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摘要】面對全球化背景下給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所帶來的挑戰,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全球化背景下的實質,高舉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更新愛國主義教育理念,不斷充實和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積極探索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全球化 大學生 愛國主義
一、為適應全球化背景下浪潮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
(一)堅持愛國主義教育基礎地位、長抓不懈的教育理念
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放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個大學教育的基礎地位,這是全球化背景下正確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立足點和基本認識前提,必須堅持。全球化時代并不會導致民族國家的消亡,全球化也決不意味著對國家主權的否定和民族利益的抹殺;恰恰相反,要在全球化中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要求強大的民族獨立自主精神以及凝聚力的支持。強大的民族獨立自主精神以及凝聚力,正需要通過愛國主義教育來培養。沒有愛國主義教育,就沒有民族獨立自主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國家的獨立穩定發展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必須重申和強化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地位。
(二)堅持立足民族性、注重開放性的教育理念
全球化時代,伴隨“全球化”趨勢發展,“國家化”和“民族化”趨勢也在增強。一方面,全球化呈現出全球不斷融合的開放性特征;另一方面各個國家要保持自己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獨立自主地位,必須立足于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這一特征要求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樹立和堅持立足民族性又注重開放性的教育觀念。
全球化背景下時代,各國競爭日趨激烈,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己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體現。強調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民族性,不僅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抵御西方文化的滲透和入侵。
(三)堅持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的教育理念
愛國主義教育要保持其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保證其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樹立不斷創新的理念。這種創新,要建立在繼承和發揚民族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的基礎上,不僅是在理念上創新,而且要在內容、方式方法、載體等多方面創新,把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創新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全球化背景下繼續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獲得新生命,綻放出新光彩。當然,這種創新,還應建立在對世界其他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的成功經驗和有效方式方法的吸收和借鑒之上,同時還要關注全球化的社會實踐,關注、研究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學會運用新理論、新成果和新研究工具來推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的發展。
(四)堅持理性化的教育理念
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有一些大學生奉行狹隘的、非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在一些問題上過度敏感、極不冷靜等,他們往往糾纏于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而大做文章。這種所謂的愛國心,一是并不長久,二是不能指導大學生正確的行動,甚至產生與主觀愿望相異、相反的效果。所以大學生愛國要講究方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增強理性化,幫助大學生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辨別國際社會中形形色色的理論與思想。正視本國的歷史和國情,認清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形勢和地位以及自己的發展目標。既要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也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同時應把情感與理性的反思結合起來,把對祖國的滿腔熱情與對現實的深刻而理性的思考結合起來,刻苦學習,學好本領,為將來報效祖國而努力。
二、加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理論建設
(一)注重研究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新問題、新情況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它將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造成持續沖擊,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將不斷出現新問題、新情況。因此,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要緊跟時代變化的潮流和趨勢,密切關注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加強對它們的理論研究,并以這些研究成果來指導教育實踐,使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不斷應對新情況、新變化,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推進。
(二)培育應對經濟全球化沖擊的優秀理論成果
國家和地方政府相關教育主管部門、出版社、雜志社以及高校自身,要高度重視應對經濟全球化沖擊的優秀理論的建設;應提供資金、物力上的支持,成立相關研究機構,加強科研隊伍建設,使愛國主義教育理論建設在組織機構、人員配備、資金、時間和精力上有充分的保障。尤其要組織一批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文、史、哲方面的專家、學者,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和社會對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要求與大學生的接受心理和個人發展需求結合起來,進行高校愛國主義教材建設、歷史和文學藝術讀物的建設,為實現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更新,提供理論與知識文化支持。
(三)博采眾長,開展借鑒其他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研究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研究應該面向世界,對世界其他國家愛國主義理論和實踐經驗進行系統研究,從中找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有效經驗、方法,加以借鑒。西方國家非常重視啟發教育,讓教育對象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并鼓勵他們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提高道德認知、道德境界和踐行道德原則的能力。這些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方法和經驗為我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提供了借鑒,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重視這些方面的研究,并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借鑒和吸收。
三、不斷充實和豐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永遠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它關系到我們培養什么樣人的問題,關系到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前途和命運。全球化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構成了現實的沖擊和影響,從國際形勢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對我國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滲透,造成了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動搖,價值觀出現多元化和不穩定的趨勢;從國內形勢看,隨著社會轉型時期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及矛盾的激增,社會道德領域一度呈現出混亂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的認同和信仰。
(二)民族精神教育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新的時期,中華民族如何抵御全球化浪潮的沖擊,維護國家主權,這需要我們真正把愛國主義這面旗幟高舉起來,把弘揚和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民族文化教育
在中國文化的整體結構中,儒家所提倡的人際貴和精神、家族凝聚精神、公忠體國的政治倫理,由己及人的寬容襟懷;道家所強調的豁達大度的人格風范、怡情養性的生活準則、先予后取的處世態度;法家所主張的厲行法治以顯現綱紀的治國理念;墨家的篤行實干的生活態度、利他平均的理想追求,等等,對于解決全球化背景下進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都有很好的啟示作用。我們應該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普及強化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使大學生明確全球化應有各個民族、各個文明的特色,并結合本國的實際進行,摒棄本國文化傳統的現代化、全球化是不可能成功的。
四、要不斷創新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載體
(一)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任務,是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內外重大時事,全面認識和正確理解黨和國家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認清國際國內形勢,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珍惜和維護穩定大局,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二)發揮社會實踐的強化作用
大學生愛國主義不能僅僅依靠校園活動來實施,還必須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相結合。將愛國主義精神內化為大學生個體意識,必須通過經常化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實踐活動,強化大學生的愛國心理和愛國感情,使愛國主義精神在大學生心理結構中由朦朧走向自覺。通過社會實踐,使大學生對祖國的認識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對愛國主義有更直接、更具體的體驗,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提高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等。此外,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大學生還會受到民族文化和革命傳統的熏陶,有利于大學生學習、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三)發揮校園文化的滲透作用
校園文化具有明顯的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約束功能、輻射功能,它與課堂教學文化一起共同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需要,對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從培育以校訓精神為核心的大學精神為切入點,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通過耳濡目染,實現環境育人;需要充分利用廣播、櫥窗、板報和文化長廊等宣傳陣地,努力營造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濃厚校園氛圍。
(四)發揮校園網絡的載體作用
隨著全球化時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更加豐富。互聯網自身的諸多特點和強勁的發展態勢,成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型載體,因此,高校要不斷強化“陣地意識”,及時占領互聯網陣地,構建愛國主義教育平臺。高校應該充分利用校園網進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建立愛國主義教育網頁,提供資源豐富的信息檢索和利用服務,讓更多的媒體進入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建立和完善教育網絡系統,形成立體化的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