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鮑雁華
淺談幼兒園混齡教育的意義
文 鮑雁華
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近似家庭的生活學習環境,讓他們互相學習,從而達到共同促進、共同發展的目的,促進幼兒社會化的發展。
幼兒 教師 混齡教育

1.集體中角色轉變,促差異互補
在“媽媽我愛你”——三八節的混齡教育活動中,分別為各年齡層次的幼兒提供了彩色的小吸管、線、貼畫、彩色卡紙等。大班的小朋友在卡紙上剪出愛心的形狀,并用水彩筆進行裝飾;小班的小朋友撕貼畫,在愛心卡上進行裝飾,完成后再共同剪下彩色吸管穿出美麗的項鏈。6歲的牛牛在班上做事情有些急躁,沒有什么耐心,學習中遇到困難常常會退縮。這次牛牛和4歲的格格結為一組,格格一直專注地看著牛牛剪愛心的形狀,非常羨慕。牛牛剪的時候特別認真,也很自信。“哥哥,我也想用剪刀試一試,好不好啊?”“可以啊,但是你要按照線來剪,還要注意不要剪到手哦!”叮囑完以后,牛牛把剩下的部分讓給格格來剪,雖然有的地方不是很整齊,大致的輪廓已經剪出來了。牛牛自豪地說:“我教會妹妹用剪刀啦!”格格在穿項鏈的時候,珠子總是從繩子另一頭掉下來,反復穿了三四次,漸漸失去了興趣。這時,牛牛幫格格在繩子結尾處打了一個結:“你看,這樣就不會掉啦!”格格開心地鼓起掌來。小朋友們互幫互助,友好團結,共同體驗給媽媽制作愛心卡的樂趣。
在混齡活動中,小的孩子喜歡模仿大的孩子,大的孩子會努力做得更好,給弟弟妹妹做好榜樣。一個兒童在混齡班中的角色是動態的,是會不斷變化發展的,如從最初的被照顧,發展到照顧別人,從一個“弱者”,努力地學習“強者”,發展成為“強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發育,他們的心理、社會角色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混齡教育活動為兒童的這種發展變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由于牛牛這種不同社會角色的轉換,使得他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控制自我的能力,逐漸內化為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2.體育活動中,小學大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羊角球的活動場地里最初孩子們只是撲到球之中鉆來跳去,或是待在一個地方不動看其他的孩子玩。當有個別大的孩子將球拋過來時,孩子愛游戲的天性被激發出來,于是出現了在戶外活動中孩子們之間互拋球的游戲。在這樣一個活動中,孩子們終于從自己的小世界里邁出第一步,進入到各年齡段同伴的大世界里,體驗著交往的快樂。
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會讓他們相互學習,相互模仿,可養成兒童之間團結互助的良好品德。現在的家庭幾乎都是一個孩子,讓他們參加混齡活動,對比自己大的小朋友要學會尊重,對比自己小的小朋友要學會謙讓。當他們有了好吃的或好玩的玩具,就會和那些小朋友們一起分享.
1.在分享活動中,體現大幫小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與家人交往,進入幼兒園后,幼兒的活動范圍就從家庭擴大到幼兒園,交往的范圍的擴大使小托班幼兒一時難以適應集體生活,情緒不穩定,在活動中與小伙伴爭搶玩具,自己有了困難不主動和老師說等。為了讓幼兒喜歡上幼兒園,感受在集體生活中與同伴交往的樂趣,體驗分享的快樂。我們創設了“周一玩具分享交換日”,在混齡教育活動中,教師通過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例如,有的小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卻又不敢去交換,這時,哥哥姐姐悄悄地在他耳邊說:“你的玩具也很好玩,小朋友會愿意和你交換的。”因此,在混齡教育活動中,教師既為幼兒提供情感體驗的機會,培養對各種情感的敏銳性,豐富幼兒的情感世界,為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礎。慢慢地,膽小的小年齡孩子也高興地參加到活動中。活動后,讓幼兒講述自己的交往過程:和誰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誰的玩具好玩?為什么?等等,讓大孩子說說自己是怎樣幫助弟弟妹妹的,讓小孩子說說哥哥姐姐是怎樣幫忙的,讓幼兒體驗互幫互助交往的樂趣。幼兒對這一活動非常喜愛,經常說“周一玩具分享交換日”的想法玩法,并將自己最好的玩具帶來和小伙伴一起分享。通過這種活動,拉近了幼兒之間的距離,年長幼兒的積極行為為年幼的幼兒提供了正面的良好榜樣,大孩子愿意在與年幼幼兒的交往過程中自覺地展現積極的情感(如謙讓、耐心等),克服任性霸道等消極的情感。同時年幼孩子也變得喜歡上幼兒園了。
2.通過區域角色游戲,鼓勵大孩子承擔社會角色
我園為了將混齡教育的特色凸顯出來,開放了諸如小廚房、創意美術、科技工坊、航模賽道等區域,為幼兒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交往平臺。一天早上,我帶著孩子們來到了創意建構室,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選擇材料:飲料瓶、易拉罐、啤酒桶、木塊、pvc管、彎頭、三通、積塑,孩子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自由組合在一起,有的搭建“城堡”,有的“制作蛋糕”,幼兒用pvc和彎頭、三通制作“天文望遠鏡”“機關槍”“樓梯”……樂樂(中班組的孩子)看到果果(小班組的孩子)先用pvc管拼搭一個樓梯,由于年齡小,手部力量不夠,拼好的管子一動就散開了,于是他忙走過去說:“妹妹,我來幫你吧!”“好!謝謝姐姐!”于是兩個小朋友一起努力拼搭起來,不一會兒,樓梯搭好了,她們倆高興地拍手跳起來,玩起了上下樓梯的游戲。玩了一會兒,樂樂說:“咱們再重新搭一個跑步機吧!”“好呀!”于是兩個孩子又重新組裝,拼搭了一個兩邊都能跑的“跑步機”,兩個孩子快快樂樂地玩了起來……在本次建構活動中,樂樂(中班組)會運用自己學到的簡單技巧,主動幫助年齡小的妹妹解決困難,積累自己與同伴交往的社會經驗,她們在創意建構活動中也在努力建構自己的人格,完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幼兒在角色游戲中表現出的角色行為是幼兒對社會角色給分的認同,通過模仿角色,讓弟弟妹妹觀看、學習、模仿,不但強化了他們的交往意識和角色規范,而且學習模仿角色中好的行為和語言,并且映射于生活中。在游戲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鼓勵大孩子幫小孩子,小孩子學大孩子,讓他們自己找伙伴,引導他們友好合作。讓他們在游戲中感受到合作、互助的重要性。幼兒在每一次參加混齡區域活動時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說還沒有玩盡興,還會問:“下次我什么時候參加混齡區域活動呀?”
混齡區域活動模式是我園在多年混齡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國外的混齡教育模式,通過不斷實踐探索出來的,這種活動模式,促進了幼兒語言、交往、責任感等社會性的發展。
由于計劃生育的實施,普遍出現了獨生子女教育問題,他們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導致了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齡編班不能彌補這種不足或缺失,應該說,同齡交往和異齡交往對獨生子女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因而沒有相互體貼、照顧的經歷,沒有互愛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經歷,這不利于發展幼兒的集體意識,而會導致兒童個人主義的蔓延。”混齡教育可以作為我國幼兒教育的補充,對我國幼兒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混齡教育活動過程中,幼兒在與異齡幼兒一起活動時,這個環境給幼兒造成了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氣氛,使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充分體會到了兄弟姐妹之間的互愛、互助等,也讓幼兒學會了謙讓和耐心等良好的情感。也可以說,其實,混齡教育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師不能更敏銳地捕捉和引導孩子的微妙豐富的情緒感受,與孩子點點滴滴的進步,那么,混齡教育非但起不到混齡教育的意義,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在傳統的幼兒教學中,教師是一個教育者,孩子們總是跟著老師的教育,做著模仿的動作。而在混齡班級里,孩子們自由選擇他們喜歡的教具,主動學習。特別是,蒙臺梭利教育法認為,孩子的早期教育應該以感官訓練為主,應該通過感覺、行走、觸摸來使自己獲得各種能力和技巧。孩子們有五大“工作”內容: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語言教育、數學教育、自然人文教育,而這些都是通過教具來完成的。在蒙臺梭利教學法中,老師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作“引導者”。他們不會站在講臺上,教孩子們應該做什么,而是在旁邊觀察孩子們做了什么,并且記錄下來,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教具。也可以說,混齡教育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師不能更敏銳地捕捉和引導孩子的微妙豐富的情緒感受與孩子點點滴滴的進步,那么,混齡教育非但起不到混齡教育的意義,還有可能適得其反。教育要跟著孩子的發展走,教學要適應不同年齡的孩子。即使在同一年齡中,每個孩子的發展情況也不一樣,不能讓每個人都在一個起跑點,一起邁步走,而要滿足不同年齡孩子的需要。有的孩子動手能力很強,發展快,老師就不斷給他提供材料。有的孩子發展慢一點,那就要更多地照顧他一下。混齡的教育非常強調要適應每個孩子的發展,雖然年齡不同的孩子在一起,但是,每個孩子都要獲得指導,獲得發展。
(江蘇省興化市市直機關幼兒園)
[1]葛曉英.《混齡班幼兒教育活動實例》,福建人民出版社
[2]馬妮蘿.《家教世界 現代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