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強 周新軍
(1.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實驗小學,264400;2.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柳林小學,264400)
體育課堂常規不規范,容易形成雜亂無序的課堂,會大大影響“教”與“學”的效率。因此,體育教師必須抓實課堂常規。
集合站隊,體育教師一般會提出“快、齊、靜”的常規要求;講解時,教師會提醒學生“認真聽講”……這些很有必要,可是針對一年級學生而言,效果比預想的差。如當教師組織集合時,部分男生往往一邊擁擠著一邊嘴里嚷嚷著“快、快”朝自己的位置移動,而有的學生總是對不“齊”,自然就無法達成“快、齊、靜”的效果。
筆者每年在帶徒弟(分配、轉崗、頂崗的新體育教師)初期會提出三個問題:一年級學生理解的“快、齊、靜”與教師的要求一致嗎?“快、齊、靜”先做到那一個要求比較合理?怎樣聽才是認真聽講?通過師徒的觀察、了解與思考,發現一年級學生認為必須先做到“快”的要求,而集合時只想“快”卻忽視了“靜”與“齊”。因此,筆者認為,一要“靜”,二要“快”,最終達成“齊”的效果。學生一般知道“聽清老師講的話”就是認真聽講,至于具體怎樣聽講,學生無從知曉。
1.講清直白要求。筆者會利用一年級的第一節體育課,在室內講解集合站隊要做到“靜、快、齊” 的常規要求,特別注重講清怎樣做才是“靜”、“快”、“齊”的行為(見表1)。講解結束,立即讓學生站隊體驗,鞏固學生的理解,并針對存在問題進行引導,從而促成學生行為的規范。
2.借助環境達成“齊”的要求。在室內講清“靜”、“快”、“齊”的具體要求后,走出教室集合時,筆者會不斷提示學生怎樣做,如“不說話”、“不擁擠”、“看誰最快站好”、“看哪隊站得最齊”,同時大聲表揚學生的得當行為。如果隊伍存在不“齊”的現象,就利用走廊地面的瓷磚或大理石組織對“齊”,一路縱隊學生的兩腳都站在磚縫的右側(或左側),前后同伴之間的間隔都是一塊瓷磚的距離(60~80cm),這樣很快就整體站“齊”。在操場集合,筆者一般借助100m直道或者大課間做操的站位點等,規范學生的站“齊”行為。久而久之,學生就有了“齊”的意識和行為,自然就能做到集合的常規要求。
3.“看”、“聽”、“說”結合,讓學生會聽講。為了防止其他班級活動以及突發事件的影響,筆者一般在講解前明確提出:“眼睛盯著老師的嘴巴”、“耳朵聽著老師講的話”、“比比看誰能說出老師究竟講了什么”,再結合具體的表揚等行為,堅持下去一年級的學生就會聽講了。

表1 集合站隊“靜、快、齊”的具體要求
在同伴展示時,體育教師通常要求學生做到“認真觀察”的常規,卻忽視了“觀察什么”的指導,或者讓學生帶著“做得好不好”的簡單問題觀察。
聽課時,筆者師徒會帶著具體問題聚焦于“展示環節”,一是學生究竟看什么?二是上課教師怎么做的?三是如果換做“我”,又會怎樣做?聽完課,再進行針對性的交流,那些“沒有帶著問題觀察”或者“帶著‘做得好不好’問題觀察”的學生,往往被“跑得快”、“投得遠”、“跳得高”、“投籃準”等表面現象所吸引,而對具體的動作或技術“視而不見”,就無法給予同伴真正有效的學習幫助。
1.讓學生帶著具體問題觀察。如,在筆者在示范“向左轉走”的動作前,向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走’的口令下達在哪個腳上?”“‘走’字口令發出后,哪個腳向前邁了一步?”“向新方向走的時候,先邁出哪個腳?”學生就知道該看什么了,后續的提問、交流依然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自然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
2.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觀察。學生已經學會了“向左轉走”,在觀察教師示范“向右轉走”的動作前,筆者會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常在課前就讓學生思考“向右轉走”自己會提出哪些問題,效果更好);學生一般會提出“‘走’的口令下達在哪個腳上”、“‘走’ 字口令發出后,哪個腳向前邁了一步”、“向新方向走的時候,先邁出了哪個腳”等問題,學生做到了“心動”與“眼動”,他們在學習中的獲得感倍增,何愁學習效果!
3.要聚焦于有價值的核心問題,且有一定的開放性。觀察同伴展示“壘球擲遠”的動作前,筆者不會提出“投得遠近、高低”之類的問題,這樣觀察的價值大打折扣;而是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來確定問題。如,教學重難點是“協調發力”,就提出:“投時,他身體的哪些部位在發力?”“發力順序怎樣?”“你會提出怎樣的改進意見?”這樣,學生的觀察與交流會聚焦于核心問題的反饋中來。
體育教師重視課堂常規的規范,但學期初比學期中、學期末更重視,課堂開始環節比后續環節重視。如,在組織游戲前,教師會講解規則和做法,而在學生參與游戲時,往往忽視規則的踐行情況,或者開始階段注重引導,但在評價等環節則忽視規則方面的言行規范,學生感到不公平,甚至出現更多的違規現象。
上課或聽課,筆者會讓徒弟帶著“講清游戲規則時需要注意什么?”“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踐行游戲規則?”“規則常規的規范會促發學生怎樣的體育精神?”也就是說,教師必須注意游戲規則的講解、評價與引導,從而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品格、體育精神。
1.講清游戲規則及注意問題。如,“換物賽跑”游戲,筆者首先講清游戲做法(見表2),特別是“換物”的順序;其次講明“遵守規則是判定游戲勝負的第一要素”;第三,設立學生裁判,督查其他組的游戲情況;第四,擺放有一定的距離,物品不容易滾動,便于學生遵守規則與互相督察。
2.抓住典型事件,引導學生遵守規則。筆者始終關注游戲規則的踐行情況,針對違規現象,第一時間糾正。如,“換物賽跑”時,A生只輪換了兩個物品就跑回來,筆者立即讓他返回去交換完最后一個物品再返回,學生清楚了違規不僅不允許,還會影響自己組的游戲進行;B生把“毽子”扔在鐵環外,沒有立即跑回來,卻重新把毽子放在鐵環內,才跑回來,筆者一直舉著大拇指隨著她的跑動移動,然后追問全體學生:“為啥老師的大拇指一直指向她?”通過交流,學生知道遵守規則的行為不僅能受到表揚,并且這種體育品格值得大家學習……始終如此踐行,學生的規則意識就會化為習慣行為,形成可取的體育精神。

表2 “換物賽跑”游戲及注意問題
3.合理評價踐行規則情況,督促學生行為規范。出現違例情況,筆者公布名次時會強調“**小組雖然率先完成游戲,但存在違規行為,因此判定為最后一名。”這樣,學生在后續的游戲中就會把遵守規則作為參與游戲的必須規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