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鴿英
推“波”助“瀾”有學問
——幼兒園科學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的科學運用
文 吳鴿英
落實《指南》精神,通過幼兒園科學集體教學活動,保護和張揚幼兒好奇的天性,組織和引導幼兒發現和探索,最大限度地發揮探索活動的功效,教師指導策略的科學運用是關鍵,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即“適宜提問”“及時追問”“巧妙應答”“恰當點撥”。
科學集體教學活動 教師指導策略科學運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稱《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薄坝變嚎茖W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比绾斡煤谩吨改稀?,吃透精神,保護和張揚幼兒好奇的天性,組織和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和探索,從而最大限度發揮探索活動的功效呢?在教學研究實踐中,教師科學運用指導策略是關鍵,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即“適宜提問”“及時追問”“巧妙應答”“恰當點撥”。下面以中班科學集體活動《它能吹出泡泡嗎》為例加以闡述。
西方學者德加默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提問得好即教得好”。這種看法不無道理,教師準確、恰當的提問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其思維進入積極狀態。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發明千千問,起點在一問”。一個成功的教育活動,離不開恰當、合理、科學、藝術、開放的提問設計。
在《它能吹出泡泡嗎》活動中,教師拿出一瓶泡泡液,開始一段這樣的問答。
師:這是什么?
生:吹泡泡的……
師:它有什么用?
生:吹泡泡玩。
師:好玩嗎?
生:好玩(老師擰開瓶蓋,吹泡泡。幼兒驚喜,高聲叫,并追逐著泡泡,亂作一片。老師迅速收起,趕緊組織教學。)
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許多東西,它們能吹出泡泡嗎?
幼兒說,教師記錄。
師:那你們去試一試吧,并把實驗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
教師的提問要有目的性、難度適宜且具有開放性,要能引導幼兒進一步的探索和思考。以上環節中教師的提問簡單、籠統、形式單一,不適宜探究和發現。如果把教師的提問“它有什么用?”修正為“它是怎么玩的?”,可以引導幼兒更多地關注探索的材料和過程,為幼兒接下來的探索和發現活動積累重要經驗。相同的道理,如果把“今天老師還帶來了許多東西,它們能吹出泡泡嗎?”調整為“你覺得這些東西里哪一樣東西能吹出泡泡呢?”能讓幼兒從多種角度了解事物,開闊思路,幼兒可以憑借日常生活積累的表象,大膽想象,積極思維,充分發揮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幼兒園科學集體教學活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教師提問的技巧與質量,教師主要依靠提出問題來促進幼兒想象和思考,幼兒真正的探索也始于對問題答案的追求,幼兒的探索實際上就是對感興趣的問題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尋求答案的過程。因此,幼兒有真正感興趣且能夠通過探索找到答案的問題——“適宜的探究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探索在最初階段是以無意為主的,如果教師不加以注意,不在“質疑”的基礎上提供富有挑戰性的探索平臺,那么靈感的火花就會自生自滅。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有一顆慧眼和巧心,能夠恰到好處地在“提問”的基礎之上進行“追問”?!白穯枴笔且环N心靈的啟發和思維的發散,用得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回到《它能吹出泡泡嗎》活動中來。教師要求幼兒逐一操作材料,記錄結果,實驗結束后組織幼兒進行實驗小結。
教師提出要求:請小朋友把笑臉貼到能吹出泡泡的記錄表格空格里。
在教師依次一個個驗證幼兒的操作結果是否正確后,開始提問。
師:“看看和我們開始時猜測的有什么不同?它們為什么能吹出泡泡呢?”
孩子們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有點茫然。
這個教學場景中的“冷場”可能是教者始料未及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問得突然,問得沒有連續性,幼兒的思維出現“脫軌”,從而影響接下來的探索和發現。
如果教師在師生一起做實驗驗證幼兒的操作結果是否正確后,順應幼兒的認識規律和思維特點,及時追問:“這些能吹出泡泡的東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也許這就是它們能吹出泡泡的秘密哦,快仔細地看一看!”這樣的一個“及時追問”更好地激發了幼兒豐富的想象與創造,激發了幼兒的再思考,最終得出“它們都有圓圓的、通的或者說是空的洞”“有這樣的圓圓的洞就可以吹出泡泡?!钡冉Y論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提問,不只是單向指老師對幼兒提出問題,還應當包括幼兒向教師的提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善問”的同時還要“善待問”。即教師要善于啟發幼兒質疑提問,培育學生“善問”的習慣。因為“疑”是思之始,是學之端,有疑之處,方是長進之處。
回到《它能吹出泡泡嗎》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研究,得到“它們都有圓圓的、通的或者說是空的洞”“有這樣的洞就可以吹出泡泡”等結論后,教師拿出直的鐵絲、片狀樹葉等問幼兒:“這些能吹出泡泡嗎?”
生:不能。
師:你們想讓它們吹出泡泡嗎?
教師拿出鐵絲,邊說邊操作:像這樣把鐵絲彎成圓圈,就可以吹出泡泡了,你們也來彎彎吧,快去試試吧!樹葉可以怎么變出圓呢?
幼兒作為學習的主體,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表明幼兒正在積極地思考,是獨立思維的主體,教師的提問更多的是來自幼兒外部,而幼兒的提問卻是發自內心,在一定程度上要優于教師的提問。因此,教師不僅應該注重幼兒回答問題能力的培養,還應該注重幼兒提問能力的培養,因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
在這個教學情境中,教師如能巧妙接住幼兒拋來的“球”,再把“球”還給幼兒:“你有好辦法嗎?”“有什么好辦法說給大家聽聽!”等引起幼兒更高層次的認知加工,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促使他們積極地探索、找尋新答案。這樣不僅使幼兒獲得更多的知識,還在無形中培植了探索的品質。
學貴于思,學起于問。教學活動中提問不只是教師的權利,教學藝術在于放手讓孩子提出問題,鼓勵孩子質疑,從博問中多識,從多識中博問,發展思維能力。瑞吉歐認為:“接過孩子的球,并拋還給孩子。”它告訴我們,作為一個老師,要隨時注意觀察孩子,及時捕捉幼兒中有價值的問題,特別是孩子們的“質疑”,才能準確借助并有效地回應孩子“拋來的球”,然后再把問題“還給孩子”,讓他們“接過球”,投入新一輪的思考與探索,從而提升幼兒探索活動的有效性,讓幼兒永葆好奇之心,永存探究精神。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笨鬃诱f的是教者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和點撥的時機把握要適時?!包c”就是給學生某種啟發性指示。“撥”就是為學生撥開學習上的迷霧,使學生看到希望、光明和前途。點撥的關鍵是符合學生的需要,在于及時。對學生來說,猶如雪中送炭。這樣才能收到十分滿意的教學效果。
再回到《它能吹出泡泡嗎》教學活動中,當幼兒用鐵絲、樹葉吹出泡泡并做好記錄時,教師:你是用什么辦法讓它們吹出泡泡的?(幼兒一時語塞)
師:我剛才看到了,×××小朋友的樹葉上被撕出一個小洞,這樣樹葉就能吹出泡泡了,你是怎么讓它們吹出泡泡的?
由于幼兒受年齡和經驗的影響,在探索活動中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沒有教師的適度幫助,就很可能會對探索失去興趣。當幼兒的觀察陷入僵局時,教師為幼兒的觀察探索鋪路,“我剛才看到了……”一句看似無意的點撥的話語為幼兒的思維打開了大門。
這個教學環節如果教師巧用點撥,便能將幼兒的思想引向一個新的境地。如教者這么“點”一下:“我剛才看到了,×××小朋友用撕的方法,在樹葉上撕出了一個個小洞,讓樹葉也能吹出泡泡,你用什么辦法讓手里的東西也能吹出泡泡?”教師具有啟發性的“推動策略”,培養了幼兒探究問題的能力,做到既不替代幼兒的思考,又能善于在關鍵時刻給予幼兒支持和幫助,使探索層層推進,使探索達到理想效果。
“提問生疑”“追問激趣”“反問質疑”“點撥解惑”,只有科學運用好指導策略,才能實現幼兒科學集體教學活動環節的層層推進,才能激活幼兒的思維風暴,課堂才能靈動起來,才能充滿活力和生機,成為生態的、可生長的課堂。
讓我們共同推“波”助“瀾”,追尋綠色的生命課堂!
(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幼兒園)
“提問生疑”“追問激趣”“反問質疑”“點撥解惑”,只有科學運用好這四個核心指導策略,才能實現幼兒科學集體教學活動環節的層層推進,才能激活幼兒的思維風暴,課堂才能夠靈動起來,才能充滿活力和生機,成為生態的、可生長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