局,同時,合作的領域與模式也在不斷拓展和創新。(見表1)

表1:國際科技合作形式例舉
2.1.4創新主體多元化。科學是一種語言,是溝通不同文化的橋梁。創新主體包括國家各部委、科研機構、大學、企業以及科學家,因此,進行國際化的途徑和方式是多種多樣和靈活的。例如,一般的國際重大項目都是由國家牽頭主導,水平較高。但跨國企業和科學家個人的民間科技合作也增長快速。如科技合著論文是科學合作成果的重要形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可以克服地域限制,參與合作的方式越來越靈活,國際合著論文的數量快速增長[8]。2014年,中國發表國際合作論文6.5萬篇,漲幅達16.7%,中國作者為第一作者的國際合著論文共計44 415篇,占我國全部國際合著論文的67.9%[9]。
2.1.5 區域創新體系國際化加速。雖然我國一直強調自主創新,但與科技發達國家相比,走科技國際化道路,與全球研發系統進行整合,能夠快速實現國際技術轉移,從而獲得更大的收益。區域創新是國家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區域創新體系的國際化也在形成趨勢。與國家層面的科技國際化目標不同,地方性的國際化主要是圍繞區域經濟和科技發展目標,根據區域資源特點,因地制宜,探索和創建符合自身特點的科技發展模式。比如,設立國際科技合作專項計劃或專項資金,以國際創新園、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基地、聯合研究中心、地方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載體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吸引知名跨國企業。如江蘇省中小企業多,國際科技合作是以企業主體模式,國家級國際創新園全國25個,江蘇省就有3個。無錫中歐國際技術轉移中心(WiTTC),擔起了國際科技對接的“橋梁”。截至2013年底,共推薦海外科技項目60個,在無錫舉辦海外項目推介會和市級大型科技會議5次,在全省舉辦海外項目推介會11次,簽署國際科技項目合作協議10個[10]。而山東則以政府引導推動為主,在2015年發布的《關于深入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意見》中強調,重點加強與俄羅斯、烏克蘭、印度在新材料、海洋工程裝備、軟件技術等優勢領域的技術合作與人才交流。
2.2 存在的問題
2.2.1 過分注重政府主導型模式。政府主導型模式是指政府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要推動主體,制定發展戰略和配套政策,促使各創新主體進行合作,從而實現本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相比于市場主導型模式,這一模式有明顯的目的性和戰略性特征,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由于中國現行的科技管理體系結構分散,造成科技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國際化戰略在實施中合力不足。另外,如果科技決策體系過于偏重于官僚體系的指導與介入,容易忽略科技研發的創新規律,這種偏差使得國際科技合作受到相當大的限制。而在發達國家,政府不直接主導科技發展,而是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刺激政策來影響科技創新活動。
2.2.2 國際化合作領域不理想,中國科學家國際影響力有限。一方面,在多國合作中,中國在大多數科技合作交流項目仍處于從屬地位,合作項目研究領域大多集中在依賴中國獨有自然、地理和生態資源的領域。而一些壟斷性的高科技項目,則對中國嚴格管制。如2007年美國發布《對中國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對中國高技術的出口嚴格管制。另外,中國已連續7年位居美國知識產權337條款調查榜首[11]。由于對中國籍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中的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和戰略意識不強,導致中國科學家參與的科技類國際組織只有51個,占50%,且僅有少數的擔任過領導層職務,在國際科技的影響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2.3 沒有有效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國際化中的主體作用。中國現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模式面臨轉型,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加速發展。企業科技創新的國際化,必須把握時代脈搏,具有全球視野,看清科技發展大勢,從而實現科學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國際化進程中,政府、跨國公司、大學、科研機構和中介組織等處于分工明確、協同合作。技術創新國際化是跨國企業在激勵競爭中采取的重要策略,因此企業在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中具有主動權,在國際合作項目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中國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國際化戰略,進行海外研發投資等技術活動,起步較晚。進行國際合作項目大多由科研院所或高校承擔,企業參與度不夠,一些企業或是缺乏足夠的資金,或是科技合作信息不對稱,或者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主動意識比較缺乏,產業化合作項目相對少,直接轉化為生產力能力不強。由于高科技的核心技術還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中,具有技術壟斷性,因此,想要通過合作,了解關鍵技術,比較難。最有效的路徑是在合作中學習、模仿和突破。近些年,中國的IT、互聯網企業在這種發展路徑中表現不俗。
2.2.4 區域國際合作發展不平衡。由于區域經濟發展和科技資源發展的不平衡,開展國際合作的情況差異較大。原因:(1)區域國際科技合作開展較晚,科技創新吸引力不強。地方高科技園區,特別是國家級高科技園區在吸引國際公司設立研發中心、發展產業集群以及推進產業技術進步等方面有著優勢,但除了北京、上海等地,其他很多區域性的高科技園區并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建設水平非常低下。(2)由于國家早期在經濟與科技發展戰略布局和基礎投入的不均衡,區域科技資源差異較大。如學者朱麗波在科學計量學角度研究近十年中國科技合作態勢發現,國際合著論文比例最高的地區是北京市和上海市,但西部地區的合著論文產出數量明顯少于其他地區,國際合著論文的比例數值普遍低于整體水平[12]。(3)區域重點科研院所及大學分布的差異。如廣東省經濟發達,但教育資源卻不太豐富,整個廣東省只有2所985高校,4所211高校。而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已有108家落戶廣州,但沒有外企在廣州設立獨立的研發機構。
2.2.5 吸引海外人才的力度有待強化。目前在科研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還多是單向交流,即只有中國人到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學習交流,而來中國工作的歐美外國專家較少。已實施的“千人計劃”和“百人計劃”等引智計劃的確吸引了一批海外中青年優秀學者回國工作或為我國服務。“但遠未能從根本上扭轉人才流失的格局,高端科技人才依然流失嚴重。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人仍大量滯留美國,2011年是滯留率最低的一年,但這一數據仍高達85%。”[13]阻礙他們回國的因素包括科研體制不夠公平透明,學術環境欠佳,環境污染、子女教育和退休保障等。
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科技創新活動的國際化,國家間的競爭也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中國應重視科學技術外交在國際外交中的作用,提升國際科技合作的戰略性;進一步完善國際科技創新協調機制,調動地方積極性;提高國內合作參與主體的國際化水平和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吸引力度。
3.1 重視科學技術外交在國際外交中的作用,提升國際科技合作的戰略性
當前國際外交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功能上都已發生深刻變化,參與外交的主體也已不只是職業外交家。國家總體外交也包括科技外交,科技外交是國家的軟實力體現,這種軟實力是通過合作代替對抗[14],因此,科技領域的合作是科技外交的最重要載體。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應“主動服務于國家總體外交,積極地融入開放合作大局。”科技外交可以實現本國的長遠利益和間接利益,既可以以科技交流與合作為目的,也可以是主權國家利用科技手段達到特定政治目的和戰略意圖的一種外交活動。日本在《第4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1年)中指出,通過展開科技外交,促進國際共同研究、合作交流、成套技術產業輸出、情報及平臺建立等[15]。對外援助既是國家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工具,也是國家利益的延伸,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主要是為了進行技術轉移。對于中國而言也必須通過積極的科技外援,推動科研機構和企業“走出去”。日本國土狹小,人口老齡化嚴重,但總結出一套適合本國國情的國際合作方式,如通過購買或吞并外國企業,從而將企業的人才據為己有。或是通過購買或資助美國著名大學實驗室,直接獲取美國優秀智力資源。因此,中國要根據實際發展需要,針對不同合作國家,制定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合作戰略。
3.2 進一步完善國際科技創新協調機制,調動地方積極性
國際科技創新涉及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多個國家部委及各級地方政府,因此,對科技活動進行統一策劃,完善國際科技創新頂層設計。首先,建立國際科技合作跨部門協調機制。統籌協調全國科技資源,建立政府間合作、部際協調、部省會商、駐外使領館間的部際協調和部省會商機制,實現國家、部門與地方國際科技合作需求、計劃以及執行等環節的有效溝通與對接。其次,強化科技創新國際化意識。在省部會商、廳市會商中重點突出科技發展國際化戰略,鼓勵各地方政府圍繞區域經濟科技發展需要,主動與國外企業、研發機構對接,探索科技合作新路徑。最后,在地方科技園區、人才吸引和培養上,國家層面進行方向引導,提供激勵資金和項目,吸引地方提供配套政策和資金,實現中央與地方的協同和上下聯動。
3.3 提高國內合作參與主體的國際化水平
近年來,許多新興技術產業快速發展,以致針對相關產業的政策出現空白。政策的缺失不僅造成產業發展的障礙,也影響技術再創新,因此,針對科技產業的具體情況應當及時制定相關指導性的政策,保障創新活動及產業的持續性發展。中國政府要逐漸由“主導”向“參與”轉變,而后向“引導”“調控”過渡。一方面出臺政策鼓勵中國企業并購外國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提高企業研發的國際化程度;另一方面,要改善投資環境,鼓勵技術密集型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參與企業核心技術的開發與研究。針對大學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政府應繼續在具有技術優勢、國際競爭潛力及特色的技術領域進行戰略性的投入,并由政府頂層管理直接負責推進。同時,還應推進研究機構科研體制機制改革,針對科研工作特點制定科研制度改革的方案,實現現有制度局限的突破,提高高校、科研機構的國際化程度。
3.4 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吸引力度
隨著科技資源全球化流動與配置的趨勢日益明顯,國際科技合作是發達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優勢互補,提升自身科技實力的最重要方式之一。科技人才是最為重要的創新資源,優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受到高度重視。2008年,德國提出“聯邦政府科研國際化戰略”,密切加強與全球最具創新性的科學家和最好的科研團隊合作以及科研人員間的國際流動[16]。日本推出一系列人才國際化戰略,2010年“新成長戰略”,2011年“亞洲校園”計劃,促進日、中、韓三國學生的跨國流動;“加速頭腦循環的青年研究人員戰略性海外派遣項目”,派遣本國優秀青年研究人員赴海外進修學習[17]。2013年又啟動新的留學促進行動——“騰飛!留學日本”和“海外特別研究員”,支持本國學生和學者赴海外學習交流。中國應以科研國際化戰略為指導,在吸引和留住尖端科技人才、挖掘創新人才潛能、增強科技人才流動性、培養和提高本國青年科學家國際化程度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1]董新宇,蘇竣.科技全球治理下的政府行為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3(6):79-82.
[2]白春禮.加快科技創新國際化步伐[J].求是雜志,2013(10):39-40.
[3]肖利,汪飚翔.主要發達國家國際科技合作的資助政策及其啟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12): 23.
[4]李楠.2015美國創新新戰略[N].學習時報,2015-12-03.
[5]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指導意見的通知[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2-06-20.
[6]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N].人民日報,2015-03-29.
[7]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05-19.
[8][12]朱麗波.從科學計量學角度看近十年中國科技合作態勢[J].情報雜志,2015(01):116-138.
[9]柯進.成果轉化率低仍是科研“短板”[N].中國教育報,2015-11-30.
[10]祝亦楠.做跨國科技對接的“橋梁”[N].江蘇科技報,2014-03-07.
[11]吳貽康.關于科技外交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產業,2010(04):66-68.
[13]烏云其其格,袁江洋.獲得美國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回流狀況分析[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4(12):38-46.
[14]U.S.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Committee on Global Science Policy and Science Diplomacy,Development,Security,and Cooperation,Policy andGlobalAffairs.(2012).U.S.and 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onglobalscience policyandsciencediplomacy.Reportofa Workshop,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5]甄子健.日本科技計劃體系及其組織管理機制[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4(06):45-51.
[16]裴瑞敏,張秋菊,等.主要發達國家科技人才開發政策綜述[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4(9):34.
[17]鄭宇冰,管美鳴,等,戰后日本科技政策演變及其執行力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3(5):108-112.
責任編輯 朱文婷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3.032
F279.1
A
1004-0544(2017)03-0184-05
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HNSK(GJ)13-92);海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HNKY2014-26);海南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67247)。
尹紅(1980-),女,湖北宜昌人,管理學博士,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