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聞+李小瑛
[摘要] 本文從珠三角港資企業的發展現狀出發,總結珠三角港資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問題,包括核心競爭力不足難敵國外市場的競爭、缺乏企業家精神、政策優惠不再、政府稅費過高、人才缺乏等。港資企業應把握“一帶一路”戰略、CEPA合作,建立跨境電商平臺,打造港商品牌,適時采取跨國并購,實現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 港資企業 轉型升級 珠三角
[中圖分類號] F27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7)01-0097-03
一、珠三角港資企業發展現狀
2014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在“三期疊加”壓力的倒逼下,珠三角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港資企業的發展發生了一些新變化。
一是港資企業是廣東數量最多的外資企業。截至2014年底,在珠三角地區港資企業共19305家,占全部港資企業的83.9%。珠三角地區港資企業投資總額1962.03億美元,注冊資本1251.43億美元。廣東省珠三角9市累計批準香港直接投資項目109741個,合同外資金額3134.91億美元,實際吸收外資金額1868.2億美元,分別占同期港澳資投資各項總額的84.58%、85.27%和85.68%①。從地域分布來看,珠三角地區19305家港資企業中, 5439家集中在東莞地區,占比28.2%;5434家集中在廣州地區(含增城、從化),占比達28.1%,兩地合計占比超過五成②。
二是港資制造業企業面臨困難。廣東省港資企業主要從事制造業,包括橡膠和塑料制品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等制造業。近年來,港資制造業面臨困難。以港資制造業重鎮東莞為例,根據《東莞港(澳)資企業現狀與前景調查》,有約三成企業認為訂單減少幅度普遍在15%~20%之間,訂單減少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鞋類和家具;有三成制鞋訂單已經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生產;所調查的企業普遍預期利潤下降10%~15%,服裝、制鞋、玩具等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利潤率已經從高峰時的20%下降至6%左右。
三是港資制造業企業搬遷倒閉加劇。2012年以來,廣東省港資企業搬遷倒閉加劇。2014年廣東省累計關停搬遷港資企業1032家,占全省關停搬遷企業數的63.71%。根據《東莞港(澳)資企業現狀與前景調查》數據,2012年東莞港資企業約有15000多家,但到了2014年初下降到7500家左右,到2015年底只有不到7000家。在國內外經濟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這個趨勢恐怕仍將繼續。
四是港資服務業企業占比逐年上升。從2006年占比2.87%增至2015年13.02%①。
二、珠三角港資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問題
(一)核心競爭力不足難敵國外市場激烈競爭
第一,港資企業核心競爭力不足。與美歐日等國外在華跨國企業相比,港資企業主要從事中低端制造業,經營規模普遍較小,研發能力相對較弱,品牌影響力也較小。由于港資企業進入國內市場早,同時具備人緣、語言、文化等優勢,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隨著我國不斷擴大開放,美歐日等國外跨國企業相繼進入中國市場,人才、資本、技術占據優勢,港資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難敵美日歐大企業的競爭。第二,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代工訂單減少。由于港資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主要從事傳統代工制造業,嚴重依賴歐美日的訂單。近年來美國經濟逐步復蘇,吸引大量美資企業回流。而且美元進入升息周期,市場上對美國經濟的樂觀預期,也吸引了相當數量的資本和訂單回流。另外,由于中日關系持續低迷,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升,勞方的議價能力不斷提高,使得部分日資企業成本增加,只能選擇回流。這部分回流的美國、日本企業主要是處于上游的制造業企業,它們的退出直接影響下游港資制造業企業的訂單。第三,發展中國家訂單分流。珠三角地區的人力、土地、資源等成本不斷提高,使得很多廠商不得不搬遷到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地。這些地方的成本只有珠三角的1/2,成本上升造成的訂單轉移,也使珠三角港資企業倍感壓力。
(二)缺乏“向內看”的企業家精神
一些港資企業家缺乏“向內看”的企業家精神,不夠了解國情,對國內的政策、制度研究不深,不能靈活調整經營。首先,新一代港商缺乏老一輩港商的冒險、進取精神,特別是愿意在中國內地拼搏,以合理的失敗成本追求商機、克服困難直到實現目標的企業家精神。其次,部分港商缺乏戰略思維,沒有準確把握國家“一帶一路”大戰略、CEPA粵港澳深度融合等政策,在內地市場的資金投入、業務拓展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港資企業更傾向于通過簡單的加工貿易獲取利潤,缺乏系統性、戰略性眼光和能力對企業進行全面升級改造。與本土的民營企業家相比,港商亟需奮發圖強,發揮“向內看”的企業家精神。
(三)政策優惠不再
首先,外商優惠逐步取消。 2008年以來,我國陸續頒布實施了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勞動合同法》,外商投資企業所能享受的優惠待遇已基本取消,勞動力工資上漲,企業用工成本上升,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影響較為突出。其次,國內勞工薪金問題逐漸受到重視。全國最低工資標準逐年增加,珠三角地區最低工資標準增長很快,這對于外資企業,尤其是從事制造業為主的港澳資企業影響深遠。
(四)政府稅費過高
珠三角港資企業認為國內稅費項目繁多,征稅費率高,令企業負擔沉重。尤其是“五險一金”(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保險和公積金),已經占工資總額的近一半。根據《東莞港(澳)資企業現狀與前景調查》,東莞地區制造業企業員工平均工資為3000元,最少要繳納1000元,再加上為留住員工的食宿、交通等補貼,用工成本達1400元左右,對企業的競爭力有很大影響。
(五)缺乏高素質人才
港資企業主要從事簡單代工制造業,所需的技術和人才的層次較低,缺乏培養人才和提升技術的機制,使不少企業轉型升級困難重重。尤其多年來的“招工難”,高素質人才嚴重缺乏,使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被迫淘汰轉移。2014年東莞企業用工缺口平均在15%左右,其中高素質技術工人最為缺乏。隨著一部分企業轉型升級,引進新技術和新機器,企業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工人。
三、珠三角港資企業轉型升級方略
(一)把握“一帶一路”,擴展新興市場
首先,“一帶一路”有力擴大港資企業發展的市場,優勢產業可以搶占先機。特別是“一帶一路”對香港的益處不止限于大企業,有專長或特別專注細分市場的中小企業,也可從中受惠。其次,港商可以傳統商務業務為基礎,拓展消費鏈上游產業。港資企業應把握新機遇、新商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新興市場。
(二)建立跨境電商平臺,促進內銷網絡
面對國內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港資企業的電商平臺亟需建立,學習國內企業家先進的發展觀念和商業模式。首先,香港電商應轉變舊思維,適應國內電商生態。和國內相比,香港電商以專業化為主,忽略了發展平臺的重要性。港資企業開拓內地市場,必須轉變在香港的電商模式,盡快搶占內地市場。其次,香港電商企業要積極在內地設點,建立電商平臺。尤其應該在珠三角、廣東自貿區(南沙、前海、橫琴)內,利用地理優勢、文化優勢,盡快鋪開設點,加快構建內銷網絡。
(三)積極向“內”看,抓住CEPA機遇
港商應積極向“內”看,研究國內的政策、戰略,搭上國家崛起的快車,深化區域合作,實現轉型升級。從2003年開始,CEPA協議不斷創新,給港資企業尤其是服務業企業進入廣東提供便利。港資企業需學習、適應新的政策環境,利用好CEPA等新政策措施,使港資服務業進入珠三角,實現港資企業轉型升級,互利共贏。
(四)打造港貨品牌,提供差異化商品
首先是要打造港貨品牌,加大宣傳,建立品牌優勢。其次,香港電商要充分利用跨境電商的差異化商品優勢。作為自由港,香港的貿易體系經過多年發展已經非常完善。從事貿易的企業經驗豐富,他們與內地企業相比,最大的優勢在于供應鏈。港資企業的供應鏈流程更順,速度更快,經手的進口商品種類也更多,能為內地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差異化商品。尤其是隨著內地民眾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對商品的品質有了新的要求,港商品牌大有市場。
(五)適時采取跨國并購,提高核心競爭力
進行合適的跨國并購,能有力地將資源合理整合,實現后發企業追趕。港資企業應找準自身產品和消費者的市場定位,運用與國外企業代工建立工作關系,培養企業社會資本,適時提出跨國并購。通過并購國外企業的技術、品牌、市場、人才,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通過技術再投資、品牌深化,實現自主創新,最終實現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毛蘊詩等.制度環境、企業能力與OEM企業升級戰略——東菱凱琴與佳士科技的比較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6).
[2]阮建青,張曉波,衛龍寶.危機與制造業產業集群的質量升級——基于浙江產業集群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0(2).
[3]汪建成等.由OEM到ODM再到OBM的自主創新與國際化路徑[J].管理世界,2008(6).
[4]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東莞港(澳)資企業現狀與前景調查[R].2016.
The Strategy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ong Kong - owned Enterprises in Pearl River Delta Zhang Wenwen, Li Xiaoy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275)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ong Kong enterpris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cluding lack of core competitive, entrepreneurship, beneficial policy, talents, and high tax. Strategy is that Hong Kong enterprises should be involved in “Belt and Road”, CEPA, establish cross-border E-commerce platform, build up famous brand of Hong Kong products, and realize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o achieve catch-up development.
Key words: Hong Kong-owned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earl River Del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