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奧
自然資源豐裕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研究
◆李啟奧
千百年以來,各地區之間爆發了大大小小的自然資源的爭奪之戰,可見自然資源在促進經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這一觀點在20世紀后期出現了反差,資源匱乏的國家也躋身進入發達國家的前列,關于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水平是否呈正向關系引起熱議。本文依據我們的高中教材,采用文獻綜述法,對以往研究內容與結果進行整理和總結,分析出當前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自然資源;豐裕程度;經濟發展水平
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石,古時將“真金白銀”作為貨幣在市場流通,就可見人類對其重視程度。但是從近代我們看出,某些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依靠技術創新等手段的發展速度明顯超過部分自然資源豐富地區的經濟發展。
高中生在接受全球近代發展史的教育后,不難得出,日本、新加坡等資源相對匱乏的島國經濟發展情況遠勝于中非地區資源頗豐的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在這一現象當中,中非國家自然資源豐裕的情況并沒有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利手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礙的作用,此種現象應驗了1993提出的“資源詛咒”假說。
從國外的研究學說來看,馬爾薩斯認為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的必要資源,如果人類浪費自然資源,無疑斷了自身生存之道。他指出:當社會發展中缺乏必要的自然資源,就會造成人口負荷量過重,經濟增長緩慢,雖然科學技術的研發以及新興產業的轉型升級會在一定程度或者短時間內帶來經濟增長,但沒有自然資源作為支撐點,世界的經濟就處于癱瘓狀態,是不可持續的。但一方研究也認為技術的進步將會替代部分可耗竭的自然資源,世界的經濟發展仍是可持續的。Morse研究指出類似于礦藏等不可再生資源,在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會進行最大利益化的開采,但在經過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興技術的出現能夠替代稀缺自然資源,就會使其以最合理的時間、方式開發。比如20世紀后期的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資源,在經歷了一段開采的上升時期后,又回落到1970時期的開采狀態,其原因是技術的研發緩解了對稀缺資源的使用率。
國內近年來的研究認為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相較于自然資源,外部環境因素對與經濟的發展影響更大。李永梁等學者認為近年來開發區經濟的增長,土地資源是因素之一,占其比重更大的是外部環境中的制度與技術因素,在未來科技的支撐下,外部環境所占比重會越來越大,而自然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則相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歐洲各工業國并沒有出現“資源詛咒”的效應,在面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仍然維持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新古典經濟學家們以此為例,認為歐洲各工業國在經歷了資源貧乏的時期,經濟發展并沒有受限,因此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與經濟發展程度無相關。然而此學說并沒有深入處理自然資源與資本之間的關系,不能正確說明兩者之間的不相干關系。Habakkuk在研究美國經濟發展狀況時提出:美國現今能穩坐霸主之位歸其原因是由于自然資源的豐富,使其實現了經濟繁榮發展的景象[1]。
就當前我們高中所學地理、歷史知識而言,各國與國內省份的自然資源分布狀況與經濟發展程度,不難得出經濟發展較快地區自然資源反而相對貧乏,而資源豐富地區經濟卻止步不前。
國外學者Sachs和Warner為驗證“資源詛咒”假說是否成立,選取了95個國家作為實驗對象。研究結果證實;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并不必然促進經濟的發展,大多數的資源貧乏地區發展速度快于資源豐裕地區。因為資源貧乏的國家為提高經濟實力,會尋求其他增長方式替代自然資源的所占比重,例如產業的轉型升級等。而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則將開發和利用資源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忽視了對技術的創新[2]。
國內學者徐康寧和王劍通過對國際與省內兩者關系的比較分析后得出:大多數自然資源豐裕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慢于資源貧乏的地區,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并不必然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甚至起到阻礙作用。
我們以高中知識結構結合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來看,當前我國普遍認同“資源詛咒”效應的存在,但國外尚未形成統一的理論結果,有關數據選取標準仍有待商榷。為提高我國資源的利用率,實現經濟實力的增強,學者們應加快對“資源詛咒”效應的研究進度。本文對兩者之間的關系研究受高中教材發散性的限制,探究較為淺層,有待繼續加深。
[1]郝娟娟.中國自然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D].北京:中央財經大學,2015:23-31.
[2]韓梅芳,張琴.環境審計、政府激勵約束機制與地方經濟發展研究——基于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構建[J].財會通訊,2015,(22):99-102.
(作者單位:武漢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