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魁
截取與再創造
張有魁
張有魁幾乎把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加入到每一件作品中,巧妙地抓住其語境特有表現形式,截取其中一部分,就能體現他疊加在作品中的主觀觀念。在他這里,所有平常之物都別具匠心地從經驗秩序中推離,以新穎的語言表現性質,賦予它更大的表達可能性。
截取,再創造,感性


1-2 張有魁 洗衣店 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2016
《當代美術家》(以下簡稱“當”):你是通過怎樣的機緣來到川美做駐留藝術家的?
張有魁(以下簡稱“張”):我對重慶有特殊的情感。我09年考察第一次來川美新校區就喜歡上了這里,當時雕塑系好像還在黃桷坪那邊,那時候就喜歡川美。另外,2016年4月份來參加明天當代雕塑獎,我再次來到這里,接收到有關駐留藝術家的信息,當時就有這個想法了。
當:在你創作《收藏》的時候,是基于怎樣的創作思想狀態?
張:《收藏》是在山西做的。由于我們家離雙林寺比較近,經常會去看,我有一種心態,喜歡某個東西就想把它擁為己有。我就提取整個廟里我感興趣的一些東西。因為中國人做彩塑特別有意象的表達,靠幾個型、幾根線就能達到西方造型手段很難達到的一個境界。西方的雕塑、造型是很科學的,或用某種材料來體現。中國的表達非常會用線,又有我們所說的裝飾性元素,是有一定造型意味的。這種意象的造型理念,我覺得還是很有東方表達的。做山,就用兩根線,做云就轉兩圈,結果它確實很像。我把它收藏在盒子里,它還是像一朵云。《收藏》作品中的海浪,是我在雙林寺渡海觀音背面浮雕截取的海浪形狀,造型基本上是一樣的,因為我是現場臨摹的。盯著一個局部,并看不出像海,但把它們放一塊,它就是海浪。所以我把前人的造型手段與智慧一并收藏了。
當:在《收藏》系列中出現了很多老式的盒子,能說說它們的來歷嗎?為什么要選擇老式盒子?
張:《收藏》的載體都是真正的老式盒子,本身這些老式盒子,就是我收藏的一些老物件,是收藏的一部分。將一些不可收藏的、抽象的、以及具有浪漫色彩的“物件”,收藏到不同形態的盒子中,用老盒子盛老物件。
當:能詮釋一下你的作品《洗衣店》嗎?
張:《洗衣店》的衣冠都出自山西晉城玉皇廟中著名的彩塑作品,“二十八宿”中各星宿身著的衣袍,我將其“脫下”,放置衣箱;或洗滌狀,甚至在熨衣臺上等等,呈現出洗衣過程的各種狀態。似乎存在距離感的神與我們近了,洗滌是否能拉近我們的距離以及明朗內在缺失的信仰?通過多次與“他們”的近距離接觸,神性、型體以及色彩等諸多因素拿捏在一起,追憶與再梳理成為作品形態凝固的當下存在。脫下信仰的外衣,來洗滌誰的心靈。
當:你的《張有錘》作品人物形象來源于哪里?創作理念是什么?
張:他就是和我有關的一些人,或者是我感興趣的一些特定形象。錘子本身就是創造形體的一個工具,它本來是一個工具,用來打木雕專用的錘子,大部分木雕都會用這個錘子去做。那么我就用這個錘子來鑿那個錘子,來創造它的一個新的形象,一個新的生命,周而復始。因為臉這種東西,能表達的東西特別多。很多人問我:你為什么非要做頭像?很簡單,就是我喜歡頭像。
當:在你創作《浮出水面》或者是《張有錘》的時候,你有沒有在創作上出現過擔心或者焦慮?
張:有,尤其是做《浮出水面》的時候。剛開始,我就焦慮,甚至于沒有想到能夠梳理多么通順的創作思路。但是有時候,不一定非得給它一個說法,只要你喜歡。我喜歡帶魚的形,也沒有給它做多的變化。作品里的每一條都是這樣。通過一些影視資料,我觀察它游的時候是直的,只有拐彎的時候它才會轉,它還是在很有力地游動。在我的印象里,帶魚眼睛有一些熒光的感覺,所以眼睛我就會做一些熒光的效果,但不一定會最終呈現,因為我沒有多么細地去觀察。這種焦慮大多數來自外界,我是特別感性的人,有時候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我喜歡它,就要去做,就這么單純,并非要一個說法。
當:現階段創作是你最享受的事嗎?
張:大部分是的,腦子里運轉的大部分是作品的事情吧。
當:駐留結束以后你有什么打算?
張:我覺得計劃趕不上變化,但還是得計劃。我對未來不太會計劃,有的時候還是太感性,這確實是個缺點,隨遇而安吧。但會一直創作,很多存在多年的想法還沒有開始實施。
Interception and Re-creation
Zhang Youkui
Zhang Youkui almost add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symbolto all his works, skillfully catching the expressive forms in the context andintercepting one part of it, which demonstrates the subjective concepts he added tohis works. In his works, all the ordinary things are separated from the the order ofexperience with ingenuity, with the innovative language demonstrating its nature,which gives it greater expressive potential.
Interception, Re-creation, Percept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