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坤
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秦皇島高職學生本地就業問題分析
◆王靜坤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人才。新的經濟形勢下高職學生具備著較高的專業技能,就業崗位明確,成為高等教育就業中有力競爭力量。然而,由于地區政策、經濟水平、個人意向等原因往往導致高職畢業生在就業時不服務于地方,從而給當地造成人才損失。本文在京津冀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通過對秦皇島市內現有高職院校畢業學生服務本地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對策。
一體化;服務本地;就業
近年來,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被提上議程,并越來越受到重視。2014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京津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打造了良好的經濟環境,一體化區域中對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就顯得格外迫切。因此,在每年就業季強大的就業壓力下,有著一技之長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卻往往逆流而上,就業率較高。然而,這些高職學生就業時往往會離開接受教育的地區,蜂擁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造成本地教育卻不服務本地的局面,這樣技能型人才的流失給教育當地造成了較大的困擾。
秦皇島市作為京津冀一體化區域中的一員,擁有海洋這一天然優勢資源,依托海洋通過大力開展旅游業、港口貿易、吸引外資、鼓勵本地企業發展等措施,推動本地經濟發展,對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較大。目前秦皇島市有高職院校3所,年畢業生在2800人左右 ,能夠為計算機應用、機電一體化、旅游、會計等崗位提供專業人才。然而通過對200名迎接高職畢業生進行隨機調查發現,畢業生中有6%的學生選擇參軍、公務員考試、或升考本科院校繼續深造;16%的學生會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就業;超過69%的學生在畢業時會選擇離開秦皇島,去往一線城市就業;只有9%的學生愿意留在秦皇島就業,為本地經濟服務。
目前秦皇島市正積極推進本地經濟文化建設及打造“沿海強市,美麗港城”,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旅游專業技能人才、招商引資需要經濟管理類技能人才、信息化發展需要計算機軟件技能人才、城市發展需要環保技能型人才等等,然而這不到10%的畢業生較難滿足秦皇島對高職人才的需求,人才缺口較大。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服務本地就業率低下的實際情況給秦皇島市經濟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對其打造沿海強市形成了瓶頸性的阻礙,應得到重視。
(一)政府方面原因。目前秦皇島市在積極打造“沿海強市,美麗港城”,對于城市建設和招商引資給予大力的重視,2017年又申報參選全國文明城市,建設的重點非常明確,因此對于吸引和留住高職類專業技能人才不夠重視,給予的優惠政策有限,不能夠對畢業生形成足夠的吸引力。比如,秦皇島市對于畢業后留秦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缺乏就業支持和幫扶政策,除了人才市場和網絡就業平臺以外再沒有其他的就業支持,只是例行國家的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工商稅收減免、小額貸款等。沒有鼓勵高職畢業生留秦的獎勵辦法、沒有搭建學生和企業的就業通道、沒有對本地就業的畢業生給予生活上的照顧:無廉租房、無購房補貼等。
本地經濟水平、文化氛圍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沒有形成留住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環境。經濟水平不高,導致了收入水平較低但物價和房價水平較高的矛盾現象,畢業生在秦工作的經濟壓力較大。同時,國際化元素匱乏、缺少濃郁的文化氛圍、政府主辦活動較少、城市文明建設有待加強等情況都讓青年人對城市缺乏留戀,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高職學生在本地就業的積極性,從而選擇外流。
(二)企業方面原因。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秦皇島市的各類企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契機,對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然而需要人才的同時企業也存在著各種誤區。部分企業將高學歷與高能力等同,招聘條件限制為本科以上,直接將高職學生拒之門外,事實上很多具體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是高職學生所具備并且能夠勝任的;其次部分企業在用人是將經驗放在首位,沒有工作經驗就不在考慮范圍內,這給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造成了較大的困擾;再有部分企業對高職學生是有需求但是所提供的薪資待遇較低,不能滿足學生基本的生活需要,導致學生不愿留在企業,繼而跳槽;同時高職學生畢業就業后,企業對其缺乏科學的培訓,沒有合理的為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看不到就業前景等都是導致學生本地就學卻不愿本地就業的具體原因。
本地企業與學校聯系少,沒有形成高效的校企合作平臺。本地企業中與學校有校企合作的比較少,企業沒有積極主動的與高職學校聯系,不能及時向學校表達自己的用人需求和能力要求,導致大部分本地企業和高職院校幾乎處于“失聯”狀態,學校的頂崗實習無法在本地順利開展。
(三)學校方面原因。高職院校有著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在學生就讀的三年職業教育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卻缺少了對學生服務本地經濟的就業意識的培養。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高職院校都會開始就業指導課程,通過該門課程樹立學生的就業觀念、指導學生的就業行為。然而在理念灌輸過程中,往往立足于就業方向、就業崗位、就業技巧等教育,忽略了強調本地就讀本地就業的宏觀重要性。
學校在實踐教學、校企合作過程中,頂崗實習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然而在頂崗實習的企業中,本地企業卻很少在列,出于對學生權益的保障學校多會選擇北京或天津的知名企業進行合作,包括訂單班的形式為其培養輸送人才,這也形成了學生畢業想去這些企業就業的思維模式。缺乏與本地企業的合作,高職學校和本地企業在今后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上也就難以信息互通、理念共識,從而無法為服務本地的就業形勢鋪平道路。
(四)學生自身原因。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之前大都在校園環境中成長,缺乏社會經驗,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夠成熟,對大城市盲目向往等主觀意識都對其就業產生了影響。大部分學生在畢業之前,缺乏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就業目標不夠明確,往往對一線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充滿了向往,認為一線城市就業機會更多、發展空間更大,對就讀城市失去興趣、認為缺乏新意,畢業后離開秦皇島去往一線城市。
部分學生原本不排斥留秦,但是鑒于本地企業所提供的崗位發展前景相對較差、薪資待遇不高而放棄了留下的想法,去到經濟水平發達地區。部分學生對于本地企業所提供的基層崗位“看不上眼”,不愿放下身段去基層鍛煉,虛榮的工作心態也是導致其離開本地的原因之一。
鑒于京津冀背景下,秦皇島市所面臨的高職畢業生本地就讀卻不愿本地就業的現實問題,通過對其原因分析,特提出一下建議。
(一)政府出臺政策留下技能型人才。對于本市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政府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意識到技能型人才的實用價值,意識到其對“沿海強市、美麗港城”的重要意義,出臺本地就業獎勵、本地創業幫扶政策等政策留住這些技能型人才,以緩解高職院校畢業生本地就業意愿低、本地企業招工難、穩工難的現象。政府可以對選擇在本地并成功就業的應屆畢業生給予資金獎勵,如一次性發放獎勵基金、給予廉租房優惠、提供交通補貼、購房補貼等政策,減少其后顧之憂;對于在本地創業的職校畢業生,除了國家的幫扶政策外,本地還應給予大力支持,如在開發區產業孵化園為其提供廉價的創業基地、為其提供獎勵資金、幫助其打開知名度等措施。
本地政府還應成為高職院校和本地企業的聯系紐帶,搭建溝通平臺,積極開展校企對接活動,讓學校和企業開展互動。另外應盡量把秦皇島打造成具有國際化元素、濃郁文化氛圍的現代化城市,經常舉辦主題性活動,調動年輕人參與城市發展和建設的積極性,加強城市文明建設, 靠著城市獨特的魅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企業提供發展平臺吸引技能型人才。本地企業應對發展過程中的人才需求進行客觀的分析,因崗設人,而不是硬性的以學歷作為招聘指標。企業應該意識到,很多的崗位工作本科畢業生能夠勝任,高職專業學生同樣可以勝任的,單純的追求學歷往往會增加企業的人力成本。對于注重工作經驗的企業,意味著對應屆畢業生關閉了大門,企業可以靈活調整招聘條件,對于部分不急于上手的工作,可選用高職畢業生,為其提供崗前培訓、崗中指導,高職學生因為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所以大都能較快勝任,企業獲得所需人才的同時所支付給畢業生的薪資也會遠低于有經驗者的薪資,為企業節省成本。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提供有競爭力的福利待遇、為高職畢業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等方式,吸引并留住人才。
本地企業應積極與本地高職院校加強聯系,進行校企合作,及時向學校表達自己的用人需求和能力要求,與學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為學校提供頂崗實習崗位,并不斷創新合作方式。
(三)高職院校應培養學生樹立服務本地就業觀念。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時應注意對學生服務本地經濟的就業意識的培養。通過對本地經濟、文化、發展趨勢、發展前景等方面的介紹本地未來的發展前景、讓學生看到本地對其的需求、看到他們日后的貢獻將對這座城市有著多么重要的作用,從而讓學生形成服務本地的就業觀念。
同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教學、校企合作環節應盡量選擇與本地企業開展合作,學校與企業聯動,學生與企業互相熟悉,增加學生畢業后能夠為本企業服務的就業可能性。
(四)高職學生需調整就業心態,合理考慮本地就業。高職畢業生應科學分析就業現狀,調整就業心態,不迷戀一線城市的繁華,理性的看到一線城市機遇背后的挑戰、競爭、高消費水平等,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適當考慮就讀地就業。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作為技能型人才,對就讀地具有熟悉環境等優勢,選擇適合專業發展的本地企業就職,以期獲得好的發展平臺。不應排斥基層工作,可從此類工作中獲得基層工作經驗,從而結合專業技能逐步獲得發展機會,從而多方面、多角度的為“沿海強市、美麗港城”做貢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秦皇島這座美麗的城市。
河北省秦皇島市社科聯2017年度重點應用立項課題(課題編號:201705067)
(作者單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