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初明,祝黃河
(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南昌 330022)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再思考
□袁初明,祝黃河
(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南昌 330022)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最根本的一條歷史經驗,就是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新形勢下,改革、發展、穩定具有新內涵;改革發展穩定的辯證關系也具有新特點;要用新方法來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辯證關系;并且從現實、實踐、制度、價值四個層面來分析改革發展穩定相統一的結合點,真正實現三者的辯證統一,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理論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發展;穩定;再思考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最根本的一條歷史經驗,就是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這個歷史經驗對于當今世界致力于發展的任何國家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正在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到攻堅期和深水區,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發展需要新的動力,穩定在新的歷史時期也有新的內涵和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新實踐對于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要高度認識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辯證關系的極端重要性,并且運用新的研究方法,重新認識改革發展穩定及其內在辯證關系,探索改革發展穩定相互統一的結合點。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進行的改革,改革面臨的挑戰和任務、發展理念和發展動力、穩定的內涵和條件都具有新的內容。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辯證關系,首先要深入分析改革發展穩定在內涵方面的新變化。
當前我國進行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深層次的改革。所謂全面,就是在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總體目標基礎上,明確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涉及諸多領域的分目標,改革涉及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方方面面,統籌推進各領域的改革同時進行,無論是從改革涉及的領域還是改革所具有的系統性、協同性,與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都是不同的。所謂深層次,是指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觸及到深層次的社會關系和利益矛盾,面臨的阻力更大。如果說30多年前的改革更多的是“立”的話,那么,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主要是“破”,就是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趨勢,廢除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舊體制,改變與時代不符的舊觀念。全面深化改革遇到思想觀念障礙、利益固化的藩籬、體制運行的慣性等多方面的阻礙掣肘,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風險性凸顯,全面深化改革要協調好各方面的改革,要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改革是推動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改革統領一切。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對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對當前發展實踐的積極回應,是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創新發展,主要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提出必須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為發展注入新動力;協調發展要解決的是發展不平衡問題,通過協調發展來處理好發展中的各種關系,補齊短板,推動整體發展;綠色發展要解決的是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問題,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統一起來,使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開放發展要解決的是改善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問題,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實現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良好互動;共享發展要解決的是發展成果的合理分配問題,強調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增強發展與改革的動力。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發展更注重發展的科學性、持續性、全面性、協調性、開放性,更強調改革與發展的互動性,更注重發展成果的公平分配,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有機結合起來,有效促進社會穩定。
習近平在《之江新語》中指出:“要樹立新的穩定觀”[1],他提出要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辯證的觀點來抓穩定。習近平的新穩定觀是理解和把握當前穩定問題的重要指導思想。用聯系的觀點抓穩定,就是要全面分析各種影響社會穩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緊緊抓住當前影響社會穩定的國內外因素,要認識到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的穩定既包括國內環境的穩定,也包括國際環境的穩定,既包括社會、路線、制度的穩定,也包括思想的穩定。用發展的觀點來抓穩定,就是要不斷認識穩定內涵的新變化,不斷破解發展對穩定提出的新課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穩定是積極的穩定,就是通過改革與發展來實現穩定,通過積極克服各種誘發不穩定的因素來達到穩定,通過積極解決民生問題來求穩定,通過加快民主化進程來求穩定,而不是通過行政強制力量進行壓制來求一時平安無事的表面穩定。學者任平指出:“在改革與發展條件下,中國的穩定觀與穩定方式前后經歷了極大的變化,從高度集權、剛性控制和倚重政治的穩定方式向以建設和諧社會為核心、采取彈性控制、協調機制和偏重社會的穩定觀念轉變?!保?]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無論是實現穩定的條件,還是穩定所包含的范圍,以及維護穩定的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用辯證的觀點抓穩定,就是要具體分析和區別對待各種不同性質的矛盾,善于抓住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中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內部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改革要廢除利益固化的體制機制,發展要更注重公平正義,才能消除人民內部之間的不和諧因素,社會才能夠穩定。
改革發展穩定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三個重要方面,我們要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結合全面深化改革這個時代背景的新特征,深刻把握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辯證關系。
要堅持全面的觀點,充分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系統性、協調性。改革發展穩定是一個系統,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在這個系統,改革起著動力作用,發展起著導航作用,穩定起著平衡作用,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個方面出問題都會導致整個系統的運行發生紊亂,會導致社會社會主義事業遭受挫折。另一方面,作為同一系統中的三個要素,改革發展穩定要注意相互之間的協調性,改革要以是否能夠促進發展為出發點,發展要以是否能夠增進穩定為原則,穩定要以是否能夠保障改革發展順利進行為基礎,否則就是虛假的改革、發展、穩定。在實際工作中,要防止犯只強調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的錯誤,有些同志一味求穩而不敢進行改革,有些同志則沒有搞清楚改革到底為了什么,還有人拋開改革和穩定來講發展,甚至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這些錯誤做法的根源都是把改革發展穩定割裂開來,沒有把改革發展穩定看成一個系統,更沒有認識到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關系。
要堅持矛盾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三者之間會有所側重。例如發展與改革的關系,1992年之前是通過改革來促進發展,通過改革政治、經濟、文化體制來發展生產力,1992年之后是通過發展來帶動改革,發展為改革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沒有1992年以后經濟的高速發展,國有企業改革難以進行。2007年以后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又成為發展的推動力,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能夠帶來更大的發展,不能機械地把改革與發展的關系僅僅理解為動力與目的的關系。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是黨和政府各項工作的主題和主旋律,要用改革來統領全局,通過改革來破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思想、舊觀念、舊體制,推動科學發展,通過改革來調整利益分配格局,化解人民內部矛盾,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動態穩定。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過程論,把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看作一個過程??梢詮膬蓚€方面來理解,首先,無論是改革、發展還是穩定都要循序漸進,要把握度。要把握改革的力度,我國采取的是“漸進式改革”,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逐步進行城市改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每一項改革都是有步驟、分階段進行,改革要不斷推進,但是也要穩扎穩打,不能畢其功于一役;要把握發展的速度,我國采取的是“臺階式發展”,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不滿意,在國際競爭中就處于劣勢,發展得太快,其他領域的建設跟不上,就容易出問題,要科學制定發展目標,并且有計劃的實現;要把握穩定的條件,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主要面臨的問題是生存問題,解決好溫飽問題,就能夠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社會就能夠穩定,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解決好利益分配問題,能夠讓改革的成果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就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社會穩定就有保障。習近平指出:“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3],改革發展穩定任何一方面不遵循馬克思主義過程論,就會導致其他方面都出問題,就會影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大局。其次,要注意改革發展穩定統一的具體時代環境。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是動態的統一,是以一定的具體條件為轉移的,我們要創造發展改革穩定相統一的條件,同時要注意當所處時代發生變化的時候,改革發展穩定也要在新的條件下形成新的統一。
一般而言,學術界都認可這種觀點: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改革是手段,發展是目的,穩定是條件。在全面深化改革這個時代背景下,不但改革、發展、穩定的內涵發生了重大變化,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也具有了新特點。
改革既是動力,又是統領全局的中心工作,實現發展和穩定需要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3]140改革構成了中國幾十年的發展實踐的主線,1978年開始進行農村改革,1984年開始進行城市改革,1993年開始進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到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的全面深化改革,事實證明,改革是我國各項工作的重心,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改革是解決發展和穩定面臨挑戰的關鍵,習近平指出:“面向未來,要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保?]10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從邏輯上來說,改革是源頭,只有通過改革,才能推動發展,只有在不斷改革中,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動態穩定,從這個角度來看,改革統領發展穩定乃至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全局,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切入點和關鍵之處。
發展既是目的,也是檢驗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更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基礎,發展也是保障穩定的必要基礎和手段。如果僅僅從目的的角度來理解發展,一方面容易使穩定成為發展的手段,為了實現發展而采取行政干預的方式來保障發展的穩定環境,這樣的結果既不利于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性,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動態穩定。另一方面也容易使改革局限于當前的發展目的,制約了改革的全局性和長遠性,某些方面某些領域的改革,從近階段的發展來看,可能是有積極作用,但是著眼于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消極作用。從發展與改革的關系來看,發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第一個層次的關系,從第二個層次來看,發展是檢驗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改革是否成功,就看它是否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否能夠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是否能夠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這樣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從第三個層次來看,發展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基礎,發展既包括經濟實力的提高,也包括政治文明的進步,還包括思想觀念的改變、社會結構的優化、社會和諧度的提高,各方面因素的發展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基礎,否則,改革就會因為遭受強大的阻力而失敗。從發展與穩定的關系來看,我們既要認識到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同時也要認識到發展是穩定的手段,我們要實現的是積極的、動態的穩定,而這種穩定的實現,關鍵在發展,發展可以緩解社會矛盾,可以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可以證明制度和政策的正確性,從而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曾經存在尖銳的階級矛盾,資產階級通過改革和發展,緩和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尖銳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暫時的社會穩定。
穩定既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也是改革和發展的結果。從前提的角度來理解穩定與改革發展的關系,主要是強調穩定對于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性,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穩定的國內外環境,改革和發展就無法順利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獨立起來的各民族國家開始有條件發展本國的經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國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才開始進入改革和發展的新階段,幾十年比較穩定的國內外環境,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進步的前提條件。僅僅從前提的角度來理解穩定與改革和發展的關系,容易形成為了改革和發展而穩定的錯誤傾向,穩定應該是改革和發展的必然結果,改革如果真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切實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那么,就一定有穩定的環境,那種為穩定而穩定的觀念和做法得到的不是真正的穩定,要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對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進行曲解和割裂的傾向。如有人對改革采取懷疑和反對的態度,認為改革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不利于社會主義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這種“左”的思想不但會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障礙,而且會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有人則一味強調改革,毫不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以及改革與發展的互動性,為改革而改革。在發展問題上,有人仍然緊抱GDP指標不放,固執堅持狹隘的發展觀,不能夠利用改革為發展提供新動力,這樣的發展既不利于改革事業的順利進行,也難以真正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穩定就沒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在穩定問題上,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銳意進取,凝聚共識,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開創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但是,有些領導干部在工作中過于求“穩”,怕擔責任,采取不作為的態度,這種做法不但會嚴重影響改革效果,而且會破壞發展的良好形勢。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改革發展穩定高度重視,鄧小平指出:壓倒一切的是穩定,改革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發展才是硬道理;江澤民指出:改革、發展、穩定,好比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棋盤上的三著棋子;胡錦濤指出:改革、發展、穩定,是我們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全局意義的三個大問題;習近平指出:改革發展穩定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個重要支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保持發展與穩定的和諧統一,要科學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堅持全面改革,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和良性互動,改革又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力求取得重大突破;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對看準了的改革,要下決心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廣,又必須穩妥審慎,穩扎穩打,做到“蹄急而步穩”;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要把“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既要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保障改革堅持正確的方向,又要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使改革不斷深入進行。
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的辯證統一,既要從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這個戰略全局的高度貫徹體現到每一個領域,又要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長遠發展來規劃好每一個發展階段,關鍵是要落到實處。要從現實、實踐、制度、價值四個層面來深入分析改革發展穩定的結合點。
從現實層面來看,防范好各種風險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風險的存在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客觀現實,習近平在談到“十三五”計劃時就指出,“今后5年,可能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改革發展穩定任何一個方面工作沒有做好都可能引發風險,不改革或者改革沒有取得既定成效,發展得太慢或太快,沒有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都會帶來各種風險。而改革發展穩定又是防范化解各種風險的重要手段,通過改革來促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可以提高我們抵御風險的能力;通過發展來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發展成果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可以夯實防范風險的群眾基礎;穩定的國內外環境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也是預防和抵御各種風險的前提條件。孫肖遠指出:“穩增長既要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又要為調結構創造有效空間和條件;促改革既要加快破除經濟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又要為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發展增添后勁;防風險就是要高度重視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4]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的辯證統一是防范風險的安全網,而風險又是檢驗三者是否高度統一的風向標。
從實踐層面來看,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什么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問題,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要緊緊圍繞民生問題持續改善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改革發展的主體,也是維護穩定的力量源泉,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要讓改革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形成共識,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到社會主義發展事業中去,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與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高度一致,實現穩定就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所以,只有在實踐中堅持走群眾路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切實解決好與廣大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教育、就業、養老、社保、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改革就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發展就有永不衰竭的動力,穩定就有最可靠的保障,就能夠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的辯證統一。在中國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緊緊抓住土地革命這個中心工作,解決了農民階級最關心的土地問題,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了農民階級的廣泛支持,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只有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通過改革來發展生產力,通過發展來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就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支持,社會就能夠穩定。因此,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實現改革發展穩定辯證統一的關鍵所在。
從制度層面來看,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當前,我國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但是,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大力發展生產力仍然是我國的根本任務,這決定了我們必須把公平原則作為解決發展問題的前提,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同時,收入差距的逐漸擴大導致人民內部矛盾凸顯,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和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這就要求我們提供足夠的正義資源來保持社會穩定。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發展與穩定、公平與正義、效率與公平等問題處理好,既要使發展充滿活力,又要使社會和諧穩定。要加強保障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加強法制制度建設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設,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強社會保障和公共財政制度建設,讓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從根本上說,改革就是要從制度上規范利益分配,處理好發展中的利益關系,達到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郭湛指出:“從利益角度說,改革、發展、穩定、和諧都涉及利益關系,這是將四者有機統一在一起的一條紅線?!保?]
從價值層面來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馬克思不但從價值層面提出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且分析了社會發展與社會變革對于人的發展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分析資產階級的歷史進步性時指出,“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6]275,然而,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局限性決定了它最終會成為阻礙人的發展的力量,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294。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是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進行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制度安排,改善人的發展的各方面環境,改革沒有完成時,人的全面發展也永無止境。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真正的發展就是能夠給每個人提供充分就業的機會,從而有利于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真正的發展就是要打破地域、出身、經濟條件等對人們之間進行聯系和交往的束縛,從而有利于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真正的發展就是要改變人為了生存而活著的狀況,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每個人的自由個性都可以得到充分彰顯,王祝福指出:“發展并不簡單地等同于經濟的發展。作為目的的發展的內涵應是人的全面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如同改革一樣也是手段的一種罷了。”[7]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改革和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目標的發展,就一定能夠實現社會的穩定,并且能夠在動態中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的和諧統一。
從最終意義上來說,生產力是改革發展穩定的結合點。首先,改革發展穩定的目的都是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改革的目的就是改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生產力的發展是發展的主要內容和最根本的標準,穩定是生產力發展的前提,國內外的發展實踐充分證明,沒有穩定的國內外環境,發展生產力是一句空話。同時,改革發展穩定最終要落腳于生產力的發展,無論是解決人類社會發展的社會基本矛盾,還是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以及創造我國社會穩定的物質基礎,都依賴于生產力的發展;其次,生產力的發展既是防范風險的物質基礎,也是實現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前提,更是公平正義制度建設的目的所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最終也離不開生產力的持續穩定發展;最后,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優越性最根本的表現形式,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體現在我們能夠以比資本主義更快的速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戰勝資本主義,實現全人類的解放,而這恰恰是改革發展穩定的最終旨趣所在。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重新思考改革、發展、穩定的辯證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我們要堅持與時俱進,開拓視野、創新思維,在新的歷史起點,重新審視改革發展穩定的新內涵,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梳理改革發展穩定的內在關系,探尋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結合點。只有這樣,才能夠順利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前進。
[1]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46.
[2]任平.關于建國60年改革、發展和穩定方式變革的哲學反思[J].江蘇社會科學,2009(5).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36.
[4]孫肖遠.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在邏輯—以改革發展穩定的辯證統一為視角[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5]郭湛,譚清華.從社會利益機制看改革、發展、穩定、和諧的互動[J].教學與研究,2008(7).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王祝福.對改革、發展與穩定的再理解[J].理論月刊,2003(12).
責任編輯 劉宏蘭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3.004
D616
A
1004-0544(2017)03-0023-05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6BKS039)。
袁初明(1974-),男,江西上高人,哲學博士,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祝黃河(1955-),男,江西瑞昌人,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