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崢嶸
廈門市旅游產業發展的情況
◆ 崔崢嶸
2016年廈門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770.16萬人次,同比增長12.17%,旅游總收入968.2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33%。接待國內游客6412.35萬人次,占接待總人數的94.71%,同比增長12.13%,其中,過夜國內游客為2869.81萬人次,同比增長10.03%;一日游國內游客3542.54萬人次, 同比增長13.90%。
接待入境游客357.81萬人次,占接待總人數的5.29%,同比增長12.78%,其中,入境過夜游客228.51萬人次,同比增長12.77%,入境一日游游客129.30萬人次,同比增長12.80%。接待過夜的國內外游客3098.32萬人次,占接待總人數的45.76%,同比增長10.22%;接待一日游的國內外游客3671.84萬人次,占接待總人數的54.24%,同比增長13.86%。國內旅游收入788.33億元人民幣,占總收入的81.42%,同比增長11.25%;入境旅游創匯27.69億美元,外匯同比增長38.73%。
2006年7月廈門市制定了旅游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明確要把旅游產業發展成為廈門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使廈門市成為海峽兩岸旅游雙向互動的熱點口岸城市,成為集對臺旅游、會展商務和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集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中心和口岸為一體的旅游中心城市。
2008年國家旅游局出臺的《海峽西岸旅游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海峽西岸旅游區列為全國優先規劃建設的重點旅游區;2009年國務院通過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廈門市旅游產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11年廈門市旅游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體現出抓住歷史性契機,再上新臺階的指導思想,突出圍繞建設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游城市,努力實現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標,全力打響會展商務、休閑度假和海峽旅游三大品牌,力爭實現打造海西旅游龍頭、推動旅游綜合改革、推進發展方式轉變、提升戰略性支柱地位和實現群眾更加滿意五大戰略任務。
2016年廈門市旅游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圍繞建設國際旅游城市目標,實施大海灣、大山海、大花園戰略推進旅游發展,加快旅游產品國際化,著力推進島內外旅游一體化和旅游全域化,引導建設一批高端海洋文化主題、特色精品度假等綜合項目。以建設全域5A旅游城市為目標,著重抓好城市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休閑娛樂產品開發,建成全景化的休閑名城。
(一)完善產業扶持政策。在不斷調整完善當地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的同時,廈門市相繼出臺《關于拉動旅游消費促進旅游經濟增長的扶持意見》《鼓勵旅游業發展土地若干政策的通知》《關于促進旅游景區災后恢復經營的意見》《關于推進2016年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重點項目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相關配套的管理辦法,制定了多項產業扶持指導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交通便利化。廈門市注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立體化交通系統日趨完備,廈門市機場目前每天執行航班近520個班次;廈門市海港為全國十大港口之一,與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個港口實現通航;福廈、廈龍、廈深等高鐵陸續建成和投入使用,使廈門市進入了高鐵時代。
(三)全面挖掘旅游資源。廈門市既有鼓浪嶼、金門列島的海灣屏障,還有尚未開發的無人島嶼、國家級珍稀海洋物種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及濕地、海灣等旅游資源基本類型58種,是福建省旅游資源最富集的地區。廈門市在注重發揮特殊的鼓浪嶼音樂文化、集美嘉庚文化、地方民俗文藝、對臺特色、建筑特色同時,積極探索郵輪、游艇等新型旅游產品的開發。
(四)充分發揮對臺優勢。國務院支持海西發展若干意見出臺后,廈門市旅游主管部門編制了《廈臺旅游產業對接規劃》,吸引臺商投資旅游業,促成全國首家臺資旅行社在廈門市設立。依托廈門市對臺空中、海上直航的綜合優勢,強化廈門市作為海峽兩岸旅游集散地和重要口岸城市功能,讓臺灣地區居民和福建省居民更方便地深度體驗廈門市的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
(五)重視集聚行業人才。廈門市制定出臺了《廈門市旅游產業高層次人才集聚暫行辦法》和《廈門市加快旅游產業發展人才保障目錄》,對旅游產業發展急需的旅游規劃、旅游項目投資管理、旅游裝備制造、旅游電子商務等高端管理領軍人才和創業性領軍人才制定了詳盡的引才、育才和扶持等優惠政策。通過發揮政府宏觀政策引導和用人單位主體相結合的作用,對旅游產業急需的高層次旅游專業人才進行引進和培養。
(六)完善旅游服務網絡和平臺。廈門市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詢服務中心、114旅游呼叫中心、111858旅游咨詢熱線等多個公共服務平臺。同時建立游客安全應急體系,完善旅游服務質量服務平臺,開展旅行社質量信譽等級評定等工作。旅游企業也利用電子商務,實現了旅游在線營銷、預訂、服務、支付等功能,廈門市旅游信息化服務網絡基本成型。
2017年,廈門市預計全年接待境內外游客7500萬人次,同比增長11%;實現全年旅游總收入1100億元(不含會展),同比增長14%。舉辦展覽面積220萬平方米;外來參會總人數170萬人;會展經濟效益376億元。
力爭到2020年實現全市接待境內外游客突破1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突破1400億元。會展業總體效益突破600億元,年展覽面積超300萬平方米,年外來參加會議人數超過150萬人,引領新一輪旅游會展產業大發展。
“十三五”期間,廈門市將加快旅游會展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圍繞全域旅游的理念,打造國際旅游城市,對標新加坡,創建一流的旅游產品、一流的旅游環境、一流的旅游服務、打響“美麗廈門市”旅游品牌,加快廈門市旅游特色化、信息化、國際化、品質化進程。
一是著力創新升級,打造全域旅游發展新模式。加快全域旅游建設。提升鼓浪嶼等島內老牌景區游客舒適度,盡快培育集美、同安島外旅游板塊。協調各區域聯合發展,開發全域旅游新產品,破除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墻,把一個區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實行公共服務一體化,旅游監管全覆蓋,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處處是旅游環境。
二是著力優化環境,開創旅游供給側改革新模式。繼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A級景區連接道路建設,加快實現從機場、車站、碼頭到主要景區的交通無縫對接。推動景區直通車工程。支持增開通往境外主要旅游客源地的航班航線和旅游專列,推進海、陸、空交通無縫接駁,完善“快進慢游”的全域化便捷交通服務體系。
三是培育旅游會展龍頭企業、優質企業。以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為方向,推動骨干旅游會展企業的資源整合和資本運作。扶持有實力的民營企業投資旅游會展業,著力在旅游會展招商引資上下功夫,吸引各類資本開發旅游會展資源,興建旅游會展項目。
四是著力抓好“旅游+”,拓展創新發展新空間。推動旅游與工業、農業、文化、體育等相關產業跨界融合,延伸產業鏈條,培育多元業態產品。發揮特色優勢產業,加強工業旅游創意設計,建設一批創新型工業旅游示范區。持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大力發展運動休閑、民間民俗等旅游,重點建設一批休閑農莊、森林人家。打造老院子景區、方特夢幻二期等文化旅游重點項目。
五是擴大自貿試驗區旅游業開放。推動自貿試驗區廈門市片區旅游業對外開放和相關制度創新,推進旅游行業由“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放寬旅游從業人員限制,推動實施旅游便利化措施,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六是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用好用活國務院支持海西若干意見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創新對臺旅游方式,積極采取措施打造雙向旅游“海上黃金通道”,推動兩岸產業合作,推進廈臺融合發展,建立兩岸四地會展業常態化合作機制。努力使金廈旅游成為海峽兩岸行程最短、價格最優、時間最省、服務最好、手續便捷的旅游產品。
七是推動發展智慧旅游。全面運行“廈門市旅游應急指揮平臺暨大數據分析平臺”“旅游飯店宿客大數據分析系統”“廈門市旅游輿情分析系統”和“廈門市旅游飯店和A級景區網上評價智慧分析系統”系統,為旅游會展決策與管理提供數據技術支撐。支持自貿試驗區智慧旅游創新發展,打造國內首個旅游電商產業園。加強“智慧旅游營銷”,優化旅游資源配置,吸引更多高端游客來廈旅游。
八是進一步豐富旅游產品。依托閩南傳統文化拓展旅游內涵,大力發展郵輪旅游,發展游艇、帆船等旅游新業態,開發復合型旅游產品,大力發展自駕游,實施鄉村旅游提升計劃,持續拓展境外旅游市場,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和廈門市國際直飛航線國家,加大“走出去、請進來”營銷力度,鞏固歐洲、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等主體市場,大力開發新興市場。增設廈門市海外旅游會展咨詢中心,加大國際營銷力度和精準度,加快廈門市旅游國際化建設進程。
(作者單位:天津市政府駐福州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