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雄,徐偉宏
(武漢體育學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社會效應分析與組織治理
□朱 雄,徐偉宏
(武漢體育學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大學生志愿服務有助于維護國家核心價值觀念,培養民族集體意識;有助于聚集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有助于引導公民遵守社會公德,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當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仍處在起步發展階段,所蘊涵的社會效應還難以得到充分彰顯。文章在充分認識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特性和借鑒國內外公益組織治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以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高校、社會、政府為基點的,“四位一體”、多方協同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治理模式。
大學生志愿服務;社會效應;組織治理
近年來蓬勃發展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等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動中,大學生志愿者發揮的突出作用和展示的良好形象得到了社會公眾的齊心點贊和國內外媒體的高度評價。在諸多光環的輝映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群體以其年輕智慧、充滿活力、充滿關愛、無私奉獻的良好形象正加速融入轉型時期的社會生活當中,成為社會文化領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人們構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和美好愿景。然而,大學生志愿服務在我國還是一件新鮮的事物,所蘊涵的社會效應還難以得到充分彰顯。因此,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理論和實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覺悟、熱心社會服務和公益事業的在校大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利用業余時間,結合所學專業,自愿向社會無償提供服務的各種活動[1]。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現了青年一代融入社會、追求奉獻、關愛他人、共同進步的精神境界,所倡導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與促進社會和諧相融通,與引導公民建立互信、友愛的價值理念相統一。
1.1 大學生志愿服務對維護國家核心價值觀念,培養民族集體意識具有促進作用
國家核心價值觀念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構成的核心要素,是一個國家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煉和集中表達,它表現為國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價值取向的影響力。而這種凝聚力和影響力來源于人們對共同核心價值觀念的認同。任何一個國家或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核心價值觀念的引導[2]。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需要有一個能夠被全社會共同接受和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念來指引。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人們朝著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奮進,倡導人們朝著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前行,倡導公民恪守愛國、敬業、誠實、守信的價值準則。黨和國家適時為人們樹立了國家核心價值標準,培育廣大人民群眾在進行價值判斷、選擇時,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然,價值觀認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價值觀念的創造、認識、實現需要從感性到理性,從理論到實踐不斷反復,通過理論認識、觀念更新、實踐教育才能獲得。大學生志愿服務為人們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了導向引領。第一,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大學生志愿服務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兩者的共同價值取向是相互趨同的,都是為構筑一個團結、友好、和諧、進步的美好社會。大學生志愿服務通過精神宣揚、服務社會促進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也身體力行地引導人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紐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需要豐富的載體,人們認同的踐行方式不斷幫助人們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轉化為人們的價值選擇。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倍受廣大民眾的關注和推崇。拓展大學生志愿服務領域和社會影響力必將會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提供實踐支持和重要的踐行渠道。
1.2 大學生志愿服務對聚集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引領作用
“正能量”是物理專有名詞,現被廣泛用于社會生活領域。它是指積極健康、催人奮進、給人信心和力量的人和事。從社會心態來看,社會正能量能為人們營造奮發向上、理智和平、兼容并包的良好心理狀態。從社會道德層面來看,社會正能量能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促使人們知榮辱、講奉獻,有利于促進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3]。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社會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社會正能量的聚集和弘揚既需要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的引導,也需要激發社會正能量的事項。誠如雷鋒精神激發了人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活力,焦裕祿同志先進事跡激發了廣大黨員干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勇于獻身的高尚境界,汶川大地震廣大青年志愿者和武警官兵舍己救人、抗震救災精神激發了社會各界愛心和關懷,積極為災區施以援手。我國正全面進入轉型期,改革進入攻堅期,各種社會矛盾和文化思潮相互碰撞,潛在激化的危險。構建和諧社會,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需要聚集更多的社會正能量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大學生志愿服務有利于激發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第一,大學生是聚集社會正能量的有生力量。我國在校大學生約3000萬,已加入志愿服務組織和潛在的志愿者將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生力軍,也是社會生活中最具活力和青年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先進分子。而且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鮮明的動機純潔性、社會廣泛性、參與的群體性特點,他們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是基于奉獻愛心、服務社會、宣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他們是社會追求“和諧、自由、平等、友愛、互助”等正能量的中堅力量。第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是激發社會正能量的引線。構建和諧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乃至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都需要全社會參與,需要激發和依靠更多的社會正能量。大學生志愿服務以一支獨立的社會力量在扶危濟困、大型社會活動、應急救援等各項重大社會事務和各類社會公益服務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和產生深遠的影響。國外媒體對參與北京奧運會的青年志愿者評價:“志愿者們對全世界發出了中國形象的最強烈信息。”大學生志愿服務正以一種正面、具有社會影響力、增強人們公共服務意識、改變人們參與社會生活方式的文化形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
1.3 大學生志愿服務對引導公民遵守社會公德,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具有示范作用
社會公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礎,是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準則和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4]。社會公德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志,也是維系人們正常交流、友好相處,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和諧融洽的基本道德要求。我國正在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社會公德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遵守社會公德,承擔社會責任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每一個合格公民應該履行的職責。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公平、正義機制有待完善,各種利益訴求和價值表達還存在一定的彈性空間,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意愿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需要有高于社會一般道德價值取向的準則作為引領公民道德發展的精神標桿。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社會精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制高點,對全體公民起著引導、示范的作用。第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營造了遵守社會公德,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好氛圍。大學生志愿服務不計物質報酬,自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和人類共同的福利事業積極奉獻,體現了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助人為樂、關愛他人的社會責任。他們以無私的奉獻、無聲的行動、文明和禮貌營造著一種社會新氣象。大學生志愿服務幫助了許多需要關愛的人,使社會大家庭更溫暖、融洽。它以一種潛移默化精神力量感化著越來越多的人融入到志愿服務社會中來。第二,大學生志愿服務與許多不文明的社會現象形成鮮明對比,倡導著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和諧社會倡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秩序。但目前社會上還存在許多不文明現象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的非主流價值觀念。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階段性的產物。許多不文明現象需要我們正視和用更加“文明的武器”加以消滅,社會上許多非主流價值觀也只有在積極倡導的主流價值觀面前才會“灰飛煙滅”。大學生志愿服務以其更加文明的方式和積極倡導的主流價值觀為社會公德奠定了基石。
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時間較短。自1993年底,共青團中央實施“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啟動“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標志著青年志愿者活動在我國的全面展開與推廣[5]。中國青年志愿者活動開展以來,大學生志愿者作為最積極、最活躍、最集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支骨干,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在組織治理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結合當前我國志愿服務發展實際,借鑒國內外公益組織治理成功經驗,本文認為,構建以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高校、社會、政府為基點的“四位一體”、多方協同的治理模式是當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治理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2.1 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內部治理
沒有健全的組織內部框架就不會有良好的組織運行。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內部治理是整個治理模式的關鍵。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內部構架。第一,設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組織機構。包括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領導機構、執行部門、日常事務管理部門。鑒于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是公益活動組織,可以從組織內部民主產生或通過選拔的方式由符合條件的“內部人”組成領導集體,也可考慮聘請學校相關部門管理人員參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根據大學生流動性的特點,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組織機構應及時調整。第二,制定科學規范的規章制度。制度建設是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治理的根本保障。制約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有關制度不健全。與國外大學生志愿服務有關制度相比較,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從組織過程來看大多志愿服務組織權責模糊,運行體制帶有較強行政色彩[6]。主要志愿服務圍繞政府活動和社會大型賽事展開,活動開展聲勢較大,活動結束就會持續降溫,難以長期保持下去,對社會影響力很難產生持久效應。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制度,但從大學生志愿服務內涵建設看,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建設方面的工作還有待加強。一要依據國家提出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有關規章制度和大學生志愿服務自身發展需要,制定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要想在服務社會、提升公民社會參與意識、提高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實現的價值就必須走長期化發展道路,向規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在制度建設上,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志愿者登記制度,其次要建立志愿者管理制度,再次要建立志愿者培訓、服務、考核和獎勵制度。二要依據憲法和法律以及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保障機制。大學生志愿服務保障機制應該包括:支持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物質保障制度、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法律保障制度等。
2.2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外部治理
2.2.1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宏觀管理者與教育引導者。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作為高校的一個學生社團組織不能獨立于高校之外自主發展。高校必須充分發揮應有的職能作用,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發展制定長期的規劃并進行引導和宏觀管理。一方面,高校應該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管理機構,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進行統合管理,也可以指定專門的指導教師進行指導管理;另一方面,高校應該積極聯系有關方面,整合資源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發展壯大創造條件。更重要一點,高校應該加強大學生志愿者的思想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活動載體,有利于豐富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提高其實效性[7]。《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提出:把志愿精神作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志愿服務活動的育人作用。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暴露出的一個短板就是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容易被忽略。開展活動對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激勵不夠,教育、引導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沒有成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主要教育目標。這樣做將很難持續發展、壯大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升華志愿者精神。因此,第一,高校要利用大學生志愿服務載體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通過大學生志愿者在活動策劃、開展、總結等全過程參與中的表現,及時給予考核和評價,使每一個志愿者既分享活動的經驗,又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第二,高校要關注每一個志愿者的體會和感受。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要充分體現“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高校等有關方面不能簡單地把志愿者的付出看作一種義務勞動,既要看到他們的奉獻精神,也要教育、引導每一個志愿者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2.2.2 社會: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宣揚的窗口。社會企事業單位是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平臺,也是外部環境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企事業單位應該積極加強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合作,創造機會、提供條件,幫助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完成社會使命。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起來較為困難很大程度上在于社會有關企事業單位參與積極性不高,他們更多考慮的是經濟價值,而較少考慮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社會價值。因此,第一,要加強與企事業單位聯系,建立信任。大學生志愿服務是一項需要長期發展的公益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應經常性與合作單位保持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8]。另外,在開展活動前后雙方要加強溝通,做到雙贏。第二,要積極宣揚志愿者精神,體現志愿服務的社會價值。隨著人們思想覺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閑暇時光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追求通過服務社會、關愛他人、提升自我的方式承擔社會責任和表達社會需要。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能更好地滿足當下人們社會生活的精神需要。因此,在開展活動時要積極宣揚志愿者精神,使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看到它的社會價值,從而增強人們參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吸引力。
2.2.3 政府: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政策制定者。黨和國家為積極推動志愿服務活動的深入開展,適時出臺了 《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文件,為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但從長遠發展看,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行政色彩濃重,受政府主導較多,自主性和積極性發揮不夠。這樣不利于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長期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提出“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方針,將社會治理擺在了重要位置。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國家大力發展的社會組織,必然要在和諧社會構建中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治理主體參與社會治理建設。因此,第一,各級政府應加大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發展的扶植力度和政策支持。要進一步明確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社會屬性和職責,倡導高校、社會有關方面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在資金上保障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正常開展相關活動,在政策法規上保障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正當權益。第二,在有關方面的領導下,引導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自我管理。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發展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黨和國家也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在我國簡政放權的行政管理許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自治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這樣才能有更多的自主權履行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社會責任和參與到社會事務治理中去。
總體來說,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時間不長,在當前階段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社會效應已日益得到彰顯,逐漸成為一種維護國家核心價值觀念,培養民族集體意識;聚集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引導公民遵守社會公德,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新生力量。從社會治理的大環境和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發展看,構建以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高校、社會、政府為基點的,“四位一體”、多方協同的治理模式是大學生志愿服務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1][7]胡凱,楊欣.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9-20.
[2]向玉喬.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引領中國社會的發展[J].齊魯學刊,2010(4):65-66.
[3]郭淑芬.核心價值觀與社會正能量及其關系[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4):12.
[4]馬奇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關系論析[J].學術交流,2008(2):48.
[5][6]王娟,胡希希.中日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異同比較和啟示[J].日本問題研究,2013(3):70-72.
[8]譚建光.中國特色的志愿服務理論體系分析[J].青年探索,2015(1 上):33.
責任編輯 楊 幸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7.030
C916.2
A
1004-0544(2017)07-0160-04
湖北省共青團和青少年研究項目(2016lx019)。
朱雄(1979-),男,湖北黃岡人,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講師;通訊作者:徐偉宏(1973-),男,廣東蕉嶺人,教育學博士,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