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俞麗
天機云錦任我用 巧剪妙變綠意來
——談幼兒綠色器械開發利用的問題與對策
文 俞麗
促進幼兒身體健康發展是實現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作為體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體育器械,它的形式、功能和適用與否不僅直接關系著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情緒和行為,而且影響著幼兒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構想。文章從幼兒園體育器械現狀分析入手,探討了體育器械從模具——器具——玩具的合理嬗替,通過讓器械滿起來、活起來、動起來的解決策略,使幼兒充分與器械互動,實現和維護著幼兒體育器械“綠色”的本質訴求。
綠色器械 改變創新 變廢為寶


所謂的綠色器械是指安全衛生、生態環保,能反復使用,可促進幼兒可持續發展的自制器械。近年來為了滿足幼兒的戶外鍛煉,我們從幼兒園體育器械現狀分析入手,開發了多種類型的綠色器械,實現和維護著幼兒體育器械“綠色”的本質訴求。
(一)現狀分析
幼兒園的體育器械基本以購買的現成小型玩具與傳統的中大型游戲器具為主,它們千篇一律、大同小異、價格過高,在種類、數量上已遠遠不能滿足幼兒鍛煉的需求。很多幼兒園也嘗試著通過自制一些器械來豐富幼兒的體育活動。由于材料的來源比較單一,教師往往有什么做什么,別人做什么我就怎么做,“撞車”現象時有發生。局限性的材料、盲目跟風的做法,使得自制的器械類型單一,呈現模式化,不能很好地滿足幼兒鍛煉的需要。
(二)解決策略
1.從自然中尋找綠色器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必須以大自然為您的生物園,才會有豐富的收獲……”在陶老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充分挖掘大自然優勢,對大自然中的稻草、麥稈、石頭等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不僅拉近了孩子與大自然的距離,更鍛煉了孩子的身體,讓他們享受到了運動帶來的愉悅。我們根據農作物本色本真的特點賦予稻草生命,做成了以稻草為主題的“稻草人王國”。孩子們快樂地在稻草人王國里打“怪獸”、跳“草屋”,發展了投擲、跳躍、躲閃等技能。
2.從生活中收集綠色器械
生活中不用的、廢棄的材料隨處可見,這些物品放在家里又占地方。通過創作、再利用,很快這些個不用的、廢舊的小物品就成為了一件件新器械,為孩子的鍛煉增添生機活力。
3.從民俗文化中捕捉綠色器械
重大節日或新谷收獲時,各民族都會進行隆重的慶祝活動。此時道具就可以遷移成為孩子戶外鍛煉的綠色器械。兩根木棍既可以是海南黎族竹竿舞中的道具,又可以是孩子戶外鍛煉游戲中要翻越的“小溝”“山坡”;空的紙箱扎上小竹竿搖身一變成為“新娘”的“花轎”……
生態環保的自然物、隨處可見的廢舊物、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給了教師多元的選擇,教師不再是有什么做什么,盲目跟風,單一的、模具化的器械逐漸走向豐富、多樣化,拓寬了渠道的綠色器械也漸漸滿起來。
(一)現狀分析
從眾多教師自制的器械作品中可以看出:由于評比的局限,部分教師比較看重器械的外觀,但是真正實用、耐用、孩子需要的器械卻很少。有些老師為了在評比時取得好成績,會將自己精心自制的器械高高擺起,有時為了怕孩子玩壞他們的作品,會用柵欄在作品周圍圍個圈。面對這些個精心自制的體育器械,孩子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著,碰不得、摸不得、玩不得。好看的自制體育器械似展覽館中的藏品,變成了一件件“看具”。
(二)解決策略
1.根據幼兒的需要,研發器械
同一個飲料易拉罐可以做成高蹺、梅花樁、保齡球、響罐……同一類材料可以千變萬化。同種器械也可以用不同特質的材料進行制作。如“投擲物”可以是報紙揉成團做成,可以是布和沙子縫制而成,也可以是夾子和硬紙板做成。
2.根據家長特長、職業特點設計器械
家長不同的職業,帶來了豐富的資源,自制器械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功利性的展現,而是師幼、家園共同參與體驗的過程。如從事汽車修理的家長,利用職業的優勢,給一個個輪胎打上孔,裝上車輪,舊輪胎變成了輪胎滑板車;從事水電工職業的家長,將一根根PV管進行組裝,變成一個個球框,一個個跨欄等。
順應幼兒的天性,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挖掘家長資源,自制的綠色器械鮮活靈動、可玩耐玩,再不是高高擺在那兒遙不可及、不可觸摸的“看具”。
(一)現狀分析
自制體育器械時,很多幼兒園領導、老師一開始都比較重視,制作、評比的場面熱熱鬧鬧,參與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時幼兒園還會邀請領導、家長代表、教師代表擔任評委,但很少會邀請到幼兒。制作的、參評的器械何去何從?價值如何發揮?幼兒園、老師很少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有時評比結束沒多久,自制的器械就會被堆在體育室里積滿灰塵,而教師、幼兒則反映沒有玩具可玩。沒有“玩”的研究過程,再好的體育器械也是一堆廢舊材料,毫無價值,此時自制體育器械成了一出出虎頭蛇尾的形式主義“鬧劇”。
(二)解決策略
1.舊物新玩
每一種器械都有其自身特有的功能與特點,在熟悉各種綠色器械的功能和掌握其技能后,引導幼兒對“舊”器械大膽想象,可以創造性地玩出很多新花樣,也別有一番樂趣。如可樂瓶制成的飛盤,除了拋接等方式,變一變,把它當成陀螺來玩一玩,游戲又可以繼續進行。
2.一物多玩
(1)運用肢體不同部位發揮玩的創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大膽進行各種身體運動,體驗各種肢體動作的可能性”。同一種器械幼兒可以用身體的不同部位進行探索、游戲。如大班《好玩的報紙》活動中,幼兒用肩膀、手臂、手背、手指、腿、腳等身體的不同部位頂或者拍,可以站著、坐著、躺著頂,可以邊走邊頂,還可以邊走邊拍……此過程中幼兒身體各部位充分地與器械互動,玩出了創意,玩出了水平。
(2)調整鍛煉形式拓展玩的功能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最好的玩具是那些幼兒能夠用各種方式加以變更的玩具。”同一種器械鍛煉時人數的變化及鍛煉的形式也會發生改變。如《小袋鼠旅行》活動中,一人可以鉆進布袋學袋鼠跳,學蠶寶寶翻來滾去;兩人游戲時可以把布袋當小車一人坐一人拉;三人可以玩抬花轎游戲;四人、六人時可以把布袋當成小水溝,輪流跳、競賽跳……
(3)創設游戲情境激活玩的樂趣
單純進行一物多玩,玩久了幼兒也會膩。此時教師如果能夠把幼兒帶入特定的游戲情境中,賦予幼兒新的角色,既能刺激著幼兒不斷探索,延長游戲的時間,又能產生各種新的玩法。
3.多物合玩
戶外鍛煉中隨著幼兒鍛煉的密度、強度增大,僅僅一件綠色器械已經難以滿足幼兒的活動量。將幾種器械自由組合、搭配就能衍生出更多的新游戲、新玩法,也更能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達到鍛煉的目的。
(1)同種器械新組合。如大班《瘋狂跨欄》活動中,幼兒用PV管制成的“柵欄”練習“跨”“跳”動作,隨著幼兒動作越來越熟練,一個“柵欄”的已經不能滿足幼兒的鍛煉需求。于是老師增加了兩個、三個……多個“柵欄”既可以高度上進行兩兩組合,也可以從長度上依次擺放。孩子們不斷地挑戰著,興趣有增無減。
(2)輔助器械巧搭配。綠色器械增加一些合適的輔助材料,也能創造出一系列的新玩法。如滑板車+墊子,幼兒可以玩“鉆山洞”;小棒+紙球,幼兒忙著“趕小豬”;推車+皮球,幼兒用力“運西瓜”。
天織云錦,裁剪在我。體育器械在幼兒、教師、家長手中變廢為寶、巧剪妙變,在模具、器具、玩具中合理交替。再利用、再開發、再創造讓器械逐漸滿起來、活起來、動起來,讓器械“綠意”的本質訴求得到實現和維護,幼兒的身體素質也由此獲得了提高和促進。
(江蘇省江陰市第二實驗幼兒園)
[1]《運動》(幼兒園教師參考用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2]《讓“一物多玩”成為幼兒運動的一道美食》,龍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