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瑜卿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教師應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轉變自身的教學行為,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實施者和創新者。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教師,新課程呼喚教師的角色轉變。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怎樣轉變自己的角色和行為呢?
一、美麗變身,多元角色教師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是師生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過程。教師應由傳授者轉變為參與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
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因此,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除了參與學生的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給予指導。現代教學論認為,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師的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的辯證統一。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引導學生去尋找和發現,并與學生一起共同探索;學生是學習真正的主人,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學生認識發展同時,師生獲得輕松、愉快、成功的情感體驗,創造了良好的師生合作交往,讓教學過程呈現積極主動的學習氣氛。
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從學習的意義上來說,教師首先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教師要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學習的伙伴,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學生同悲共喜,與學生同呼吸共命運,從而真正地為學生服務。通過建立平等、親近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參與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運用各種適當的方式,指引學生確立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動機,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學習活動中去。
二、重大轉身,多元主體合作
在新課程改革中,合作給教師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使教師在競爭中不斷創造新的優勢。綜合化的新課程,需要教師之間更多的交流,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教學工作。面對新課改,一方面,教師要自覺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補充必要的學科知識,轉變傳統的單科教學方法,努力在多學科視野中進行教學。另一方面,教師之間要加強借鑒、互補、合作,通過教師的交流合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程也強調師生合作的重要性,強調師生間的互動。較之與傳統教學,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控制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因此,教師要當好學生的“導演”,確保每個學生的人格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張揚,每個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家長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合作對象,只有得到家長支持和參與,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三、努力翻轉,多型教學模式
變革教學模式,為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搭建平臺。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知識的獲得不是簡單的復制和遷移,而是學生的自我建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對學生的自我建構有著重要意義。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個性受到壓抑等,長期困擾著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教師過于強調接受學習,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將傳統的教學方法轉變為新型的教學模式,并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如“問題導學型”“分層教學”“自主探究學習”“網絡學習”“慕課”“協作性學習”等。只要方法得當,就能使學生的大腦能夠真正地“動”起來;只要學生的思維被激發,他們就會在完成任務或獨立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地培養創新、合作、自主學習、有效利用現有的網絡信息等能力。
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給教師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教師要主動積極地完成教育教學行為的轉變,堅持在實踐中學習、研究和改進,堅持不懈地更新自身的知識觀念,使自己成為適應時代、與時俱進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