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石紅宇 孔雯雯 王 麗 李 峰
·綜 述·
中國高發乳腺癌危險因素的最新進展
王 珊 石紅宇 孔雯雯 王 麗 李 峰
乳腺腫瘤;危險因素
breast neoplasms;risk factors;
乳腺癌是世界范圍內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2012年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約有167萬,死亡約52萬,世界上多數地區乳腺癌的發病率上升了30%~40%[1]。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我國女性乳腺癌發病率為17.1%,死亡率為7.88%,乳腺癌現已成為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2]。特別是90年代以來,中國乳腺癌發病率增長速度是全球的2倍多,城市地區尤為顯著[3]。因此,探討近年來我國乳腺癌高發的原因,并積極采取相關干預措施,對乳腺癌的預防尤為重要,故本文將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病危險因素作一綜述,為我國預防乳腺癌的發生及優化乳腺癌患者的護理工作提供依據。
1.1 體重因素
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癥研究所(AICR)認為,肥胖是多種癌癥和其他疾病既定和重要的危險因素[4]。肥胖和脂代謝的改變是絕經前后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險因素[5]。肥胖女性乳腺癌的患病風險較體重正常女性要高50%,體重指數每增加1kg/m2,乳腺癌的發病風險增加3.1%[6]。
1.2 年齡因素
體內激素水平隨著年齡變化發生相應的改變,而乳腺癌的發生與體內激素水平密切相關。調查顯示,乳腺癌的發病年齡集中在40~54歲之間,這可能與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不穩定相關;29歲以下,乳腺癌的發生率最低,55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加風險逐漸降低[7]。徐光煒[8]認為,我國女性乳腺癌流行病學特點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女性發病年齡高峰為45~49歲,而西方國家女性高發年齡是60歲以后的絕經期,相比之下我國高發年齡提前10~15年。
1.3 社會經濟地位因素
健康不平等廣泛存在于不同的國家,且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經濟地位聯系在一起。近年來研究表明,由社會經濟因素引起的健康不平等實際存在,且不斷上升[9],個人和社區的社會經濟地位與乳腺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與發達國家相比,貧困地區乳腺癌的就診延遲時間更長,發病率更高,而在人群中,低收入人群中進展期乳腺癌的發生率更高,這可能因社會經濟地位與醫療保健的水平與獲得相關[10]。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可支付更多有營養的食物,生活的社區環境污染較輕,安全系數更高,面臨更少的經濟不確定性以及更多對優質健康醫療服務的可及性[9]。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人群所面臨的生存和職業壓力更大,長期處于高負荷狀態下,容易導致內分泌失調[11]。在我國,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上廣等地更加明顯,乳腺癌已躍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之首。
2.1 飲食習慣
飲食不當、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是乳腺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攝入過多脂肪能夠促使體內形成更多的雌激素,而雌激素過度增加了對乳腺的刺激,導致乳腺增生或癌變,增加乳腺癌患病風險[12]。研究發現,大豆食品的攝入與乳腺癌的發生呈負相關,而紅肉與加工類肉食的高消費則可以增加絕經后乳腺癌的發生率[13,14]。此外,高維生素D食物、石榴及地中海食物等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的發生率,多飲綠茶同樣有預防乳腺癌的功效。
2.2 生活習慣
主被動吸煙和飲酒均與乳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研究顯示,煙齡越長患乳腺癌的可能越大,且乳腺癌的發病風險仍會持續增加至戒煙后20年[15]。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吸煙并且10年以上每天一包煙的年輕女性,患最常見類型乳腺癌(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的風險增加60%[16]。酒精的飲用被認為與管腔A型和HER2型乳腺癌有密切關系[17]。Chen WY[18]研究發現,一天即使飲用小于一杯的酒量,亦能增加乳腺癌的發病風險,且在生活中無論是較早飲用, 還是較晚飲用均與乳腺癌發病風險的增加有關。
2.3 運動
身體活動度低,可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風險。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增強機體免疫力,同時還可降低體內雌激素的水平,從而有效減少乳腺癌的發生。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乳腺癌的患病風險與身體活動的水平呈負相關,每周3~5天進行中度或強度鍛煉的女性,乳腺癌的患病率降低20%~40%[19]。
目前,醫學界普遍認同乳腺癌是生物、心理和社會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研究發現,心理社會因素與人體免疫、內分泌系統、神經有關,可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乳腺癌的發生并影響其發展[20]。根據女性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不幸的生活經歷、精神創傷等極易引發女性抑郁、焦慮等情緒的產生,導致其內環境失衡,免疫力下降,使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對體內突變細胞的吞噬能力和監控能力下降,當以上反應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可導致身心疾病以致腫瘤的發生,尤其是乳腺癌[21]。此外,研究還發現,乳腺癌患者中“憤怒情感”的表達明顯少于常人,易患癌癥的人格特征是情感受到抑制以及情感的異常釋放能力減弱[20]。
4.1 生育因素
Horn J等[22]發現,初產年齡晚與管腔型乳腺癌發病風險的增高有密切關系。章進等[23]在Meta分析中發現足月生育以及較多的生育次數可降低乳腺癌的發病風險。而流產對乳腺癌的影響一直尚無定論,國際癌癥預防和檢測大會報告指出,流產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但國外有研究發現,無論是自然流產還是人工流產均與乳腺癌的發生無顯著關聯[24]。目前,國內關于流產與乳腺癌相關關系的研究與調查較少,但柏刁等[25]對210例乳腺癌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顯示,流產為婦女患乳腺癌的危險因素,但該項內容未進入多因素分析中。
4.2 哺乳因素
在一定限度內母乳喂養的持續時間被認為對乳腺癌的發病產生影響。大量調查研究[26]發現,乳腺癌高發地區較低發地區人群的母乳喂養普及率低,且維持時間短。母乳喂養不僅能降低乳腺癌的發病風險,同時也可降低接受治療的乳腺癌患者復發率。可能與母乳喂養可以設立一個分子環境,使腫瘤不太可能轉移,從而使激素治療有更好的效果[27]。
4.3 月經因素
月經是影響乳腺癌發生的重要因素。國內外研究均已證實月經初潮年齡早,絕經年齡晚,行經年數長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26]。這是由于乳腺暴露于雌激素時間相對延長所致,而雌激素是誘導乳腺癌發生的重要條件。此外,月經是體內激素變化的反映,月經不規律表明體內雌激素分泌紊亂,也與患乳腺癌的危險性增加有關[21]。
5.1 良性乳腺疾病史
良性乳腺疾病史是乳腺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顯示,各種類型的乳腺疾病史均可增加乳腺癌發病的風險,特別是非典型乳腺小葉增生風險最高[28]。鄭艷敏等[21]對中國女性乳腺癌危險因素進行Meta分析,發現良性乳腺疾病史與乳腺癌的發生也有明顯關系。乳腺增生與乳腺癌密切相關,當乳腺增生達到非典型增生時可導致乳腺癌[11]。
5.2 遺傳因素
乳腺癌是一種有明顯遺傳效應的疾病,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腫瘤家族史和乳腺癌家族史與個體乳腺癌發病風險有關,乳腺癌發病顯示出機組聚集的特點[29]。有家族史的女性更容易患乳腺癌,有家族史的患者是無家族史的2.4倍[7]。研究發現,乳腺癌的易感性與BRCA1、BRCA2、TP53、CDH1四種基因的高顯性有關,且不同基因與不同類型的乳腺癌有關[30]。
6.1 藥物因素
藥物可以治療疾病、解除病痛,同時也會對機體產生副作用。含雌激素的藥物及保健品的濫用,可導致乳腺癌發病率明顯增加。南非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過去10年內使用過任何形式荷爾蒙避孕藥的女性患乳腺癌風險是未曾使用過避孕藥女性的1.66倍,其中尤以近期使用避孕藥者的風險最高;停用10年后風險數據并不顯著[31]。此外,抗精神病藥物能夠升高血清催乳素水平,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中利培酮和氨磺必利導致高催乳素血癥的比率最高,可達80%~90%,而高催乳素水平可增加雌激素受體陽性者乳腺癌的患病風險[32]。
6.2 其他系統疾病
目前研究已證實,某些疾病與乳腺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Schrauder MG等[33]對患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比較發現,糖尿病患者乳腺癌遠處轉移的發生風險更高,而且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死亡率也更高。可能與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介導的胰島素/IGF 通路、性激素調節、脂肪細胞因子等有關[34]。Bushe CJ等[35]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乳腺癌患病率顯著增高,這也是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死亡率高于普通人群的風險因素之一。精神病患者肥胖、檢查次數少、抗精神病藥導致的高催乳素血癥、分娩哺乳少、吸煙多、飲酒多、鍛煉少、抗抑郁藥的使用均會導致乳腺癌患病率增加[32]。
綜上所述,乳腺癌是多種風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近年來,中國乳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結合中國現狀,主要歸因于特有的生育政策、經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以及公民健康意識的匱乏。針對我國乳腺癌高發的嚴峻現狀,采取干預措施刻不容緩。關于女性自身,關注健康應從改變生活方式做起,健康飲食,合理安排飲食結構與日常作息,減少主被動吸煙以及酒類的攝入。同時,適當釋放自己的壓力,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等均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此外,醫護人員作為一支特殊的隊伍,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減少藥物的濫用,加大乳腺癌疾病知識的宣教力度,積極倡導母乳喂養。不僅要解決患者軀體上的疼痛不適,也要重視患者的心理問題,積極給予患者社會支持,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以及生存率。
1 張岸輝,諶永毅,劉翔宇. 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及干預方法的研究進展[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18):25~28.
2 陳萬青, 鄭榮壽, 曾紅梅, 等. 2011年中國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J]. 中國腫瘤, 2015,24(1):1~10.
3 Fan L,Strasser-Weippl K,Li JJ,et al. Breast cancer in China[J]. Lancet Oncol,2014,15(7): 279~289.
4 James FR,Wootton S,Jackson A,et al. Obesity in breast cancer-what is the risk factor?[J].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2015,51(6):705~720.
5 McDonnell DP,Park S,Goulet MT,et al. Obesity, cholesterol metabolism,and breast cancer pathogenesis[J]. Cancer Reserach,2014,74(18):4976~4982.
6 張思嘉,馬迪,何仲. 肥胖與乳腺癌關系的研究進展[J]. 腫瘤防治研究,2012,39(10):1265~1269.
7 關風英. 225例乳腺癌患者的風險因素調查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7):969.
8 徐光煒.談乳腺癌普查[J]. 中國醫藥導報,2010,7(2):4~6.
9 高興民,許金紅. 社會經濟地位與健康不平等的因果關系研究[J]. 深圳大學學報,2015,32(6):45~53.
10 徐衛云,趙潔玉,張靖,等.西部二級城市女性乳腺癌發病風險相關因素分析及風險預測模型的建立[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3,20(10):1106~1112.
11 郁進,劉凡明,曾莉,等. 268乳腺癌風險因素初步分析[J]. 現代醫用影像學,2015,24(3):408~410.
12 李娜,薛玲,崔蓮花,等. 膳食因素與乳腺癌患病風險的病例對照研究[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4,22(3):290~294.
13 Mourouti,Niki,Kontogianni,et al. Diet and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 J Food Sci Nutr,2015,66(1):1~42.
14 Maki Inoue-Choi, Rashmi Sinha,Gretechen L.Gierach,et al. Red and processed meat, nitrite, and heme iron intakes and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risk in the 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J]. Int J Cancer,2016,138(7):1609~1618.
15 Luo J, Margolis K,Wavtawski-Wende J, et al. Associat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smoking with risk of breast cancer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BMJ,2011,342:d1016.
16 Kawai M,Malone KE,Tang MTC,et al.Active smoking and the risk of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an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mong women ages 20 to 44 Years[J].CANCER,2014,120(7):1026~1034.
17 Kelly A.Hirko,Wendy Y.Chen,Walter C,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by molecular subtype: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nurses' health study after 26 years of follow-u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2016,138(5):1094~1101.
18 Chen WY,Rosner B,Hankinsoon SE,etal.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during adult life,drinking patterns,and breast cancer risk[J].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1,306(17):1884~1890.
19 Volaklis KA,Halle M,Tokmakidis SP. Exercise in the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breast cancer[J]. Wien Klin Wochenschr,2013,125(11-12):297~301.
20 張慧琳,李樂之. 心理社會因素對乳腺癌患者影響的研究綜述[J]. 當代護士(學術版),2008,(6):7~9.
21 鄭艷敏,沈月平,劉銀梅, 等. 中國女性乳腺癌危險因素Meta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2012,28(12):1645~1648.
22 Horn J, Opdahl S, Engstrom MJ, et al. Reproductive history and the risk of molecular breast cancer subtypes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Norwegian women[J].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14,25(7):881~889.
23 章進,楊玉歡,梅勇,等.生育次數與中國女性乳腺癌相關性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5,15(10):1148~1152.
24 Stacey SN, Sulem P, Johannsson OT, et al. The BARD1 Cys557Ser variant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iceland [J]. PLOS Med, 2006,3(7):217~218.
25 柏刁,鄭伯軍,張飛云. 210例乳腺癌患者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3,16(6):470~475.
26 楊曉丹,譚盛葵. 乳腺癌危險因素研究新進展[J]. 中國婦幼保健,2013,28(8):1363~1366.
27 Wen-Ling Lee,Chih-Ping Chen,Peng-Hui Wang. Visfatin,breastfee-ding,and breast cancer[J]. Taiwa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5,54(4):341~342.
28 Wen-Bin Zhou,Dan-Qing Xue,Xiao-An Liu,et al.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history and histological stratification on breast cancer risk in women with benign breast disease: a meta-analysis [J].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2011,137(7):1053~1060.
29 王璟,蘆文麗,王媛,等. 中國女性腫瘤家族史與乳腺癌發病風險關系的Meta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2,27(7):1105~1109.
30 Dossus L,Benusiglio PR. Lobular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genetic and non-genetic risk factors [J]. Breast Cancer Research,2015,17(1):546.
31 Urban M,Banks E,Egger S,et al.Injectable and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nd cancers of the breast,cervix,ovary,and endometrium in vlack south african women:case-control Study[J].PLOS Med,2012,9(3):334~344.
32 陳晶晶,趙彬,高志勤. 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乳腺癌患病風險因素及干預[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2,39(4):227~230.
33 Schrauder MG, Fasching PA, Haberle L, et al. Diabetes and prognosis in a breast cancer cohort[J].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2011,137:975~983.
34 劉朝俊,李軍濤,劉慧. 2型糖尿病與乳腺癌關系的研究進展[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3,20(12):958~962.
35 Bushe CJ, Bradley AJ, Wildgust HJ, et al. Schizophrenia and breast cancer incidence: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 studies[J]. Schizophr Res,2009,114(1~3):6~16.
10.3969/j.issn.1671-8933.2017.01.029
吉林省科技廳國際合作項目(2014Z069)/大學生創新
130021 吉林大學護理學院 長春
王珊,女,本科在讀
王麗,E-mail:wangli14@mails.jlu.edu.cn
R737.9
2016-10-14)
項目(201574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