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群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學習態度。”只有學生動起來,課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才能高效。那么,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呢? 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懸念,激發探究興趣
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懸念,創設“問題情境”,聯系生活實際,啟發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變成為數學的對象,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和準確闡述,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數學知識對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具有很大的幫助,引起學生對學習的數學內容的好奇心,喚起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特征”時,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并且很神秘地說:“這是有秘密的,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老師已經掌握了這個秘密,你們可以出一些分數來考考老師,老師能很快地判斷出每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判斷后讓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驗證,使他們明白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確是有秘密的,從而產生“有什么秘密”的問題懸念,創設問題情境,之后讓學生帶著這個懸念去研究“其中的秘密”。這樣,學生的思維在教師提供信息的撞擊和引導下得以活躍,很好地激發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好奇欲望,使學生沉浸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研討氣氛中,達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
二、互動探究,建立數學模型
首先,教師應關注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從學生身邊生活中有效設計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從生活中提取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這是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前提。其次,在學生對題意和數量關系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以及線段圖等多種方式把已知信息畫出來,使學生對題意和數量關系有進一步的理解,促使學生順利的去解決問題。然后,講解數學模型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讓學生全方位地感知某類事物的特征或數量間的相依關系,將數學應用意識貫穿到整個日常教學中去,促使學生更多地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例如教學“8的乘法口訣”內容時,教師可采用三個層次遞進式的方式讓學生經歷的掌握口訣的形成過程,進而學習編寫口訣:第一個層次是結合動手擺圓片等學具編寫1×8的乘法口訣,老師編給學生看;第二個層次是繼續結合動手擺學具編寫2×8,3×8的乘法口訣,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師指導學生編口訣;第三個層次是放手學生自己編口訣。
三、抓住關鍵,適時進行提問
教師恰當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數學王國里遨游。在教學中要積極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大膽的提出合理的解法,教師在必要時進行點撥疏通,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教學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時,如“同學們做黃花25朵,做紫花18朵,做的紅花比黃花和紫花的總數多3朵,同學們做了多少朵紅花?”,老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已知條件與問題后,提問:“紅花的朵數跟什么有關系?與黃花和紫花總數有什么關系?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做的紅花比黃花和紫花的總數多3朵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接著老師邊講邊畫線段圖,畫出黃花和紫花的線段后,提問:“哪一條線段表示的是黃花和紫花的總數呢?”(指名上臺指出)再畫表示紅花的線段(老師故意把表示紅花的線段畫的和總數一樣長)。提問: “是這樣嗎?為什么不對?應該怎樣改……”
四、質疑交流,體味數學樂趣
教師要善于利用兒童這份天性,在課堂教學中“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 教給學生質疑方法,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創設口到、手到、心到,釋疑解難的機會,使其養成多思善問的習慣。并且開展師生互動,進行平等交流,提倡合作,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精誠團結,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再封閉,不僅是知識集中訓練營,而是體現了高智慧學習的方式和能力。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途徑是課堂教學的實施。善于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地學習,合作探究,精彩紛呈,才能穩定地推進課堂改革,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