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潞平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同時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隊伍逐漸壯大,隨之迎來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改變了新聞傳播方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新聞媒體組織架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記者是新媒體工作的重要保證,記者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媒體發展的速度。而如何滿足受眾的需求同新聞記者的工作要求相統一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文章主要針對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媒介素養進行探索,分析現狀,同時提出一些意見。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記者;受眾;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1-0096-02
當前,媒體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各種新型媒體不斷涌現。新媒體在生活中出現的概率越來越頻繁,為傳媒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新型媒體想要鞏固自己的市場份額,必須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動向,科學的統籌規劃,制作老百姓喜歡的傳媒節目。此外,作為信息化時代的產物,新媒體的持續發展需要新聞記者良好的新聞素養作為支撐,所以,新媒體時代下的記者從業人員必須學會在短時間內捕捉新聞信息的能力,與受眾之間保持積極互動,轉變自身傳統角色。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的口味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怎樣把握受眾的喜好是記者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分析新媒體時代記者應該采取怎樣的應對手段,對促進新媒體行業的持續穩定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故此,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步提升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是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1 新媒體時代的含義
新媒體是一個十分寬泛、不斷變化的概念,不同的人對于這個問題應該都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來說,主要包括網絡媒體、自媒體、傳統電視、廣播等平臺。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期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是利用數字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通過互聯網、廣域網、衛星等傳播渠道,最后以數字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向受眾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充分結合,相互補充,二者緊密聯系在一起,最后形成一個有機結構體,構成了我們熟悉的新媒體時代。
2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的變化
1)新聞傳播規則被打破。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的定義和性質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聞傳播被稱為“不同人群之間的信息交互傳播”。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個定義,但是已經同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傳播存在著巨大的差異[1]。新媒體的產生依托于互聯網,在這樣的傳播過程中,記者要學會借助互聯網來獲取第一手的新聞素材,不同于過去信息量匱乏情況下,記者具有獲取信息的優勢。也就是說,新媒體時代為受眾提供了獲取新聞信息權力,使得記者在新聞傳播并不占有明顯的優勢,每個人都具有傳播新聞的可能性。
2)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記者工作。傳統的新聞傳遞主要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為主要傳播渠道,不涉及到同受眾的交流和互動。但是在高度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新聞記者的工作方式已發生了極大轉變,與受眾的互動進一步強化。比如通過微信平臺的新聞互動。微信是當前互聯網環境下,我國大多數人都會使用的社交軟件,通過微信平臺可以實現新聞傳播過程中多樣化的互動和交流,傳播更加快捷、便利。同時,新聞記者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由傳統的新聞輸出轉變為移動端和PC端的輸出。
3)新聞傳播中尊重受眾感受。新媒體新聞記者的工作和時代的發展進一步同步。當前,隨著社會對于人權意識的逐步提高,以人為本的思維正在深刻影響著傳媒行業。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的過程中,應更加關注人們生活中存在的民生問題,以人的信息需求點出發,通過多元化的新聞角度進行報道和傳播,逐漸傾向社會輿論,幫助人們解決問題[2]。
3 如何有效提升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媒介素養
1)應該加強對于新聞信息采集的把控能力。在傳統的媒體生存背景下,新聞記者有著自己特有的發言權,什么事件可以采訪,什么時候采訪,都由新聞記者說了算。社會受眾對新聞的選擇只能是被動的,而沒有自己挑選新聞內容的機會。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信息的傳遞方式發生了改變,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發布自己的信息,形成屬于自己的內容。可以說人人都具備充當“記者”的基本條件,記者不再享有獨家優勢。QQ、微信、微博等傳播和交流工具促使記者身份的轉變,使信息傳播的傳播和接收變為雙向。所以,新媒體時代下,記者應該將受眾感受放在第一位,提高新聞質量,對新聞的采集工作要嚴格的把關[3]。不能將新聞演化為自由隨意性的傳播,努力提高對于新聞傳播工作把控方向的能力,消除不良信息的困擾,傳播輿論正能量。
2)新媒體時代記者應強化專業性。在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下,新聞專業規范是新聞從業人員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在新聞報道中保證新聞信息的準確性、客觀性、時效性,保持公平、公正、公開的態度,將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協調。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傳播覆蓋面越來越廣[4]。同時,良莠不齊的信息夾雜其中,對于受眾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擾。因此,新聞記者必須強化責任意識,嚴格遵守相關準則,正確把握輿論導向。違背最基本的職業規范,不僅對于記者自身的利益造成嚴重的損害,同時更弱化了新聞媒體在受眾心中良好的印象。記者從業人員應該進行客觀分析,對于新聞事件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3)新聞記者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傳統新聞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于新聞事件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并被別人所熟知。新聞的流動逐步加快,但是新聞信息碎片化和情緒化言論逐漸惡化。人們在網絡中可以自由隨意的發表意見,對于記者的工作也提出了挑戰。因為,不同于過去的新聞信息量少,目前井噴式的新聞信息量需要記者更加仔細的甄別[5]。因此,在采集新聞的過程中應該進行大量的信息對比,及時過濾掉虛假、不切實際的新聞,將客觀、公正、權威的新聞進行發表,傳遞主流信息價值觀。越是魚目混雜的社會情況,受眾越是需要權威的信息發布。所以積極主動地進行信息的檢驗是十分必要的。鮮明、清晰地信息公開和考證才能凸顯新聞媒體的價值。
有些新聞記者出于商業利益,可能會制造虛假新聞來提升影響力。這樣的行為是十分不可取的。新媒體時代應該在關注社會需求的同時,培養媒介素養更加契合大眾,走進人們生活,起到相應的社會責任。新聞記者的指導性是抵制社會不良虛假信息的有力保障,也是時代賦予記者的神圣職能。只有如此,新媒體時代的新聞信息才會有序發展,不會隨波逐流。
4)新聞記者應該及時化解社會矛盾。信息化時代,人們更加便利的發布和傳遞消息。而這樣的環境下,信息的傳播可能會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和造成社會恐慌。所以,新聞記者應該提高對于新聞信息的敏感程度,尤其對一些潛在的社會威脅言論進行及時查證,多方位的追蹤報道、核實,建立和政府有關部門的互信友好關系,完成好化解社會矛盾的工作。而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在繁雜的信息海洋中,尋找危險的存在是需要新聞從業人員認真思考的問題[6]。只有不斷學習相關的技術和手段,強化對新聞事件的辨識能力,運用相關的技術手段進行信息甄別,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及時同政府進行交流,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為社會的安定出一份力。
4 結束語
在新媒體時代,各方面都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而對于記者來說,身上的責任也越來越大。受眾對于新聞媒介仍然具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了解真實的新聞事實。所以,記者應該不斷強化自身責任意識,不斷地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同時,強化責任意識,以大局觀為重。在新聞環境日益復雜的今天,需要媒介素養的提高來保證新聞傳播工作更好的開展。提高判斷力,積淀新聞知識,勇于承擔責任,培養多樣化的知識體系結構,強化大局觀意識,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為社會穩定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瀾.談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J].經濟管理,2016(3):85-87.
[2]詹新惠.新媒體編輯[J].中國人民大學,2013(9):
58-59.
[3]肖娜.談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J].編輯之友,2014(9):56-58.
[4]魏微.談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J].新聞研究學刊,2016(2):177-178.
[5]吳毅軍.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探討[J].才智,2015(4):270-271.
[6]朱堅梅.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J].新媒體研究,2016(6):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