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根
跨境電商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創新策略分析
◆徐春根
當下,我國的跨境電商領域發展速度極為迅速,行業內部的運作,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日漸增加,這一發展形勢,無疑潛在的增添了高校對于電商物流管理人員的培養難度,使其無形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因此,跨境電商背景下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環節,應注重培養方式的創新,制定切合實際的培養方案,基于此,筆者主要針對跨境電商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創新方式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了自身的相關見解,以下為詳述。
跨境電商背景;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創新;策略
(一)傳統物流人才培養模式仍舊占據主流。現階段,我國多數內陸省份的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更多的依舊是沿襲傳統的培養模式,更加強調向物流市場營銷、傳統運輸以及倉儲業等方向發展,而沿海區域的大多省份則更加強調國際貨運代理的培養方向,實際的跨境電商行業跨境物流少之又少,雖說有部分學校已經對此方向有所側重,但是這些僅有的課程開設方式無法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最終也難以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長遠化發展來講是極其不利的[1]。
(二)校企合作形式豐富,整體效果不佳。最近幾年來,我國傳統的物流運作模式,像速遞企業以及運輸企業等都實現了迅猛發展,各大物流企業對于人才的引入需求仍舊較強,為了更好的引入人力資源,常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人力資源的擴充,校企合作形式體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很多時候,仍會受到教學水平的限制,導致校企合作后的人才引入質量無法達標,不能符合物流企業的運作發展需要,顯而易見這樣的合作機制對于物流企業的長遠化發展來講甚至具有一定的阻礙性作用,最終效果也難以得到保障[2]。
(三)師資力量薄弱,專業性不足。若從物流企業的師資力量角度進行分析,可知物流管理相關專業大多都是2005年左右開設而成的,本身科班出身的管理型人才則相對缺乏,同時教師 專業性也無法得到切實的保證,加之教學理念缺乏科學性,不能全方位認識物流管理專業的社會地位,難以高效把控教學效果。
(一)基于政策方針等有利資源,制定“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機制。自從2014年以來,我國教育部門已將“現代學徒制”貫徹落實到實踐中,同時也在個別高校進行試點,這一教學理念的落實,引起了政府等其他部門的重視,并為此試點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撐,在此社會背景下,高校應當緊抓機遇,構建與本校發展相適應的學徒制,制定適宜的人才培養方向,與相對應的企業緊密合作,實現人才培養的有機銜接。
(二)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符合跨境電商的實際需求。跨境電商市場迅猛發展的社會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需要從課程設計方面予以著手,例如,從國貿和電商等方面進行分析,重點對跨境電商企業的發展需求予以總結,設置專門的崗位和職責,對現階段的物流管理課程體系不斷完善和更新。
逐步實現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構建,集合“素質、知識和能力”三個要素,涵蓋職業素養課程、專業基礎課程以及拓展課程三大主要模塊,同時,增設國際快遞實務、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操作實訓、物流法律法規以及國際貨代實訓等方面的課程,豐富物流專業學生的思維,更能體現對于跨境物流專業的重視程度,為學生日后的長遠化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制定健全的人才評價體系。高校在對物流專業人才進行創新式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借助新式的管理機制,為物流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專業型人才,實際的人才培養環節,可通過考試成績形勢的改革,結合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整體表現和學習需求等,逐步構建一個完善的人才評價機制,重點對物流專業學生的知識靈活運作水平以及思維創造能力等加以審核,凸顯出人才培育的嚴謹性和專業性,為學生日后進入社會實現長遠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現如今跨境電商實現井噴式發展的社會背景下,與之相關的物流企業對于新型的物流人才的需求日漸提升,此時就需要高校肩負自身的社會責任,做好跨境電商環境下的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同時還應體現創新性和科學性,從多方面著手,提高教學水平,為物流企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源。
[1]喬華."跨境電商"背景下電子商務專業《現代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信息與電腦,2015,12(19):65-66.
[2]馬小雅."互聯網+"背景下廣西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23(6):212-214.
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