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磊 于 澎
我國逆周期金融監管工具淺析
◆楊 磊 于 澎
本文對逆周期資本緩沖工具在我國的應用分析,提出了“基于規則”與“相機抉擇”相結合、撥備制度與資本監管制度相互配合、重視歷史數據積累和逆周期超額資本調整的有效性評估等建議。
逆周期;金融;監管
(一)撥備類監管方式。目前逆周期的撥備體系主要有動態撥備和預期損失撥備。他們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即覆蓋預期的損失(即使這一損失還并沒有被確認),但根據預期損失的過程中時間表的要求不同,工具的設計也有所不同。
1.動態撥備體系。能夠在一個信貸周期中,準確的時間點上,識別出信貸風險、確認風險損失,能夠幫助抑制信貸周期中的順周期性,對于增強單個銀行以及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我們稱這種關注經濟上行期不斷增加的潛在信貸風險,能夠應對給實體經濟帶來的潛在損害的貸款損失撥備體系為動態的、統計上的或是逆周期的撥備系統。
2.預期損失撥備體系。第一,預期損失(expected losses)被定義為金融資產在剩余期限內的估計的貸款損失。在估計損失的過程中,允許使用相關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前瞻性信息。這一定義明確了對于還未確認損失但預估會存在損失的會計確認,改變了以往忽視潛在風險的缺陷,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
第二,損失的定義要求和時間的確認會根據信貸風險惡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對于那些資產信息表明信貸損失預期要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資產,包括那些受形勢影響而顯示具有違約風險的即使還沒有確認違約的個別資產,應該立即確認預期損失。
(二)資本類監管方式。巴塞爾委員會(BCBS)在2010年12月提出了逆周期資本緩沖的資本監管要求,它是巴塞爾協議Ⅲ的一個重要框架內容。巴塞爾協議Ⅲ的一個重要關注點是限制金融體系中是順周期行為,為了限制這種行為導致的不穩定狀態以及對實體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巴塞爾委員會提出了使用逆周期資本緩沖宏觀審慎工具來在國家層面上限制信貸風險暴露。
(一)我國的貸款損失準備管理分析。我國貸款損失撥備是一個正向動態調整過程。我國貸款損失撥備與評估的貸款風險具有良好的正向相關性,貸款總額占比越高,不良貸款率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傾向減少計提貸款損失準備,而減少計提貸款損失準備會對信貸擴張有推動作用,在這樣的金融體系擴張與實體經濟繁榮的相互作用下,導致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存在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二)逆周期資本緩沖決策評估。對于我國的商業銀行來說,應對逆周期資本緩沖的監管政策,相對于調整資本和風險權重,調整資產是一個優先選擇。對于監管部門來說,調整成本也評估了逆周期資本緩沖不同程度的有效控制力,逆周期資本緩沖對于銀行資產方向調整最具有控制力。
(一)“基于規則”與監管“相機抉擇”要有機結合。我國的動態撥備調整機制主要是通過監管部門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來進行監管撥備的標準調整,這樣保持了足夠的靈活性,我國的動態撥備機制應制定適用的模型公式對撥備計提的范圍、標準做出詳盡的規定,在規則向導給予的結論下,根據實際經濟處于的特殊狀態,采取適當的“相機抉擇”。只有兩種方式有效地結合,才能最好地發揮貸款損失撥備的風險損失防范功能。
(二)撥備制度與資本監管制度的相互配合。我國從2012年1月1日起開始實行《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管理辦法》,在實現管理要求的過渡之后,我國商業銀行計提的貸款損失撥備會有較大的提高,充足性和強制性也遠高于國外商業銀行,如何鼓勵商業銀行提取足夠的損失撥備,是否可以以及如何將超額撥備納入監管資本形成正向激勵機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三)歷史數據的積累。動態撥備的實施需要足夠的歷史數據以判斷信貸的跨周期損失水平,準確確定貸款撥備率等監管指標。我國在這方面還比較欠缺,因此需加強和完善。這主要可以從兩方面展開:一是監管部門要完善銀行貸款損失、貸款風險分類以及不良貸款回收等統計體系,做好貸款損失數據的統計工作,積累高質量的歷史數據,為動態撥備的實施提供良好基礎;二是各商業銀行應從自身內部做好貸款歷史數據的保留存檔工作,為準確判斷自身跨周期潛在貸款損失提供有效數據。
(四)逆周期超額資本調整的有效性評估。監管部門在提取逆周期超額資本時,應對提取后對商業銀行可能產生的效果進行評估。對超額資本的控制性以及銀行可能采取的調整手段進行估測,以及根據經濟以及信貸增長情況的估計,確定一個最優的超額資本調整值,使超額資本的提取能夠達到最好的逆周期控制效果。
[1]李懷珍.銀行業動態撥備制度研究[J].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工作論文,2011(06).
[2]張金城,李成.銀行信貸、資本監管雙重順周期性與逆周期金融監管[J].金融論壇,2011(2).
(作者單位: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營口航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