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權力規制:政治秩序場域中利益集團的消極行為

2017-03-07 14:48:53雷振文
河南社會科學 2017年11期
關鍵詞:制度

雷振文

(南昌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權力規制:政治秩序場域中利益集團的消極行為

雷振文

(南昌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隨著社會結構、利益和觀念的分化以及民主政治的發展,“利益集團”①已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非常活躍的力量,成為政治秩序場域中極其重要的行動者,以至于政治過程論的創始者本特利發出諸如“如果能解釋利益集團,那么一切都可以解釋清楚了”②的感嘆。針對利益集團介入政治過程、影響政治生活的事實,盡管一些人抱著熱情支持的態度,但還是存在著很多理性批評的聲音,“它們試圖通過影響與它們自身有關的公共政策來提高或促進集團內共同的利益”③,“是損害公民的權利或社會的永久的和總的利益的”④。正是基于對利益集團介入政治過程的懷疑和批評,歐美一些國家對規制利益集團的消極行為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探索,其中的一些成果對中國而言不無裨益。

一、政治秩序場域中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的表現

就利益集團和政治秩序關系而言,政治秩序是利益集團行動的既定政治場域,利益集團是影響政治秩序的重要行動者。作為政治秩序場域的重要行動者,利益集團對政治秩序的消極行為值得警惕。

(一)利益集團侵蝕政治實體

政治實體指的是包括政府、政黨和公民個體等在政治秩序場域中活動并對政治秩序的運行過程及其狀態有著重要影響的政治行動者。利益集團對政治秩序的消極行為常常是從影響或試圖影響不同政治實體開始的。

(1)利益集團“俘獲”政府。“俘獲”政府指的是政府部門或其工作人員被利益集團所操縱而導致公權私用、失去自主性的現象。可以說,這種現象從利益集團出現并介入政治過程就開始不斷地發生,這在西方國家尤為普遍。就此現象,奧巴馬甚至喊出了“華爾街是令人憤怒的勢力”的聲音。在非西方國家,“俘獲”政府現象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拉美和蘇聯、東歐等國家和地區受“華盛頓共識”的影響,不同程度出現了利益集團控制政府、利益集團和政府官員勾結瓜分公共財產,乃至為維護既得利益設置壟斷,以犧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為代價牟取個別集團利益的現象⑤。而且,縱觀當今許多國家的政治過程,一定會看到“俘獲”政府現象在其政治生活中已越來越普遍和嚴重,“俘獲”方式也越來越深入和隱蔽。例如,利益集團通過影響政府財政資金的分配和染指政府的公共投資,以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集團獨占化;通過手中掌握的大量政治或經濟資源行賄各級政府官員,使政府官員參與決策的公共政策更多地傾向于利益集團的利益偏好;通過扭曲和截留政府推行的公共政策使其無法有效落實和執行。自然,政府在利益集團的裹挾下,其獨立性、公共性常常變異走樣,失去其在政治秩序運行中的自主性。

(2)利益集團弱化政黨能力。政黨政治是現代國家普遍運行的政治現象,政黨是政治秩序場域中的關鍵行動者;不從政黨的視角去把握一國的政治秩序,是不可能清醒地理解一國的政治的。亨廷頓認為:“那些在實際上已經達到或者可以被認為達到政治高度穩定的處于現代化之中的國家,至少擁有一個強大的政黨。”⑥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也認為“高度組織的政黨占據著政治結構的中心位置”⑦。可見,對政治秩序而言,政黨能力特別是執政黨的能力是決定其運行狀況的關鍵因素。然而,政黨能力卻不斷地遭受來自利益集團的各種挑戰。例如,利益集團通過立法的方式,堂而皇之地將自身局部利益合法化,歪曲執政黨的執政指向;利益集團利益訴求的排他性以及分裂的集團意識形態,加劇了執政黨對社會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的難度。同時,利益集團的資本與執政黨的權力的媾和會導致執政黨內部出現權錢交易、利益交換等腐敗現象。事實上,歷史和現實中的政治秩序的失序、混亂甚至坍塌無不是與利益集團對政黨,特別是執政黨能力的銷蝕相關的。

(3)利益集團撕裂公民個體的政治情感。任何政治秩序都必須以公民個體為基礎,公民個體是政治秩序運行與維持的最廣泛、最基本的單元。對此,王滬寧指出:“一個社會的政治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本身的政治發展。”⑧然而,現代政治的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政治秩序運行與維持的公民個體基礎越來越受到利益集團的消融。利益集團憑借在利益鏈上的優勢地位攫取集團利益的最大化,造成公民個體間收入差距擴大、財富差距懸殊,導致公民個體間利益分配失衡;利益集團憑借其在信息、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地位,在社會階層流動機會上處于先天的有利位置,并造成階層固化、階層鴻溝的現象產生。而利益是公民個體最敏感的神經,其對政治秩序的基本情感常常也是維系在自身利益是否得到公正的關照、對待之上的。利益集團的掠奪所導致的公民個體間的利益失衡和固化現象必然撕裂公民個體對政治秩序的情感,造就的要么是憤懣的公民個體,要么是冷漠的公民個體,絕不可能是政治秩序的支持者,而沒有或缺乏公民個體認可、支持的政治秩序一定不會走遠。畢竟,“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穩定的政治秩序不僅是指制度上的合理結構,而且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是指廣大的人民群眾對其所在的政治制度的內心認同和信仰”⑨。

(二)利益集團破壞政治規則

政治規則是特定政治體系用以規范、調整體系里所有個體或群體形式的政治主體政治行為的約束力量,是政治秩序可能形態的直接決定因素,因此,對政治規則的侵蝕是利益集團的重要目標。

(1)利益集團消解政治制度效力。制度主義認為,政治秩序是政治制度得以持續創新和得到嚴肅認真執行的產物和體現,缺乏政治制度的持續創新,政治秩序不可能長期維持;沒有政治制度的嚴肅認真執行,政治秩序也難以穩定運行。可是,一些利益集團卻罔顧政治秩序的安危,一心為謀取自身利益而竭力消解政治制度的效力。譬如,制度創新是政治秩序持續發展和穩定運行的動力和基礎,但利益集團的形成和壯大也常常是特定制度的結果。為保持既得的利益并從既有利益格局中持續獲利,利益集團具有天然的制度惰性,極力阻礙制度創新。正所謂“特殊利益集團一旦從某種制度安排中得利,為了保守住他們的利益,就不愿推動制度創新。他們拒絕對迅速變化了的環境做出反應,決策或行動遲緩,對凡是可能威脅到自己既得利益的創新一概排斥,并且為了特殊利益集團利益而不惜犧牲全社會的利益”⑩。另外,制度的效力必須以制度的執行和落實為前提。同樣,對政治秩序而言,其生命力也在于政治制度的貫徹和落實。然而,一些利益集團為了維護集團的局部利益,通過歪曲、扭曲和架空等非法手段,掣肘既定制度的有效執行,使制度的運行流于形式、失去效力,從而影響政治秩序的具體形態。

(2)利益集團毒化政治生態。政治生態反映的是支撐和引導特定政治體系的各種要素及其之間關系狀況的綜合運行環境,黨風、政風、社會風氣是政治生態的集中體現。現實政治生活中,一些利益集團不但消解著顯性的政治制度效力,而且也破壞了隱性的政治規范的約束力,秉持狹隘、自私甚至墮落的政治價值取向,視國家、民族、公民為一己私利的絆腳石,無任何大局、全局觀念,無點滴家國情懷,無半點敬畏尊崇人民的情感,嚴重毒化著政治生態。例如,一些利益集團在執政黨內以“山頭主義”的形式出現,拉幫結派、黨同伐異,視執政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如兒戲,敗壞了黨風;一些利益集團以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不法手段染指政府公權力以達到其利益最大化之目的,敗壞了政府風氣;一些利益集團凌駕于社會規則之上,致使社會上“潛規則”盛行,積累和形成與文明進程極不適應的落后文化,敗壞了社會風氣,對政治體系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一些利益集團干擾資源配置,擾亂市場秩序,使交易成本增加,使資源利用效率大幅降低;還有一些利益集團著意把資本邏輯注入政治關系,使政治關系庸俗化、功利化、短視化,嚴重影響政治體系的政治文明進程。利益集團在政治、經濟、社會和公民個體層面等不同領域的肆意橫行所造就的惡劣政治生態,必然影響政治秩序的穩定運行。

(三)利益集團干擾政治控制

政治秩序的具體運行過程和最終呈現形態常常取決于政治控制這一環節。政治控制不科學或軟弱無力不但嚴重制約政治秩序的運行與維持,而且也直接關系著政治秩序的認同度。因此,政治控制自然也成為利益集團重點干擾的對象。

(1)消解政治權威。就現代政治體系而言,政治控制是權力與權威相輔相成的政治過程,不能僅僅是一種政治權力的威懾,更應是一種以自覺服從為基礎的政治權威的宣示。“政治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權力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一個權威的過程;民主的目標,就在于把權力轉變為權威。”?政治權威涉及人們對政治體系的情感,是一種獲得人民廣泛、自覺支持的合法性力量,也是政治控制在現實政治生活和政治過程中能夠規范、調節政治關系,引導政治行為的重要原因。現實政治生活中,一些利益集團通過消解政治權威而干擾政治過程的方式可謂是全方位的。例如,通過“俘獲”政府,使政府失守自主性,不能客觀公正地作出相關決策,淪為利益集團的工具。對這種失去自主性的政府而言,政治權威自然就是一種奢望,更遑論其政治控制的效力了。又如,通過“綁架”政黨,特別是執政黨,降低普通民眾對政黨的信任度,使政黨尤其是執政黨失去公信力而降低政治權威。再如,利益集團利益排他性的本質及其帶來的利益分配差距擴大化的后果所導致的區域間、城鄉間、行業間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摩擦和沖突加劇,進而沖擊現存政治體系的政治權威。

(2)侵占政治控制資源。政治控制資源是政治體系開展政治過程,規范、調整或約束體系中所有政治主體政治行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維系自身穩定持續運行所憑借的一切人力、物力和精神性力量等的總稱。政治控制是與這些資源的使用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對這些資源的占有和使用,政治控制則無以展開。通常而言,政治控制資源的多寡與政治控制功能實際效果具有線性關系。因此,圍繞政治控制資源的爭奪,利益集團更是動作頻頻。例如,通過向政治體系輸入自己的人員,培植在政治體系的代理人;通過赤裸裸的資本、資源優勢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搶占公共資源、染指公權力;通過扭曲資源和財富的分配機制,使政治控制主體能夠有效運用的資源急劇流失。此外,一些強勢的既得利益集團還通過媒體、行業協會、專家論壇等形式和渠道搶占公共話語權、引導輿論走向,以達到為特定集團利益服務之目的。利益集團在政治控制資源方面的這些消極行為,必然使政治控制的秩序實現功能難以奏效。

(3)弱化政治控制機制。政治控制機制是政治控制主體在實施政治控制過程中所采用的具體手段。實際上,政治控制體現的是政治控制主體應用一系列剛性或柔性的政治控制機制,對政治控制對象進行規制、調節和引導的政治過程。政治控制機制的多寡、強弱、合法與否,直接決定政治控制的秩序實現功能的狀況。利益集團深諳此道,在弱化政治控制機制方面也是不遺余力。政治生活中常見的諸如權力腐敗、群體性事件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發生,就是利益集團通過各種手段對政治控制機制進行各種形式的消解,從而導致政治控制秩序實現功能弱化的結果。例如,法律本來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政治控制機制,但是利益集團憑借其在經濟、社會地位、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和與政治體系存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系,對法律的制定、頒布和執行等各個環節都有強勢的話語權,破壞著法律的公正性,影響法律的秩序訴求。又如,政治道德是公權力履行者的內在約束,是政治行為的基本遵循,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規范秩序作用的政治控制機制。然而,在利益集團的腐蝕、誘導和扭曲下,政治道德的規范作用常常被擊得粉碎,使得一些公權力履行者一再突破政治道德底線,腐敗頻發。作為政治控制秩序實現功能的直接“工具性”手段的政治控制機制被利益集團肆意踐踏,必然導致政治控制的虛無,無法實現由可能秩序到現實秩序的轉變。

二、政治秩序場域中對利益集團規制的他山之石

在歐美一些國家,雖然“利益集團數量特別龐大,而且處處可見它們的身影、可聽到它們的聲音”?,但是其行為卻常為人所詬病。奧爾森就很擔憂利益集團會“慢慢導致這個國家的體制、政策與組織,變成最符合特殊利益集團的安排,使得該國發展動力越來越被抑制”?,最終導致政治秩序的失序、混亂或崩塌。為此,歐美一些國家在規制利益集團消極行為方面作出了較為豐富的探索。

(一)以堅守政府自主性規制利益集團的消極行為

政府是政治秩序的能動性要素,其能否客觀公正地施政,關系著政治秩序的潛在方向。這就涉及政府自主性問題了,政府自主性程度深刻影響著政治秩序的狀況,政府自主性是政府在切實代表和維護公共利益基礎上所表現和發揮出來的對社會特殊勢力的超越性。亨廷頓認為,政府自主性程度主要是看“政治組織和政治程序獨立于其他社會團體和行為方式而生存的程度”“凡充當某一特定社會團體、家庭、宗族、階級的工具的政治組織便談不上自主性和制度化”?。

然而,利益集團對政治秩序的消極影響常常是從侵蝕政府自主性開始的。洛伊指出,利益集團使政府的政策受到歪曲,使現代民主政府腐化,擾亂和破壞了人們對民主的組織機構及其制度的期望,對民主基本上是不尊重的;它使政府無能,不能計劃;它以關心管轄權限,即由哪些采取行動的人作出決定,來代替關心正義,致使政府道德敗壞?。謝茨施耐德也認為,利益集團的活動有一個明顯的局限性,即具有強烈的上層階級和商業傾向,直陳“多元主義天堂里的弊端是,天堂唱詩班的音調里充滿了上層階級口音。大約有90%的人與壓力體制無緣”?。于是,他們提出要在厘定政府權力限度和能力的張力中堅守政府自主性以應對利益集團對政府的消極行為。他們深信,只有厘定權力的限度,使政府歸位、守位,才能有效防止政府的“扶持之手”蛻變為“掠奪之手”,從而減少政府被利益集團侵蝕的機會;而權力的能力則是政府超越特殊利益集團利益偏好的保證,有助于政府獨立自主地運用公權力去推動公共利益的落實。因此,歐美一些國家常常致力于“強化政府權力以提高政府抵制利益集團影響的能力;強化政府整合能力,以提高政府利益綜合與公共利益實現功能;提升政府道德純度,以求能夠在各利益集團奉承討好和游說壓力下站穩立場,自覺抵制特殊利益集團的不當影響,堅持公共利益取向”?。

在非傳統西方國家,對政府自主性也非常重視。俄羅斯總統普京認為,經濟與政治是規則不同的兩個領域,一旦經濟精英,尤其是掌握巨大財富的經濟寡頭進入政治領域、掌握政治權力,就會對社會的經濟、政治秩序造成巨大危害,甚至會導致政治秩序的瓦解?。于是,普京嚴禁利益集團向政權滲透,明確要求他們“只賺錢,別奪權”,決不允許他們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普京竭力維護政府自主性,因為在他看來,“對于俄羅斯人民來說,一個強大的國家不是什么異己之物……恰恰相反,它是秩序的源頭和保障,是任何變革的倡導者和主要推動力”?。

(二)以提升政黨能力規制利益集團的消極行為

從政黨在現代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來看,現代政治主要表現為政黨政治,這一事實似乎是確鑿無疑的了。在政黨政治下,作為政治秩序的能動性要素,政黨無疑占據著政治秩序的中心位置,是政治秩序的核心政治實體的承載者,對政治秩序的運行狀況常常起著決定性作用。古德諾就認為:“一個強大而有效的政黨,特別是執政黨才能分擔政府職能。”?亨廷頓更是強調:“處于現代化之中的政治體系,其穩定取決于政黨的力量。”?

對政黨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利益集團再明白不過了,因此,他們十分注重對政黨的滲透,通過各種途徑誘導政黨的行為、理念和決策,從而最終實現對政治秩序的影響。在研究英國政治的過程中,塞繆爾·比爾就發現,利益集團的競爭使政黨再也不能根據全民族的利益來制定政策,而只是力圖贏得更多利益集團的支持。但由于各利益集團之間的要求在許多問題上又彼此內在沖突,從而導致“公共選擇的癱瘓”?。事實也表明,在一些政黨衰弱和政黨腐敗嚴重的國家和地區,利益集團常常十分發達、眾多,也非常不均衡,一些強勢利益集團的影響力巨大。因此,政黨及其能力的提升就被寄予厚望,希冀有一個強大的政黨在規制利益集團消極行為方面能夠有所作為。在美國,有學者甚至呼吁:現在的問題不在于政黨已被利益集團所壓倒,而在于能夠應付各種情況的全國性政黨領導層還沒有產生。由于缺少這樣的領導層,政黨就不能利用他們的優勢,只能被利益集團所騷擾。如果沒有強大的全國性政黨領導,那么談論利益集團的控制就是一種時間上的浪費。因此,除了強有力的政黨體制外,沒有一種民主的辦法可以使公眾免受利益集團的侵害?。畢竟,只有具備強大能力的政黨,才能夠整合社會多元的利益訴求,從而避免利益集團的局部利益凌駕于整個社會利益之上,才能為政治秩序的穩定持續運行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三)以加強法制建設規制利益集團消極行為

法律既是政治規則在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制度化的政治控制機制。依托法律來厘定利益邊界、遏制利益膨脹從而規制利益集團的消極行為,是一些西方國家特別倚重的手段。

美國對利益集團消極行為規制的相關法律相對比較完善。諾曼·杰·奧恩斯坦認為:“將院外活動公之于眾是國會和公眾評價集團合法性的一種方法。”?為此,美國早在1946年就頒布了《聯邦院外活動管理法》,規定利益集團的院外活動信息必須公開,對利益集團試圖影響公共政策的渠道進行了剛性規范。2002年,美國通過了《競選資金改革法》。該法案對競選捐款問題作出了較為明確詳細的規定,嚴格限制利益集團與政黨之間進行利益輸送。在規制和防范利益集團消極行為方面,美國還通過《院外活動集團登記法》《院外活動集團公開法》《聯邦競選活動法》等法律對利益集團試圖參與、影響公共決策的行為進行了規范。同時,為限制和規范公職人員利用職權與利益集團發生不正當的經濟、政治行為,美國通過了《從政道德法》《從政道德改革法》《行政官員道德行為準則》等法律對公職人員行使公共權力進行規范,防止公職人員或所在機構被利益集團所綁架。

加拿大也重視法律對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的規制作用。為防止公職人員淪為利益集團的幫兇或獵物,加拿大制定了《利益沖突法》。該項法律對公職人員履職過程中大量潛在的風險境況都作了明確的界定和警示,要求公職人員自覺避免那些能夠對其帶來或造成益處的場景。加拿大這部法律的有效實施,較好地限制了政府公職人員與特定利益掛鉤的可能性,減少了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的機會。

三、政治秩序場域中利益集團規制的中國途徑

從國家和社會關系的角度看,利益集團的形成和發展是社會成長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逐步收縮、還權于社會的必然結果。猶如奧爾森所言:“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有足夠長的政治穩定,就會出現特殊利益集團。”?利益集團的形成是一回事兒。某些利益集團的消極行為是另一回事兒。世界各國對利益集團的消極行為都會保持足夠的警惕。對當代中國而言,早在1956年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就發出了警示:“我們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長官僚主義作風,不要形成一個脫離人民的貴族階層。”2012年1月,汪洋在廣東省委全會上談及改革時首次明確指出利益集團是改革的阻礙。2012年11月21日,李克強在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上也強調:“改革已進入攻堅區、深水區,下一步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調整利益預期,更加注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

與此同時,學界也對利益集團問題做了較為深入的分析。2006年,學者江涌就警示:“隨著市場化的發展以及政府擁有廣泛資源與強大干預能力,中國的各種利益集團迅速產生和發展起來,對政府的決策以及政策的執行施加廣泛而深遠的影響。”?2014年,學者黃世坤提出,我國目前已至少形成了“黑商”利益集團、“外損”利益集團、買辦利益集團、西化利益集團、貪腐利益集團、官僚利益集團、僵化利益集團等七大類阻撓全面深化改革的利益集團?。

黨的十八大以來,利益集團及其消極行為問題越發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把利益集團尤其是黨內利益集團的消極行為與黨的執政地位、與國家的長治久安結合起來思考,在多個不同場合嚴肅地談及此問題。2014年10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的講話中就鮮明提出黨內“不允許搞利益集團”;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也明確提到“黨內不能存在形形色色的政治利益集團,也不能存在黨內同黨外相互勾結、權錢交易的政治利益集團”;2017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鄭重告誡黨內領導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要注重防范被利益集團圍獵”。

學界和社會公眾對利益集團消極行為一定程度的共識,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利益集團消極行為公開、罕見的警示,都表明了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的嚴重性及其治理的必要性。因此,為防范利益集團消極行為對政治秩序的影響,我們應在吸收、借鑒他國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再出發,從推進我國政治秩序持續穩定運行的高度探尋自己的應對之途。

(一)規制利益集團的消極行為要增強政治實體的防范能力

政治實體是政治秩序的建構者與維護者,利益集團對政治秩序的各種消極行為通常是以政治實體為首要作用對象的。因此,應對利益集團的侵蝕,政治實體必須具有堅定的防范能力。

一是要著眼于政府自主性,增強政府的防范能力。政府是一種重要的、經常的、普遍的政治實體,對政治秩序的建構、運行與維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否客觀公正自主地參與政治生活、介入政治過程,將直接影響著政治秩序的具體形態。為此,要在準確厘定和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厘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邊界問題的基礎上,加快建立并落實“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等政府運行機制,使各級政府權責分明、邊界清晰,避免政府職能越位和錯位,切實減少各級政府對微觀事務的干預,提升政府治理的公共性和有效性。只有打造透明、開放的政府,堅守政府應然定位,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才能斬斷公權力和特殊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臍帶,切實堅守政府自主性。

二是要著眼于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增強執政黨的防范能力。現代政治是政黨政治;政黨是政治秩序的中心,是最核心、最關鍵的政治實體,在很大程度上對政治秩序的具體形態有著決定性意義。政黨政治的邏輯以及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先進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政治秩序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歷史經驗一再表明,喪失或不能保持先進性的政黨不可能長期成為政治秩序的中心,不可能推進政治秩序的持續穩定運行,不可能決定政治秩序的具體形態。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重視這一歷史經驗,切實持續不輟地搞好自身建設,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黨內絕不允許搞團團伙伙、結黨營私、拉幫結派,搞了就是違反政治紀律”?的警示,不斷提升應對各種利益集團侵蝕的防范能力。

三是要著眼于公民個體的政治理性,增強公民個體的防范能力。公民個體,作為一種基礎而又為數最多的政治實體,不但是政治秩序的最基本的行動單元,也是政治秩序運行狀況的評判者,對政治秩序的具體形態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沒有任何一種政治秩序能夠無視公民個體的感受。公民個體的政治理性是政治秩序的重要變量,政治秩序的優劣、運行狀況、持續時間等都與其息息相關。利益集團消極行為不僅侵蝕著政治秩序,更直接的是損害著公民個體的利益。因此,要達到對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的有效規制,必須把有政治理性的公民個體找回來。如果沒有或缺乏公民個體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盡管有的政黨、政府的力量確實很強大,但是對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的規制恐怕也會事倍功半。杰瑞米·波普指出,公眾對于這些不良行為的感知以及那些被證明是正當的公眾的憤怒才是社會的最后防線?。為此,提升公民個體的政治理性是規制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的重要途徑。

(二)規制利益集團的消極行為要發揮政治規則的效力

政治規則是一種客觀的社會存在。它以顯性的政治制度和隱性的政治規范對包括利益集團在內的各政治實體發揮著剛性調節作用,是政治秩序運行與維持的既定環境。在一些利益集團看來,政治規則就是他們的“攔路虎”。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加以詆毀、攻擊、扭曲和破壞。因此,落實并體現出政治規則的效力,是規制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的有效之策。

一是要在政治制度的嚴格執行中發揮政治規則的效力。政治制度是政治規則的重要表現形式,發揮政治規則的效力首先就要凸顯政治制度的效力。盡管政治制度是對政治實體意志的制度性表達,但政治制度并非始終是被動的,相反,它一旦被建構出來就對政治實體有普遍的、剛性的約束作用,畢竟“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秩序是政治制度得到普遍遵循的結果,它們之間存在著正向對應關系,政治制度越是得到嚴格執行,政治秩序越是持續穩定。對此,亨廷頓斷言:“政治制度軟弱的社會缺乏能力去抑制過分的個人和地區性的欲望。沒有強有力的政治制度,社會便缺乏去確定和實現自己共同利益的手段。”?因此,防范一切沖擊或試圖沖擊政治體系的行為,嚴格執行政治制度,切實發揮其內在的對政治實體的普遍約束作用是一種重要途徑。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面對來自利益集團的種種阻撓,不能對“不少制度沒有得到很好執行,存在著重制定、輕執行現象”?聽之任之,而是要嚴格落實并發揮制度的威力,扎緊、扎牢防范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的籬笆。

二是要在增加政治制度的供給中發揮政治規則的效力。制度執行不力是導致利益集團消極行為頻發的重要原因;同樣,制度供給短缺也給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的發生提供著方便之門。然而,制度供給短缺似乎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因為制度的創設、配套、系統化等都是一個實踐問題。事實上,盡管我國政治領域較早就走上制度化之路,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實踐,已經初步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政治制度體系,但是,在政治制度的實踐過程中,特別是在政治制度的具體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制度真空、制度沖突和制度空轉等現象。這就給利益集團造成可乘之機,他們常常利用制度真空、制度沖突和制度不配套等制度供給短缺現象向政治體系發難,影響政治秩序持續穩定運行。對此,有學者已經指出:“如果沒有一種開放暢通的熔爐式的利益表達和實現機制,就會加劇多元利益的摩擦與沖突,妨礙社會穩定。”?因此,我們必須繼續推進政治制度體系化進程,并切實提升相關制度的科學性、配套性,不給利益集團消極行為以“飛地”。

三是要在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中發揮政治規則的效力。從發生學角度來看,政治生態既是政治規則的結果,同時又是鞏固政治規則的原因。通常而言,科學并得到遵循的政治規則對應著優良的政治生態,優良的政治生態強化著科學的政治規則。因此,營造一種優良的政治生態,有利于政治規則在政治生活中扎根,有利于政治規則內在固有的普遍性約束效力的發揮。因此,對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的規制可以從營造優良的政治生態著手。具體到中國,就是要發動包括政黨、政府和公民個體等其他政治實體全面投入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活動中去,貢獻各自的力量,使利益集團成為一種遵紀守法的社會力量,成為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正能量。

(三)規制利益集團的消極行為要切實提高政治控制的水平

政治控制意味著政治秩序的實現及其具體呈現形態。是反映人們共同意志為人們所認可支持還是僅僅追求局部狹隘利益為少數群體所張目,政治秩序的這種分野同政治控制的水平息息相關。畢竟,“善的生活”的愿景、科學嚴密的政治規則,在拙劣的政治控制情境下,只能成為利益集團的玩偶。因此,規制利益集團消極行為還要著力提高政治控制水平。

一是要在強化政治權威中提高政治控制的水平。政治權威表征的是一種主體被客體自我認同并自愿服從的精神性力量,具有正當性、合法性。政治控制不是主體單方面的肆意妄為,而是需要客體的理解、支持與配合。就二者關系而言,政治權威是政治控制的重要支撐,缺乏或沒有政治權威,政治控制要么難以為繼,要么墮落為單純的政治強制;而無論是政治控制的“缺場”還是單純的政治強制,都無助于政治秩序的持續穩定運行。政治權威與政治控制之間的這種線性關系,說明政治控制水平的提高必須以政治權威的增強為條件。這就要求黨和政府必須積極回應社會關切,以持續性社會合理要求的輸入和有效政治產品的輸出不斷贏得廣大人民的認同;必須正確對待人民賦予的權力,警惕權力的自我膨脹性,“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轉變為權威,壓縮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發生和存在的空間。

二是要在掌控政治資源中提高政治控制的水平。現代民主政治中的政治控制盡管不是或不總是血雨腥風,但也絕非請客吃飯、一團和氣,同樣需要以強大的政治資源為后盾。不掌握權力,缺乏政治資源支撐的政治控制,難免成為政治控制客體茶余飯后的談資,自取其辱。從一定意義上說,政治控制的水平取決于政治資源的掌控程度。政治資源掌控得越多,政治控制的水平就越高;盡管事實并非總是如此,但政治資源的多寡對政治控制水平的影響確實存在。因此,盡可能地掌控更多的政治資源,就成為提高政治控制水平從而規制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的明智選擇。對中國而言,盡可能地掌控政治資源對提高政治控制的水平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黨和政府必須保證槍桿子、刀把子、錢袋子等國家公器和其他重要公共資源牢牢掌握在手中,防止利益集團巧取豪奪,形成“山頭主義”;必須堅守意識形態的主戰場,牢牢掌握報刊、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的主導權,防止利益集團搶占公共話語權,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必須積極主動地引導以互聯網、電子傳媒等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輿論走向,防止利益集團利用它們尋求非法影響。

三是要在彰顯法治中提高政治控制的水平。政治控制是一項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必然存在聯系兩者的中介。這個中介就是各種政治控制機制,它可能是政策,可能是道德,可能是行政命令,也可能是法治等。當然,盡管不同的政治秩序會有不同的政治控制機制的運用,但是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法治形式的政治控制機制。對以民主為政治發展目標的中國而言,彰顯法治在政治控制機制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畢竟,民主需要制度化、程序化,而“法律的作用不在于束縛人類的一切行為,而在于引導人們走正確的道路,從而建立起確定的社會秩序”?。為此,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形成“要講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良好局面,使法治真正成為規制利益集團消極行為的利劍。

注釋:

①本文所討論的“利益集團”,僅指那些具有共同的利益或價值觀,以利益聯盟為紐帶,為占有或支配公共資源而影響或試圖影響政治體系的特定組織。

③?邁克爾·羅斯金:《政治科學》,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195頁。

④?諾曼·奧恩斯坦:《利益集團、院外活動與政策制定》,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33頁。

⑤⑩楊帆、張弛:《利益集團理論研究:一個跨學科的綜述》,《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

⑥???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版。

⑦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導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頁。

⑧王滬寧:《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頁。

⑨王惠巖:《當代政治學基本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頁。

?喬·薩托利:《民主新論》,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頁。

?Mancur Olson,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 Theodre J.Lowi,The End of Liberalism,New York:Norton,1969.

?謝茨施耐德:《半主權的人民:一個現實主義者眼中的美國民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頁。

?龍太江:《西方國家利益集團規制思路及其對中國的借鑒》,《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1期。

?金雁:《從“東歐”到“新歐洲”——20年轉軌再回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頁。

?普京:《普京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頁。

?古德諾:《政治與行政》,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139頁。

? Samuel H.Beer,Britain Against Itself:The Political Contradictions of Collectivism,New York:Norton,1982.

? Willam J.Keefe,Morrs S.Ogul.The American Legislative Process,6th ed.Englewood Cliff s,N.J.Prentice-Hall,1985.

?Mancur Olson,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江涌:《警惕部門利益膨脹》,《瞭望新聞周刊》2006年第41期。

?黃世坤:《論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利益集團問題》,《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年第11期。

?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9日《人民日報》,第2版。

?杰瑞米·波普:《制約腐敗——建構國家廉政體系》,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3頁。

?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226頁。

?陳澤偉:《突出反腐四大制度建設》,《瞭望新聞周刊》2010年第3期。

?馬長山:《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50頁。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第1版。

?霍布斯:《利維坦》,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220頁。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年10月29日《人民日報》,第1版。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頁。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Party Discipline:Research on Power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The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of power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ore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ing party.It is not only the key to China’s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the core of the party to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 and combat corruption to solve problems,but also the important way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o strengthen the power of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The serious challenge fac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its supervision of power.The ultimate goal is to find out the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self-monitoring under the long-term rule of the party.In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Merge Work System of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Committee,it is pointed out that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form of the national surveillance system is the merge work of the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lies in division of labor and integration of supervision subjects,object,content and means,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improvement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anti-corruption work,optimization of the main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 system of power supervis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The Debate of Public Benefits and Private Interests: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Purpose of Power Supervision,it is pointed out that while the existence of the private interests is necessary and reasonable,but the constant expansion of private interests will restrain the proper efficiency of power supervision,and trigger the mutual suppression and imbalance of power and rights,and aggravate the degrad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refore,the purpose of power supervision should be public welfare,and mutually beneficial so as to regulate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and ensure the ecological integrity,balance and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the supervision.InThe Negative Behavior of Interest Groups in Political Order Field and Its Regulation,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gulation of negative behavior of interest group in China should be focused on government autonomy and the ruling party itself,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rationality of individual citizen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political entities.The other focus is on the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political system,increase in supply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creation of a political ecology.All three articles have real insights and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mor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 and work practice of strict administration of cpc.

National Reform of Supervision System;Merger Work System;Power Supervis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olitical Order;Interest Group;Ecology

2017-08-1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CZZ002);2013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ZZ1304)

雷振文,男,政治學博士,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研究。

編輯 真 明 陳 曲

猜你喜歡
制度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重大誤解制度“重大”之認定
學術論壇(2018年4期)2018-11-12 11:48:50
刑事申訴制度的三重檢討與完善進路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20:40
完善我國人大制度的幾點思考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翻譯人員參與刑事訴訟制度的構建
應訴管轄制度適用之探討
時代法學(2015年6期)2015-02-06 01:39: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欧美色图第一页|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免费啪啪网址|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欧美色综合久久| 97国产在线观看|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97在线公开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亚洲美女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伊人天堂|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一级| 成人亚洲国产| 一级毛片高清| 久久国产毛片|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成人午夜网址|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自拍偷拍欧美|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色婷婷视频在线| 男女男精品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久久www视频| 亚洲黄色成人|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夜夜爽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