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玲
談幼兒的成長離不開科學探索
文 張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應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幼兒 科學 發現探索
幼兒天生好奇、好問、好動、愛探究,而幼兒年齡階段是兒童科學素養初步養成階段,因此,作為教師要根據幼兒的需求創設適宜的探究環境,投放能夠滿足幼兒需求的游戲材料來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那么,如何激發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索欲望呢?
可以說,探究活動是兒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兒童理解環境的途徑,也是兒童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因此,我們應重視在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啟發幼兒探索和學習的興趣;創設適宜的環境,讓幼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和完善認知結構,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引導幼兒主動探索,注重幼兒探索過程;重視對幼兒探索活動的評價,發展幼兒創造能力;體驗成功,找到自信,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幼兒科學探索的能力。
(一)科學課 《好聽的聲音》,選用中班的孩子進行探索
課程設計:一開始聽,讓幼兒分辨不同的聲音,對聲音產生興趣;然后操作,用空瓶子搖,裝豆子搖,感知聲音是通過振動而產生的;最后摸,用手感知自己喉嚨發音時,喉結的顫動。一系列的活動都是孩子在探索中發現的科學知識,孩子們在玩的時候不知不覺學到了知識。
(二)科學課《好玩的空氣》,選用大班的孩子進行探索
課程設計:做魔術,將塞有干毛巾的杯子直直倒放在水里,毛巾有沒有濕?實驗做完后,孩子們很疑惑;繼續變魔術,塞有干毛巾的杯子斜放在水里,出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毛巾有沒有濕?教師適時利用發現式的引導,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欲望。從而得出結論,斜放在水里,水面上不停地在冒泡,水進到杯子里,毛巾就濕了。因為空氣跑了,水就進去了。操作“裝空氣”:每個幼兒一個塑料袋,看誰裝的空氣多。引發幼兒對空氣的探索,空氣是無處不在、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最后小實驗“屏住呼吸”:孩子捂著鼻子,閉緊嘴巴,一會兒后感覺怎么樣?難以呼吸,幼兒知道沒有空氣,無法呼吸,無法生存。
根據《3-6歲幼兒發展指南》指出幼兒能感知和發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其基本條件。
讓幼兒自己選擇培育植物。有些孩子選擇水中培育,有些孩子選擇沙子培育,有些孩子選擇土壤培育。選擇的植物也不一樣,水中培育了大蒜和綠豆,沙子培育了綠豆和花生,土壤里培育花生和大蒜。孩子觀察一周做好記錄,發現水里的植物先發芽,沙里和土壤里的慢。觀察兩周后發現種子在土里長得快,因為土里有足夠的水分和營養,而沙子里和水里不能提供足夠的營養和水分。
我發現近一段時間小菜苗長高了不少,可是上面的葉子開始變黃了,土壤也是干干的。于是,有一天午飯過后帶孩子們散步,來到種植區,我故意發出一聲驚嘆:"咦!小菜苗變黃了。怎么回事呀?"我的言語和表情引來了眾多幼兒的圍觀,孩子們議論紛紛,“小菜苗一定是渴了,我們已經很長時間沒給它喝水了”“小菜苗肯定是餓了,要吃東西了”。孩子們討論后決定給小菜苗喝水。于是他們去教室提水過來澆菜苗,在澆水的過程中,孩子們由于手臂長度有限,只能在邊上澆,那里面的菜苗怎么辦?馬上就有幾個孩子提著小桶往菜地中間走去,可是沒注意腳下,踩死了一些菜苗,還弄得鞋子上都是泥。這兩孩子立馬就不開心了,其他孩子見了,也大聲地說著:“小菜苗被你們踩死了。”于是根據這一現象,我們師幼共同進行了觀察,討論,最后總結出了照顧植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在澆水時動作要慢一點;如果土壤濕潤說明小苗苗不渴,當土壤干燥時說明植物渴了,該澆水了;澆水時也要小心不要踩到小苗苗。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通過積極地參與活動,認知水平、語言水平、觀察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根據《3-6歲幼兒指南》指出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和適宜的工具,支持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見物質、材料的特性和物體的結構特點。幼兒期尤其需要通過各種感官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來認識材料的特性。因此,我利用本地的資源,為幼兒提供了沙、水、土等多種材料。同時師生共同根據需求制作了各種形式的小鏟、小桶、篩子、管子等工具,以便幼兒玩耍。孩子們在玩沙、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沙的流動,感知到沙的粗糙和細致,和沙的干濕以及水的流動性。通過玩,讓幼兒在游戲中自己去發現、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原理。孩子們在玩中其樂無窮,臉上露出了洋溢的笑容。

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靈魂,教師要觀察每個幼兒,了解每個幼兒的學習特點及其已有的知識、能力發展水平等,并以此為依據研究出相應的教育策略。在對幼兒進行指導的時候,讓幼兒自己去發現科學知識,主動去探究科學知識。
(一)給孩子充分探索的空間
每次幼兒進行活動時,教師都是旁觀者、觀察者,觀察幼兒活動時的表現,同時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所以,在科學區投放了新的玩具“鏡子里的秘密”后,我并沒有告訴幼兒怎樣玩,而是讓幼兒去觀察,去探索鏡子里的秘密和放大鏡,望遠鏡的多種玩法,然后教師再適時地介入,用語言引導幼兒總結出鏡子里有哪些秘密。
(二)適時地介入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
當幼兒的探索活動進行不下去的時候,教師以伙伴的身份參與,和幼兒共同游戲,并通過“咱們來試一試這樣連接行不行?”等語言,鼓勵幼兒再次進行探索和嘗試。孩子們又重新投入到探索活動當中。可見教師的及時介入、富有支持性的鼓勵和引導,可以有效地使幼兒的探索欲望得到延續。
(三)通過提問、質疑的方式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索
如:在操作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探索知道了望遠鏡和鏡子里的秘密后,興趣就隨之減弱,這時教師及時介入,引導幼兒:如果望遠鏡和放大鏡一起玩的話,會是怎樣的,三面鏡子,四面鏡子放一起又是怎樣的呢?你們能合作玩嗎?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幼兒去嘗試新的玩法。
科學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實施科學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不僅要給幼兒科學知識,重要的是讓幼兒掌握學科學方法。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動者,而不是被動接受的容器。就幼兒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過探索獲得的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做好幼兒學科學的引路人,引導幼兒去探索,學習怎樣去獲得答案,通過幼兒自身的生活去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教師又是幼兒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鼓勵、肯定幼兒的嘗試,并向他們提出更具挑戰性的目標,使孩子們的探索熱情一直很高,雖然有時會失敗,但這正是幼兒知識經驗積累的過程,在教師不斷地鼓勵和肯定下,幼兒通過自己不斷地嘗試,最終取得了成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
(江蘇省興化市釣魚鎮中心幼兒園)
[1]劉占蘭.《幼兒科學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劉占蘭,沈心燕主編.《讓幼兒在主動探索中學習科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張俊.《幼兒園科學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全國幼師工作協作會組.《幼兒科學教育指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