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盼盼
人才培養模式在經濟管理專業的創新
◆王盼盼
伴隨社會對于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學壓力日趨增大,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需要大量的經濟管理人才,緩解社會對于高素質、高水平的經濟管理應用人才的需求,成為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應用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實現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有助于促進高等教育綜合培養目標的實現,本文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在經濟管理專業的創新進行探究,分析從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建設、課程結構設置、教學模式應用、制度建設以及校園文化創新等多方面創新人才培養問題,為促進綜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人才培養模式;經濟管理專業;創新
人才培養目標是高校開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引導,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首先需要確定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學校自身的教學類型以及等級等問題,確定適合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社會層次和工作領域,并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的工作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工作能力。經濟管理專業對于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要求相對較高,學生必須能夠將教學內容向自身的應用能力進行轉化,因而高校不僅需要重視專業知識的基礎教學活動,更需要以實踐、實訓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突出專業實踐的教學重點,實現高級應用人才的培養教育[1]。
師資力量直接決定高校的教學質量,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學不僅需要教師能夠具備豐富的專業教學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其能夠將專業教學與社會經濟緊密銜接,很多高校教師的經濟管理專業教師都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社會實踐經驗卻相對欠缺,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也主要以教材教學內容為依托,學生難以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實現促進自身職業發展的“學有所得”,因而高校應當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的創新,積極組織專業教師與社會的知名學者、企業家、公司領導等人員進行行業交流,重視高層次教學人才的培養和引入,革新自身的專業教學能力,為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高校開展教學活動主要以課程教學體系為載體,踐行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進行課程結構的調整和創新。高校應用協調專業課程各學科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的教學比例設置,應用綜合專業課程與就業導向型分科課程相結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專業課程體系,使學生能夠依據個人發展方向捕捉到課程學習的側重點。同時在其課程體系中增加實訓教學、創業實訓、崗位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培養等內容,實現學生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能力的共同提升。
傳統高校開展教學活動往往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其容易對單調枯燥的教學內容產生抵觸情緒[2]。創新型人才培養還需要重視教學模式的創新,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項目化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等新型教學技術方法,提升學生學習過程的主動性,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過程轉化為自主獲取知識過程,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發掘自身學習的難點和弱點,并進行側重性的學習和提升。同時高校通過多種實踐型課程的設置,能夠為學生的專業時間提供更多的選擇,拓展學生的社會發展視野,夯實專業學習基礎,提升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使高校教學與社會工作緊密銜接,構建多能力綜合教學培養模式。
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建設是強化學生管理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保證學生學習基礎的關鍵所在。踐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重視高校的教育制度創新,通過導師培養制度、師徒人才培養制度、獎學金激勵制度、產學研互動機制等體制的創新設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將提升學生的獨立解決問題能力、自我認知能力以及專業實踐能力為關注重點,應用教育制度為人才培養提供發展基礎。
另外,高校還需要重視校園文化的創新,高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創新校園文化,能夠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創新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的學習思想和理念,促進學生能夠進行深入的專業學習,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結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能夠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社會應用型人才,社會發展建設需要高素質的經濟管理專業人才作為發展基礎,高校踐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能夠使學生具備創新發展觀念、專業知識以及實踐能力面對社會的專業發展要求,高等教育需要深化創新人才培養,為社會的經濟發展提供發展動力。
[1]程莉.創新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6,(11):97.
[2]曹萍,張劍.經濟管理類本科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1):319-320.
南昌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